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p1-2 (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2)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含儿童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在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和规律; 比较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个体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是在儿童发展
2、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发展而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所研究的儿童具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大约指从出生到17、18 岁的儿童。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4-5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或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p6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
3、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p7-10 (1)绝对决定论:单方面决定,完全否定另一因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代表: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基因决定 , 环境与教育仅是引发作用 环境决定论(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健康婴儿 , 特殊培养世界 , 训练成任何职业(2)共同作用论: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辐合论”代表:斯腾鲁克森伯格成熟优势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研究:两个双胞胎(同卵)在不同时间内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到达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 遗传与环境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4、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如:具有精神分裂症潜在倾向的个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遇到的环境压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遗传与环境是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A:遗传影响或改变环境如:RH溶血病B:环境影响或改变遗传如:苯丙酮尿症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在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p11-12 (1)新生儿期(出生 1 个月)(2)乳儿期(一个月 1 岁)(3)婴儿期( 1 岁 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3 岁 6、7 岁)(5)童
5、年中期( 6 岁 11、12 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 11、12 岁 14、15 岁)(7)青年期( 14、15 岁 17、18 岁)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1)关键期: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时期,在此期间,如果发展中的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 就会展示生来固有的某种发展模式,过了这一关键期, 再给予同样的刺激是没有持久效应的。(2)最早起源于劳伦兹对于动物印刻的研究。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1、科学儿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1882年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出版儿童心理一书2、我国最早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研究方法 p19
6、-20 (1)横向研究定义:又称横断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成本低,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 ,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复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纵向研究定义:又称追踪研究, 指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 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能系统的、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量,练
7、习效应和厌烦情绪;时间长,成本高,且易出现同辈效应。(3)跨文化研究定义: 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优点:会使心理学家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更好地概括规律, 更好地确定哪些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发展模式只是特定文化因素的产物。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遗传疾病 p31-35 (1)原因、分类及对应疾病基因突变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软骨发育不全症,多指畸形,杭廷氏舞蹈病等)B.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苯丙酮尿症 pku:及早饮食干预;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
8、黑蒙性白痴等)C.伴性连锁显性遗传()D.伴性连锁隐形遗传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 :人工流产( 16周羊膜穿刺)性染色体变异 :XXX XYY XXY XO (2)措施:禁止近亲结婚;优生学研究;产前检查;遗传工程研究,提高基因水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展p41 (1)遵循原则头尾原则(头至尾)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远近原则 (近及远)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 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2)特点:波浪形(3)淋巴系统最早发育,也最早衰退
9、;生殖系统发育最晚;(4)脑和神经系统发展最快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P44 (1)脑电波发展趋势:新生儿:多为 波5 个月:出现 波1-3 岁: 波减少, 波增多,同时出现 波4-7 岁:波减少, 波增多8-12 岁:波开始从 O 、T、P 中消失, 波(人脑活动的最基本的节律)占主要地位13岁:基本达到成人水平(2)成熟顺序为:枕叶( O )颞叶( T)顶叶( P)额叶( F) ps:P-F为儿童脑组织学材料的一种假想(3)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5-6 岁:标志着枕叶 波与波间斗争最剧烈的时期13-14 岁:标着着除额叶以外几乎整个皮质的波与波间的斗争基本结束4、脑的反射活动(基本活动)P45
10、(1)儿童几种特有的反射(消失时间为 神经系统 是否 成熟 或有无 障碍指标 之一)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的颈反射(吃奶的最好姿势)(2)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抑制性反射的形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5、动作发展的规律p47 (1)从上至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动作越早发育;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大肌肉、大幅度粗动作小肌肉精
11、细动作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57-58 (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A: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如果隔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发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成为习惯化。B: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 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 表明个体能够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范茨)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
12、发展1、空间知觉 p66-71 (1)形状知觉 :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喜欢曲线、弧线图案;喜欢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案观察时间:靶心图、线条图棋盘图正方形掌握形状的次序: 圆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长方形 - 半圆形 - 梯形 - 菱形 - 平行四边形(2)大小知觉6 周的婴儿已显示了大小知觉的视觉恒常性(鲍厄实验)视觉恒常性: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深度知觉定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
13、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视崖实验 :使用由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的装置,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 深 、浅 两侧招唤婴儿, 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吉布森和瓦尔克通过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其结论是: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4)方位知觉A:定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以及东南西北的
14、知觉。B: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5-7 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7-9 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 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2、儿童观察力的发展p73 A: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B: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所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C:观察力的四种品质: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D:发展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从笼统、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
15、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1、思维的起源 p78( 儿童智慧的起源结构主义)(1)相互作用论:思维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儿童的动作(2)儿童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硬软、粗细等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产生的(3)S R 刺激和反应是双向的2、思维的结构 p79 (1)定义:认知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2)组成(动作)格式:最基本单元,来自无条件反射(思维)运算: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3、思维的机制 p80(适应与组织,同化与顺应)(1)适应(
16、思维的本质)与组织机能紧密相连A:含义:是不断地运用和修正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准确地表征外部世界的过程。B:两个过程:(与食物消化过程类似)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即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即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同化 顺应:儿童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歪曲事实,如象征性游戏顺应 同化:儿童会完全按照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如模仿性游戏(过家家)顺应 同化:达到平衡状态,儿童能有效适应世界(2)组织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
17、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过程概括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状态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平衡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种过程, 当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同化与顺应取得平衡,主体具有一定的思维结构或表现某种特定的智力特征时,我们说平衡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认识到平衡不是最后的平衡,一种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新的不平衡的开始时,可以说平衡是一种变动的过程。儿童的思维就
18、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 .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 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1、阶段划分 p82-89 (1)感知运动期( 0-2 岁)A:六个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 -1 个月)习惯动作时期( 1-4、4.5 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9 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1、12 个月) :出现智慧动作第五分阶段( 11、12 个月-1.5 岁)感知动作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的时期(1.5-2 岁)B: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约一周岁)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19、2)前运算时期( 2-7 岁)A: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岁) :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是标志。直觉思维阶段( 4-7 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以自我中心(三山实验)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具体运算阶段( 7、8 岁-11、12 岁)A:运算的含意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具有一种收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
20、变的特点是一个系统,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B:显著特点获得了守恒性(守恒即儿童认识到物体的量不会随物体的外形、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获得标志:可逆性的出现(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群集结构的形成: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特点: 儿童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2、评述皮亚杰思维理论p90-91 (1)贡献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重视以往一直被忽视的儿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作用。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
21、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2)不足深受机能主义影响, 在研究思维中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语言作用。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 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晦涩,容易使人误解。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临床法把许多变量混淆, 影响结果真实性, 一些测验和实验是抽象的,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实际推理能力。有人指出皮亚杰认为的形式运算思维并不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瑞吉尔认为在形式运算之后还存在一个辩证运算阶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
22、,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 认知单元(掌握概念) p93-96 1、图式:它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2、映像,也叫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产生。3、概念或范畴:是第三个认知单元,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可用信息加工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儿童是用概念还是用映像来思考。4、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是用来确定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形式。第二节 信息加工过程1、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复述:不同年龄儿童复述的策略是不同的,年幼儿
23、童的复述策略水平较低。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之前还不会使用组织策略。精加工 (ppt ) :要到 11 岁左右才会使用。元记忆:是儿童对记忆过程的认识。信息加工水平: 深加工的信息比浅加工的记忆更容易恢复,年幼儿童倾向于浅水平的信息加工。提取:提取线索至关重要。2、记忆测量:再认重组回忆3、元认知 p106-10 计划 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监控学习 控制分心和焦虑 评定结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简析信息加工的认知
24、研究p108 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还是对各个认知过程的描述,要超越这个水平必须有一个解释的理论构架。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它们毕竟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尽管一些研究也描述了发展变化,但这方面的积累还是太少。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第一节语言准备期1、语言产生的准备p109-111 两个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牙牙语阶段( 5个月左右):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到的声音。2、单词句的特点 p120 和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 , 语音不清晰(成人需根据非语言情
25、境和语调线索才能推断意思)词性不确定3、儿童话语的发展的特点p123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早期具有表达感情、意动的(语言动作结合表意愿)和指物的功能,最初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6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语用技能的发展p127-128 语用技能:指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技能。(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吸引听者的注意(2 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2022 儿童 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