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大版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大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大版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项部分古诗文1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缘:因为。眼:视线。塔:铁塔。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诗意】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
2、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 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1067 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
3、 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 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 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
4、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
5、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为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 “末俗乱真”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
6、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 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地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7、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2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
8、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 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各不同:不相同。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缘:同“原” ,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 【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大版 2022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材 梳理 专项 部分 古诗文 北师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