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 在柏林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2.理解课
2、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咔(k)嚓(ch)咔嚓”。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2.阅
3、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
4、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课件出示: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3.介绍作者。(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
5、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课件出示:举动 神志不清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咔嚓咔嚓提示:“咔
6、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2)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齐读这两句话。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生: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
7、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2.指名学生回答,并
8、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2)学生交流,读句子。课件出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9、,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3)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板书:虚弱多病)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笑)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在柏林 语文 14 柏林 优质课 课堂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