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城南小学孙爱琴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节圆柱的体积。 (教科书第 19 页的公式推导。)设计理念: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教学中我从教材的情景图引入, 先让学生看第一幅情境图, 想想这么粗的柱子,它的体积是多少?再出示圆柱形杯子,让学生想想杯子能装多少水?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并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观。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 我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感悟到直圆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教材分析:圆柱的体积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的作用。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感悟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直圆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由于圆柱和长
3、方体、 正方体都是直拄体,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因而可类比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教材先创设了两个简单的情境,第一幅是圆柱形柱子的体积, 第二幅是圆柱形杯子的容积。教学时,我把第二幅图用实物杯子代替,让学生结合情境来体会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时,教材安排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 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 “验证说明” 自己的猜想。教材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六年的新教材学习, 熟悉了学习几何图形体积和面积的基本方法“类
4、比猜想(或估计)验证说明”。新教材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已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底面积高” 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的作用。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 了解圆柱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
5、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2)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教具。 圆柱形杯子,能分割的圆柱体教具。面值一样的硬币20 枚学生准备:,圆柱体学具,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教学方法:讲解法、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
6、演示法。教学策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自主发现圆柱与的长方体体积的关系。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新1拿出教具说说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说说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 =长宽高=底面积高正方体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2、算一算。计算下列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1)长 20 厘米,宽 12 厘米,高 8 厘米。(2)棱长是 0.5 米。(3)底面积是 60 平方厘米,高是 9 厘米。学生尝试练习。二、情境导入:1、出
7、示教材第一幅情境图。(1)让学生说说房子的立柱是什么形状的?(2)这么粗的柱子,它的体积是多少?2、拿出圆柱形的杯子。(1)这个杯子能装多少水是求杯子的什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2)你想知道这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吗?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揭示课题)三、探索新知我们已经掌握了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猜一猜。1、圆柱的体积可能怎计算?2、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几个条件?学生讨论,后交流。3、教师演示教材中的第一种方法。拿出准备的 20 枚硬币摞成一摞,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能体
8、会从堆硬币来看,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圆柱的体积。4、教具演示。拿出能分割的圆柱体教具。(1)将圆柱体切分成两半。(2)分别将两半均匀分成多个小块。(3)将两半模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5、学生拿出自己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像老师一样把圆柱体模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6、课件演示把圆柱体模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过程。7、讨论:(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分别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9、8、交流并归纳:圆柱体通过切拼, 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所以,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9、回顾你的猜想正确吗?10、算一算(1)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圆柱,量出它得底面半径和高,并计算出它的体积。(2) 教师给出教具圆柱的直径和高, 让学生求出教具圆柱的体积。(3)给出教具圆柱形杯子的底面周长和高,让学生求出杯子的体积。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试一试”。五、小结:通过这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探索圆柱体积公
10、式的?指出:这节课,我们用“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方法,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作业:练一练 1、2、3 题板书设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用字母表示: V=Sh 教学反思: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
11、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 (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 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 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
12、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 经过讨论得出: 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 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
13、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 ,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 ,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知识和技能上, 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贴近学
14、生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 ,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 ,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
15、算体积等等。二、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 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 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