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第十章酸和碱 .pdf
《2022年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第十章酸和碱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第十章酸和碱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十章酸和碱【知识网络】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了解常见的指示剂及其与酸、碱作用的变色情况;2掌握盐酸、硫酸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酸的通性和原理;3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碱的通性和原理。二、命题落点1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情况进行酸、碱的判断;以常见的酸、碱的物理性质,考查物质的俗名、保存、取用等;如例1。2以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考查物质的鉴别和证明的,如例2。3以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为载体,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如例3。4以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为载体,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如例4。5以酸、
2、碱的化学性质为载体,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装置,考查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趣味和综合实验;如例5。6以酸、碱的化学性质为载体,考查化学计算能力;如例6。【典例精析】例 1: (20XX 年湖北十堰)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A没有特殊要求B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C把水缓缓地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动D迅速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后搅动解析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答案: B 例 2: (20XX 年广西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厨房内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经闻气味尝味道, 初步确定其为酸
3、醋。取此溶液少量倒在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纯碱和一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铁钉,两个杯子中均产生气泡,进一步证明其为酸醋。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如下问题:(1)与分别根据物质的_、_性质来作判断。(2)你认为两个实验是根据酸类的哪些性质设计的?_ 。(3)产生的气体物质从分类看,它们的区别 _、_。解析本题考查分别利用醋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是利用醋酸的特征物理性质,通过嗅觉和味觉进行检验;是利用醋酸与碳酸盐(纯碱)和活泼金属(铁)的化学反应,通过特征现象进行检验;反应中产生
4、的气体分别为CO2、H2,从物质的分类角度来看,分别属于化合物和单质。答案: (1)物理、化学( 2)酸能和某些盐反应,酸能和较活泼金属反应(3)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氧化物 ),产生的氢气是单质(非金属单质 )。例 3: (20XX年山东莱西)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小明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下图中的实验来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你提出的假设是;(2)通过实验可以证明;(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和实验,在实验中应该加入;(4)实验结果为。解析本题以硫酸与CuO 反应为素材, 通过设计对比
5、实验探究稀硫酸能使氧化铜溶解的粒子,考查了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和原理探究的能力。即分别将H2O、H、SO42三种粒子设计在三支试管中分别与CuO 接触,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稀硫酸中能使氧化铜溶解的粒子。答案: ( 1)溶液中H使 CuO 溶解。 (2) H2O 不能溶解 CuO。 (3) 盐酸或硫酸钠溶液(4)溶液中的H可以使 CuO 溶解, H2O SO42不能使 CuO 溶解。例 4: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 CO2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
6、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 溶液的烧杯中(如下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A 现象为,B 现象为, C 现象为。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填序号)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 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 N
7、aOH 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现象为;第二组同学滴加,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 但都可以证实CO2与 NaOH 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解析本题是对NaOH 与 CO2反应现象的探究,将化学反应和压强原理相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装置的创新、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能力。第一组实验中由于NaOH 与 CO2发生反应使试管中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溶液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进入试管中,液面上升。同理,第二组实验A 中塑料瓶在大气压下作用下变瘪,B中熟鸡蛋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中。C中由于烧瓶内气压减小,气球胀大。根据 CO2的性质,
8、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可能为CO2溶于水或与NaOH 发生反应。对CO2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证实,可利用反应产物Na2CO3(实质为CO32的性质)的性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答案: ( 1)C (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 或部分进入 ) 瓶中 ,C 现象:气球胀大。ABC (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Ca2+或 Ba2+的溶液均正确) ,产生白色沉淀。例 5: (20XX年河北省)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架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 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上
9、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升高 B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C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D试管内的气压增大,沸点降低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综合题,融NaOH与 CO2的反应、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的考查于同一实验装置中。由图示实验装置,滴入NaOH溶液后,广口瓶中CO2气体被吸收,广口瓶和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故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答案: C例 6: (20XX 年江苏扬州)某学习小组用图示装置测定黄铜屑(锌铜合金)的组成,取一定量的黄铜屑放入烧杯中,并加入足量稀硫酸。 不同时间电子天平的读数如下表所示(不考虑 H2O 逸出) :精选学习资料 - -
10、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反应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 /g 335.70 335.54 335.44 335.38 335.34 335.32 335.31 335.30 335.30 (1)反应生成H2的总质量为g。(2)若要计算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还缺少的数据是,若该数据用a 表示,求出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解析本题以硫酸和金属(Zn)的反应为实验原理,将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查了阅读、分析、处理数据和化学计算的能力。向黄铜屑中加入
11、足量稀硫酸,只有 Zn 与硫酸发生反应:ZnH2SO4ZnSO4H2。 当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不再减少时,锌完全反应。(即反应进行到7min 时)(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H2的总质量为反应前后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之差。即 : 335.70g 335.30g0.4g。(2)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可以根据锌与硫酸的反应,结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计算得到,计算锌的质量分数,还必须知道黄铜屑的总质量(用a 表示) 。设黄铜屑中Zn的质量为x。Zn H2SO4=ZnSO4H265 2 x 0.4 g 65:2x:0.4g 解得 :x 13g 故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100a13。答案: ( 1)反应生
12、成H2的总质量: 335.70g335.30g0.4g (2)黄铜屑的总质量;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100a13。【常见误区】1忽视对常识性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比较,如常见酸、碱的俗名、特征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实验操作。如例1。纵观历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有相当一部分难度较低考查常识性、识记性的试题出现。 2应用化学用语进行主观题的解答时,忽视了化学用语和文字叙述的有机结合,表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饱和硝酸钾溶液浓硫酸为化学用语不够熟练、文字叙述不够简练。如例2、例 3
13、 等。3应用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试题解答时,忽视对试题的综合情景和内容的把握,表现为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评价、化学计算等思维和能力薄弱。如例5、例 6 等。在进行有关酸、 碱的试题的解答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识记和积累常识性的知识:如常见的酸、碱的俗名、特征性质、用途;浓硫酸稀释的实验操作;抓住酸、碱化学性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如根据盐酸 (或硫酸) 的化学性质类推醋酸、硝酸等其它酸的化学性质;根据氢氧化钠 (或氢氧化钙) 的化学性质类推Ba(OH)2、 NH3 H2O等其它碱的化学性质;根据碱与CO2的反应类推碱与SO2的反应等。以酸、碱的化学性质为载体的实验题,
14、要结合实验原理中的化学反应,注重实验装置的创新、实验现象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评价。【基础演练】1 (20XX 年福建泉州)泉州是白蚂蚁的高发地区,白蚂蚁会蛀蚀木头,它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还能腐蚀很多建筑材料。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白蚂蚁腐蚀的是()钢筋铜制品C大理石D铝合金2 (20XX 年广西南宁市课改实验区)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C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等工业D对皮肤、衣服有强烈腐蚀作用3 (20XX年江苏扬州课改实验区)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 NaOH 具有以下性质: 白色片状固体有腐蚀性
15、易吸收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A B C D4 (20XX 年广东汕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能与所有的金属反应制得氢气B皮肤上沾到的酸可用NaOH 溶液中和C亚硝酸钠外观与食盐相似,但它不属于盐类物质DCa(OH)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5 (20XX 年江苏徐州)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1)下面是小强对这种现象解释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把其 余 的 解 释 内 容 续 写 完 整 : 浓 硫 酸 具 有 吸 水性,。(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
16、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 (20XX 年湖北十堰)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组成。分四次取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1 2 3 4 取样品质量( g)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 (g)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 (g)0.4 0.8 1.0 1.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试计算:(1)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
17、量分数。课题 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理解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理解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二、命题落点1根据 pH值及其大小对溶液进行溶液酸碱度的比较和物质类别的判断,如例1; 2以过程或反应中的pH变化为载体,进行反应过程和pH图像综合性分析,如例2;3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为载体,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与否以及程度大小进行实验判断和验证,如例3;4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为载体,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例4;5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为载体,考查化学计算的能力,如例5;【典例精析】例 1: (2
18、0XX 年广东汕头)下表是常用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溶液的pH:编号常用物质食醋白酒石灰水纯碱主要成分CH3COOH C2H5OH Ca(OH)2Na2CO3pH 3 7 11 10 请按下列要求将表中对应物质的编号填入空格处:(1)属于酸的是 _,属于碱的是 _,属于盐的是 _。(2)黄蜂毒刺呈碱性,若某人被黄蜂蜇了,可用上述_物质涂在皮肤上。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常用物质的主要成分和溶液的pH对物质类别进行判断。 在判断时不能仅仅根据溶液的pH进行判断,因为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但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还要结合物质的主要成分。答案: ( 1),(2)例 2: (20XX 年甘肃兰州)甲
19、、乙、丙分别是酸或碱的水溶液,pH 值依次为1, 5,14。下列图形合理的是()A图( 1)表示甲中滴入丙B图( 2)表示乙中滴入丙C图( 3)表示丙中滴入乙D图( 4)表示甲中滴入乙解析根据甲、乙、丙溶液的pH 可以判断出分别为酸、酸、碱。甲中滴入丙,pH 逐渐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大,但小于14;乙中滴入丙, pH 逐渐变大,但小于14;丙中滴入乙, pH 逐渐减小,但大于5;甲中滴入乙, pH 逐渐变大,但始终小于5。答案: C 例 3: (20XX 年江西省课改实验区)如图
20、所示,小娟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娟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 ;理由是_(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 _。(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解析本题要求设计实验对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程度(即盐酸加入量的多少)进行判断。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可结合中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第十章酸和碱 2022 年人教 新课 九年级 化学 全套 第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