《《故都的秋》导学案讲课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导学案讲课讲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故都的秋导学案【精品文档】第 6 页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时安排】 三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一、 自主学习1、 作者信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
2、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3、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v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
4、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v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二、诵读感知(一)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混混沌沌( )( ) 潭柘寺( ) 一椽( )驯鸽( ) 疏疏落落( )( ) 陪衬( )点缀( ) 落蕊( ) 细腻( ) 潜意识( ) 落寞( ) 嘶叫( ) 蟋蟀( ) 夹袄( ) 平平仄仄( ) 歧韵( ) 颓废( ) 譬如( ) 廿四桥( ) 普陀山( ) 鲈鱼( ) 大蟹( )(二)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5、”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深沉的眷恋之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三)整体感知课文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找出文章的文眼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的不
6、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2、 文章主要写作对象为故都的秋,试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1段),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
7、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2、13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第二学时学习要点:重点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一、研习文章第一部分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一笔带过?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
8、”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明确:草木凋得慢(快),空气来得润(干),天的颜色显得淡(浓)混混沌沌(模糊不清)清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得透(彻底)、十足饱尝小结: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二、研习文章
9、第二部分1、郁达夫先生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有5幅画面。第段秋院静观(破屋秋色),第段秋槐落蕊(街头落蕊),第段秋蝉残鸣,第10段秋雨话凉(闲话秋凉),第11段胜日秋果(清秋佳果)。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那么这
10、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冷色。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
11、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3、3-11自然节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试以3、4自然节为例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文眼的?5幅图:牵
12、牛花(秋花、秋院静观)、槐花落蕊(秋槐)、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秋果)。举例分析:(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三、小结 第三学时学习要点:鉴赏手法,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一、研习文章第三部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3、,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文中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答:味。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2、第13段描写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摸,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这
14、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意象丰富生动,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3文章首尾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意境升华)二、小结。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同时,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三、拓展延伸
15、1、对比阅读刘禹锡秋词。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秋词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用什么手法表现的?(豁达乐观的心境,运用对比)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何刘禹锡只写冲天而上的云鹤?有何深意?(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抒发绝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2、仿用句式练习1)、用故都的秋文章中的秋景做意象,仿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一首小令,写出故都的秋的意境。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2)、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阕词,清冷而伤感;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最最深沉的眷恋。附板书设计:庭院静观 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以 以秋蝉残鸣 静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情 景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驭 显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忧郁、孤独、落寞 景 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