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课程.doc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课程.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五年级文言文专题【精品文档】第 43 页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
2、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步: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
3、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和两大类。又可以分为五类: 和。文言文以居多,现代汉语以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是指老婆和孩子。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包括通用、假借和。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能动用法、和。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固定句式。其中又可分为句、动宾、宾语后置句和句。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委婉、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
5、云等。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来断句。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生硬,或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
6、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4多读 俗话说“,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巴地去记一些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
7、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
8、正它。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
9、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
10、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
11、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
12、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2)
1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一、用作助词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
14、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15、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
16、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
17、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
18、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例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则 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
19、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有时也用阼副词。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如:(1)沾水则高低不平。(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例如:(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3表示假设条件关
20、系,相当于“假如”、“如果”。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
21、作动词。一、用作介词 “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3表示动作
22、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二、用作连词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文言文 专题 复习 课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