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恩惠(hu)如释重负(sh)契约(q)揽(ln)悲天悯人(mn)卸却(xi)监督(d) 凡属(fn)纵然(zng)循环(xn) 2.多音字 乐 几 还 观 佛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失意”侧重不得志。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达观”侧重看得开。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乐观”侧重对事物的
2、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
3、,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
4、文题解说】 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创作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
5、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本课为2课时。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体悟作者
6、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课时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 导入一:视频导入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2012年5月29日,
7、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责任观吧! 导入二:设疑型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
8、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 揽()悲天悯人()卸却() 监督()凡属()纵然() 答案hushqlnmnxidfnzng (2)掌握词语 达观: 契约: 死而后已: 心安理得: 失意: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仁人志士: 如释重负: 答案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得志。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9、。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仁爱而有节操的人。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
10、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
11、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是活得很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1.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警句。 2.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文段并背诵。
12、 最苦责任最乐 勇于负责不能逃避 第课时 1.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 1.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品析表达难点探究拓展延伸 导入:直接型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重点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探究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来学习作者的苦乐观。 一、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
13、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1世纪*教育网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
14、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
15、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二、跳读文章,难点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