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转载--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点汇总 .pdf
《2022年转载--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点汇总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转载--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点汇总 .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病: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症:疾病的外在表现,既症状;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即阴阳相反,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阴平阳秘”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双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过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过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阴阳学说临床作用诊断应用阳上、外、背、五脏、脉象(浮大洪滑) 、外
2、科(红肿热痛)、温热、辛甘淡阴下、里、腹、六腑、脉象(沉小细涩) 、外科(除以上外)、寒凉、酸苦咸治疗疾病应用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任何一方虚损可致对方中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采用“损其有余”二均为实证。 =“实者泻之”阳偏胜“热者寒之”阴偏胜“寒者热之”若另一方偏衰,应兼其不足,酌扶阳或益阴阴阳偏衰阴虚:不能制阳,属 虚热,不能直接用寒凉药折热“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中求阴”补阳时,兼补阴药。阳虚:不能制阴,属 虚寒,不能直接用辛温发散阴寒“阴病治阳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补阴时,兼补阳药。记住:治什么就是什么虚;求什么就是补什么,就是什么虚。五行学说五行分类木“木日曲直”具生长、升发、条达肝青春怒酸风火“火日炎上”温热、上升心赤夏喜苦暑土“土爱稼穑”生化、承载、受纳脾黄长夏思甘湿金“金日从革”清洁、肃降、收敛肺白秋悲辛寒水“水日润下”滋润、向下肾黑冬恐咸燥五行应用五行诊断应用相乖与相侮关系: 发生相乖时, 同时发生相侮木相生脾虚病人,面见青色, 肝病传脾(木乖土) 。分析:脾应为黄色(土) ,而变化青色 (木-肝) ,即为木乖土。水反侮相 克相乘火金土相生:依次递相资生;是正常关系。相克:隔行递生相克;是正常关系。相乘:
4、相克太过;是异常关系。反侮:相克不及。是异常关系。治疗中应用1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滋补肝肾法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阳培土生金滋养脾肺法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金水相生滋养肺肾法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益火补土温肾健脾法注:本火指命门之火约等于肾阳,而非心火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治法2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法“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蔬肝健脾法蔬肝、健脾、和胃治法培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法,注:本水指水肿、水湿健脾利水而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滋肺阴清肝火治肝火犯肺泻南补北法南- 火- 心 北- 水- 肾,泻火补水、滋阴降火泻心火补肾水以台心火不交病证的治法。记住:凡补就是
5、相生确定的,凡有泻的就是根据相克;或根据出现的五行,再根据规律确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6 页 - - - - - - - - - 五脏中主水的有:脾、肺、肾藏象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肝、心、脾、肺、肾;六腑传化水谷,传化而不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胆既是六腑又是奇之腑五脏五行五脏常用古语表里脏腑志液体华窍主生理功能木肝在华:“爪为筋之余”胆怒泪筋爪目1 主疏泄1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6、“暴怒伤肝”,神志与心分不开外,还与气的推动疏通气机分不开。2促进消化吸收一方面能调畅胃气机,又能促进胆液生成。3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和出入运动2 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整血量。火心液: “血汗同源、 汗为之液”其华:“其华在面”在舌:“舌为心之苗”小肠喜汗脉面舌1 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有一定化生血液作用(心、肺气化作用);对血液生成有化赤的作用。2 主神志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西医区别是大脑主管思维等)土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思则气结”在体:“治痿独取阳明”治疗四肢痿废治脾胃胃思涎肉唇口1 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传输入心肺,并布散全身。
7、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2 主升清一、把水谷精微上输入心肺,化成气血后而营养全身;二、维持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不下陷。3 主统血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与气血生化之源有关,正常则气血充盈。金肺“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为气之主”“娇脏”“华盖”大肠悲涕皮毛鼻1 主气,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同时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行心血;主持调节全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2 主宣发肃降主宣发:一、排出体内浊气;二、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肃降:排出肺中各种异物。3 通调水道一、通过宣发
8、将体内津液和水谷津微布散全身,调节腠理使汗液排出;二、通过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生成尿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4 肺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进行气体交换,肺气助心行血。主治节: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调节治理(呼吸、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水肾“先天之本”“肾为气之根”“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在体: “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其华:“发为血之余”膀胱脏腑表里少三焦恐唾骨生髓发耳及二阴肛与尿道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代谢后的剩余部分与先天之精同藏于肾。主生长:人的生、长、壮
9、、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二、肾精化生“天癸”促进生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2 主水液指精气的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3 主纳气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与肺所主,但及入之气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4 濡养温殉脏腑肾有肾阴、肾阳对机体各器官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6 页 - - - -
10、- - - - -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常用古语常用古语肺心与血 , 肺主气 , 两者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呼出心与肺”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肺与肝:表现气机的调节作用。“肝火犯肺”肝心主血,肝藏血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肺与肾:津液代谢与呼吸运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表现一是心阴阳与肾阴阳依存关系。心属火,肾属水,二是心血与肾精方面的依存关系。血与精可以相互化生。“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火下降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于心,使心阳不亢。脾与肝:表现食物消化与血液生成贮藏脾与肾:先天
11、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两者相互转化。“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四、六腑的生理功能表里(五脏生理功能备注常用古语胆肝贮藏的排泄胆汁因为本身不传化饮食,与胃、肠不同,故又为“奇恒之腑”胃脾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中饮食必须进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胃重要“人又胃气为本” “有胃则气生”小肠心1 主受盛和化物2 泌别清浊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一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渣;二吸收水谷精微,向下传输食渣;三是吸收大量不,无用水渗入膀胱。“小肠主液”大肠肺传化糟粕接受小肠食渣,并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大肠主津”膀胱肾贮尿与排尿
12、多余代谢后津液,经三焦下达于肾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三焦整体主持诸气, 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局部上焦指横膈之上,包括心、肺两脏,主司呼吸与血脉,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雾露一样滋润全身“上焦如雾”中焦指横膈之下,脐之上,包括脾胃。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中焦如沤”下焦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以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下焦如渎”五、奇恒之腑考脑和女子胞生理功能备注常用古语脑1 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2 脑主管元神脑与五脏关系:中医学将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关系最密切,将脑的病变多归于这些脏器的失常之中。“脑为元神之府” ,记忆亦为脑所主女子胞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
13、素: (即肾、肝、冲任脉三者对女子胞影响)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人进入老年,肾精气减少,天癸随之减少,故绝经,不能再孕。2肝气肝血的作用:一、肝主疏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二,肝藏血,月经量和孕育胎儿。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任脉与妊娠有关。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故女性又以“肝为先天”“冲为血海”“任为主胞”髓、骨、脉、胆(又是六腑之一)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转换为心血肝与胆胆汁来源于肝气之余,双靠的疏泄而排泄和发挥作用肺与大肠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气虚便秘肾与膀胱膀胱的
14、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脾与胃1 一纳一运 2。一升一降 3燥湿相合: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使润而恶燥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46 页 - - - - - - - -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气来源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物质 +吸入的清气。故气为肾、脾胃、肺有密切关系功能作用影响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动;水液代谢。2温殉正常体温;各脏腑、经络正常运行;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15、”3防御一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二对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4固摄一、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二、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5气化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饮食转为水谷精气,再化生为气、血、精、液运动气的运动,就是“气机” ,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肺主呼气(出);肺吸气,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肺宣发沉降,胃主降浊(降),肾水长腾,脾主升清、肺的宣发(升),所以肺包含了所有的“升降出入”分类与分布别名来源生理与疾病关系及临床元气又称“原气” ,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来源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和培育。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
16、外达肌表腠理。元气充足,则脏腑活力旺盛,机休素质健强。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个,称为“气海”“膻中”来源水谷精气与吸入的清气,即宗气与肺、胃关系密切。宗气贯注于心肺之脉。走息道行呼吸故语言、呼吸强弱;贯注心脉行气血气血运行、肢体寒温、视听、心博强弱及其节律临床上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营气又称“荣气四海:气海宗气积聚处;血海肝脏(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胃。来源水谷精微。 运行脉中一、营养全身;二、化生血液运行脉中, 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与血液关系好。 故有“营血”并称。“营在脉中”,守内而属阴“卫在脉外”,守外而属阳卫气又称“卫阳”。易错点
17、:只在肌表。正确是全身。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外,运行中皮肤、分肉之间。一、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二、温差脏腑、肌肉、皮毛。三、调节汗控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人体卫外功能强弱、维持体温能力与卫气关系密切血概念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与疾病关系及临床来源营气 +津液 +肾藏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另肾精与血可相互转换“精血同源”运行其运行与心、肺(朝百脉) 、肝(藏血)、脾(统血防(除肾以外)相互配合下进行。脉道通利若痰,瘀阻,引起血运不畅寒热变化血“喜温而恶寒”功能1营养和滋润作用;二、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虚、血热时可致健忘、失眠、惊悸、昏迷等气与血关系1气能生血脾胃运化的水
18、谷精气转化为血;另精转化血亦需气的作用。治疗血虚时常于补血药中加补气药。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血行失常时配合降气、理气、补气药3气能摄血4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母” , “气为血帅”津液概念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 包括胃液、 唾液、肠液、关节液。 津与液的区别:津相同:同是水液, 源于饮食。可相互转换“伤津” “脱液”质清稀、 流动性大。分散于肌表、肌肉、 孔窍,并能渗注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液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代谢生成:胃“游溢精气” 、小肠“分清泌浊” ,再“上输入脾,以三焦输布全身。输布与排
19、泄:主要与脾(传输)、肺(宣降)、肾(蒸腾气化)有关。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将废料收集,运输到排泄器官送到体外休质阴阳平和型自身调节能力强,一切生理功能强,不易感受外邪,即使外患也易痊愈。发病多为实证、表证。偏阳质体形较瘦,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汗出,喜饮水,舌苔偏黄。偏阴质体形较胖,平时畏寒,喜热,胆小易惊,舌质偏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6 页 - - - - - - - - - 经络 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20、、形体、关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组成经脉正经: 12 条,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奇经: 8 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经别: 12 条,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深处,上出于颈项浅部。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经之间的关系。络脉别络:沟通表里两经和渗灌气血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浮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孙络:溢奇邪、通荣卫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线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部衔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足阳明
21、胃经下肢前缘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中线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后缘分布规律四肢:阳经分布于外侧,阴经分布于内侧。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阙阴、少阳在中线。头面: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躯干: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体侧面、足阳明经行于前;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的脏腑相连,称为“属”;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称为“络”。阳经属腑络脏,
22、阴经属脏络腑)表里关系表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阴经足太阳经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头为诸阳之会里手太阴经手阙阴经手少阴经足太阴经足阙阴经足少阳经奇经八脉特点1. 分布和走向不规则;2. 与奇桓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无直接络属关系;3.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作用1. 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 参与人体生殖和机能的调节。(流注次序)督脉1. 调节阳经气血; 2. 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任脉1. 调节阴经气血; 2. 主妊养胞胎冲脉1. 调节十二经气血;2.
23、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并同女子月经有密切联系带脉1. 约束纵行诸经; 2. 主司妇女带下。生理功能1. 沟通联络:脏腑与外周肢节、脏腑与官窍、脏腑之间、经脉之间2. 运输气血3. 感应传导4. 调节机能活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46 页 - - - - - - - - - 病因病因六淫“六气”太过,形成“六淫”,六淫可转换:寒邪入里可化热,暑湿之邪时间太长可化燥。多首先侵犯肌肤,或从口鼻而入。六淫风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面、阳经和肌
24、表);2. 风邪善行而数3. 风为百病之长阳邪寒1. 寒为阴邪 , 易伤阳气”阴盛阳寒”. 2 寒性凝滞 , 主痛“不通则痛”3 寒性收引“寒则气收” ,无汗。阴邪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天感2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出汗后就伤津,中暑可昏。发热、口渴、心烦3 暑多夹湿。夏季湿度大,除发热外,还有四肢困倦阳邪湿1湿为阴邪,易阳遏气机,损伤阳气。常先困脾,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阴邪2 湿性重浊,指湿邪可见头痛如裹,周身困重,若留关节,则出现关节疼痛“湿痹”。 “浊“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白带3湿性粘滞:一湿邪致病多黍滞不爽,如排出物多滞涩而不畅。二、
25、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 。湿性趁下,易伤阴位,出现水肿燥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秋天感。2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出现干咳、痰液胶黏难咯。没阴阳火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高热、心烦、神昏2 火易伤津耗气。致口干、大便便结阳邪3 火热易生风动血。一、因火伤津使筋失滋养,引起“肝风内动”称“极热生风”,出现角弓反张;二、因火使血加速,出现出血现象4 火热易发肿疡: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化血肉,发用肿疮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46 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转载-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点汇总 2022 转载 执业 药师 中药 综合 知识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