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学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学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学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精品文档】第 14 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P7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液态的水无1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无13蓝色的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14颗粒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P7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
2、,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
3、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
4、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
5、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P15步骤2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步骤3现象: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少P16步骤4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对其呼气的一块上有水雾出现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P19讨论: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
6、剂。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附:倾倒液体的方法: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P20讨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实验1-4现象(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2)锌
7、粒表面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P21实验1-9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讨论:1、不能,液体沸腾 出后可能伤人 2、不能,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3、不能,热试管骤冷会破裂 4、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移动酒精灯。补充: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14处,长柄在下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不可用手夹持试管,以防烫手。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
8、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保持45倾角,加热部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P22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45角度),不得将试管口对人,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P22实验1-10现象:(1)试管中有蓝色沉淀出现;(2)试管中的蓝色沉淀转化为黑色不溶物。P27现
9、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P27讨论:如果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的量不够或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均有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另外,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故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P29讨论: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P
10、30讨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P33习题1.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 2.(1)B (2)C (3)A (4)C 3.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略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答案可有多种。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
11、;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P34【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P34【实验2-3】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硫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发出微弱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P34讨论:物质在空气里燃烧不如在氧气里燃烧剧烈,这说明物质的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而不是与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反应)。空气里氧气含量只有约1/5,物质的燃烧反应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这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P34【实验2-4】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P35
12、讨论:1、实验编号反应前的物质反应后的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方程知识见第五单元)实验2-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 点燃 2P2O5)实验2-3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氧气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S+O2 点燃 SO2)实验2-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3Fe+2O2 点燃 Fe3O4)2、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另一共同特征是这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的反应。P36习题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
13、气-物理变化。)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点燃 Fe3O4(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 (4)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 点燃 SO2(5)碳在氧气中燃烧:C+O2 点燃 CO2(碳充分燃烧);2C+O2 点燃 2CO(碳不充分燃烧)(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 点燃 2H2O (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点燃 CO2+2H2O (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14、+3O2 点燃 2CO2+3H2O氧气的用途:用于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2、氧气助燃,氮气却不助燃;氧气可以和金属,氢气等物质反应,氮气却不能;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氧气则不能。3、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就是氧气4.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铝+氧气氧化铝5.(1) C (2)D (3)C (4)BD 6、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应生成CO2等P37实验2-5实验编号现象原因(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得很慢,放出的O2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加MnO2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MnO2加速了过氧化氢
15、溶液的分解,放出的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P37实验2-6现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继续放出的O2P38实验2-7实验编号现象原因(1)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下降反应产生气体,气体把水排出集气瓶(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产生的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P38讨论:共同特征是它们都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P39讨论:(1)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木块、棉花、胶塞、导管、集气瓶、水槽(2)(铁架台左边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右边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
16、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P40(5)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6)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倒会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P41(1)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2 点燃 CO2)(2)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3Fe+2O2 点燃 Fe3O4)二氧化锰
17、erym浓硫酸MnO2P42习题1、过氧化氢 水+氧气 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加热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方程式 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C+O2 点燃 CO2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中都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1) C (2)B (3)A (4)D 3、(1)会有一段水柱倒吸进导管 (2)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流到试管底,引起试管底部破裂。(3)应该先预热,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破裂(5)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间不够;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
18、气瓶中没有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等。4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燃烧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目的不同,若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部炸裂,可以用细纱来代替; 若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能用细纱代替。P44本单元小结:一、氧气的性质、用途: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氧气(O2)(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点燃点燃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1、 供呼吸2、 炼钢3、 气焊(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S
19、+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点燃点燃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固(+固)或固+液反应原理MnO22KMnO4 = K2MnO4+MnO2+O2或2KClO3 MnO2 2KCl+3O2 或2H2O2= 2H2O+O2仪器装置P39 图2-17或 P111 图6-11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
20、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P47讨论:1、有新物质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2、没有变化。P49习题:1、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2、方法较多,如把新鲜的植物(菜叶、树叶、水果等)密封于干燥的塑料袋内,不久塑料袋内出现水珠。3、混合物(1);纯净物(2)(3)(4)(5)(6)(7)(8);单质(2)(6)(7);化合物(3)(4)(5)(8);氧化物(3)(4)(8)4、(1)不正确。自然界中的氧气、氮气就是单质。 (2)正确 (3)不正确 (4)
21、正确 (5)不正确。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才是氧化物。P49开始时红色慢慢扩散,静置较长时间后得到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P50活动与探究:向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溶液仍为无色。1、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2、(P51)烧杯A烧杯B现象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解释分子的运动。烧杯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P51讨论: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
22、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课本 习题 解析 学习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