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共61页word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共61页word资料.doc(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59 页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 论 一 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 论 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
2、的: 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 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 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绪 论 二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 (1)广泛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 论 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
3、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 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 (4)独特的价值取向 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 、义利关系、理欲关系 绪 论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 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 刚健自强: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绪 论 贵和尚中:“和
4、”是价值取向,“中”是思想路线。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同样来自“天”的启示。 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传:“保和太和,乃利贞”;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北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绪 论 三 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发展阶段 (一)线索:社会物质文化,学术思想,科技、文艺和史学,制度,宗教,风俗 。 (二)发展阶段: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
5、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绪 论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文化领域辉煌成果与比较劣势;文化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绪 论 总分为两个阶段:即从中国文化形成至宋元时期,是其不断发展和趋于鼎盛的阶段;而明清至民国晚期则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下,开始反省自强,摆脱困境,走上近代化之路的阶段。 四 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 首先,要抓住关键,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把文化史的学习与
6、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最后,学习中国文化史和学习其它学科一样,还应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绪 论 (一)文化无优劣; (二)文化发展有其波峰与波谷期; (三)进行文化比较,重在取长补短; (四)文化需要交流; (五)文化要兴旺发达,开放乃必由之路; (六)文化要健康发展,需摈弃冷战思维; (七)文化要发展,需不同观念作支持; (八)文化最重要的是创造。绪 论 本讲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是什么?3简述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主要发展阶段。绪 论 五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二讲
7、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 第四讲 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七讲 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前期 第八讲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绪 论 推荐教材: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 周晓光、裘士京: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参考书目: 冯天瑜、杨华:中华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顾列伟: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
8、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绪 论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蕙荪: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991年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凯:中国文化史,燕山出版社1992年 胡世庆等:中国文化史,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吴荣政等:简明中国文化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房列曙等:中国文化史纲,科学出版
9、社2001年 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绪 论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卿希泰等: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马通:伊斯兰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 杨怀中: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沈福炜: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绪 论 六 、本课程的考核(一)考勤1. 以抽查听课笔记的形式考查出勤情况;2. 不定期点名三次,无故缺勤两次者取消考试资格。(二)作业1. 随
10、堂作业一次;2. 任选专题小论文或读书笔记写作。(三)期末开卷考试(填空、选择、解释、简答、论述等)绪 论(四)学期总评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60分,出勤40分)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第一讲 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一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v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v 从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就成了中国先民最理想、聚集人数最多的开发区。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也留下先民活动
11、的足迹。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创造,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二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v 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v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 :(1 )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 ;(2)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 v 2长江中下游文化区 :(1)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2)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v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v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今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v 5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
12、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v 一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v (一)农作物与农具1、黄河流域盛行旱地农业,作物品种主要有黍、稷、麦、菽等。2、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田农业,作物以稻为主。3、先民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木耒、石耜、石锥、石铲、石锛、蚌刀、石镰、蚌镰等。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v (二)畜牧业v 原始畜牧业是受
13、到狩猎中对较小动物豢养的启发,从原始农业中分化出来的。v (三)手工业1、器具制造业 2、纺织、缝纫业3、建筑业 4、舟车制造业5、特技制作业 重点:火的发明和弓箭的制造。 陶器的发明与饮食的变化1万年前的陶罐仰韶文化的釜灶和甑一组仰韶文化陶器一组大汶口文化陶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石磨盘、磨棒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鬶和陶杯 猪和狗是主要的家畜渔猎是家庭的副业陶器的分类1、炊 具:灶、鼎、罐、釜2、饮食用具:碗、杯、盘、盆、钵3、储藏用具:罐、瓮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一 天文历法 v (一)时间单位:以太阳出入为周期“日”、以月亮圆缺为周期“月”以天气寒暑、草木荣枯、动物出入、迁徙为
14、周期,参之以星象观测的“年”。v (二)尚书尧典记载,当时采用“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初始历法。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二 八卦文字 v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v 伏羲创立八卦的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揭示天地化生的奥妙,类概万物的性情。 v 八卦不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意义,它还用抽象符号代表具体事物的方式,直接启导了文字的产生。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三 艺术 v (一)音
15、乐:甘肃玉门火烧沟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有一吹孔,两按音孔,可发4个乐音,构成4声音阶。山东潍坊市姚官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埙,有一吹孔,一按音孔,可发小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v (二)图画:原始图画艺术主要反映在陶器上,如仰韶文化彩陶上鱼、鹿、鸟兽、植物、花叶和几何图案,纹样繁多,色彩鲜丽。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v (三)装饰造形艺术:有山顶洞遗址中涂上颜色的卵石、磨制的石珠、钻孔贝壳和兽齿,它们都是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龙山文化被称作蛋壳陶的薄陶,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陶制女人裸体像、龙及鱼、鸟等玉雕,都是造形艺术的精品。v 四 信仰崇拜 v (一)自然崇拜v (二)祖宗崇拜v (三)图腾
16、崇拜“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和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1.国家的出现:约5000年前2.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3.这一时期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v 、早期政权特点:神权和强权结合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v 、帝的传说:确定了我国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v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
17、子,官以传贤”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二 、婚姻与社会结构v (一)血亲杂交v 原始人群内部不分班辈的性交关系,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团。v (二 )血缘群婚v 早期智人主要实行血缘群婚制,即血缘家族内同一班辈的男子与同一班辈的女子既是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三) 族外群婚v 一个血缘家族的同辈兄弟,与另一家族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即这一家族的众兄弟,是另一家族同辈姊妹的共夫;另一家族的姊妹,是这一家族同辈兄弟的共妻。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四 )对偶婚v 在一个血缘家族同辈兄弟与另一家族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基础上,每个
18、男子在对方家族中又有一个主妻;对方家族的每位女子在这一家族的众兄弟间也有一个主夫。v (五 )一夫一妻制v 父系氏族制度代替母系氏族制度后出现 第四节 制度文化的萌芽v 本讲思考题:v 1中国文化起源的地理自然条件是怎样的?v 2简述原始先民创造的主要物质和精神文化。此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 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 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 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 饮食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
19、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食料 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二)食法 夏商以后,先民的饮食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见于文献记载的烹饪技法,除燔、炙、炮、煮、蒸以外,还有烙、爆、脍、烧、炖、熬、溜、煨、渍、脯、胹(音r)、醢、腊、醓、齑、羹等。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食器与礼制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仍以陶器为主。考古发现的食器主要有首见于龙山文化的黑陶和白陶。
20、青铜器产生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是贵族阶级的食具。它最初模仿陶器的形制、品种。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食器有斝(音ji)、爵、盉(音h)、鼎、觚等,数量较少。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周以后发展较快,炊煮器有鼎、甗(音yn)、镬、鬲。盛食器有簠(音f)、簋、敦、豆、笾。酒器有爵、斝、觚、盉、觥、卤、壶、彝等。 北方炊器:鬲、鼎、甗南方炊器:鼎分食制的时代 宋代马和之画的小雅鹿鸣之什卷中周人钟鸣鼎食图作为祭器的鼎作为炊煮器的鼎和鬲蒸饭用的甗酒器食器西周的火锅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这一时期饮食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在“明贵贱,辨等列”的制度下,与社会政治相联系
21、。礼记礼运说:“器以藏礼”。就是说,三代以来的礼仪,从饮食器具及食品上就得到了体现。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 衣饰 人类最早的衣服,是适应人们御寒防暑、蔽体遮羞的需要而出现。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茭,是干草。这是说初民用干草拧成绳子,将兽皮绑在身上为衣饰。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夏禹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比较象样的衣服。说苑称禹“士阶三等,衣裳细布”。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云:“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夏桀、殷纣时,开始用衣饰来美化人体:“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历代衣饰的主要功用,至此都具备了。 西周、春秋时期,王室有“典丝”等官职,专门管理
22、丝织业,衣饰的种类、材料更加齐全。后世用作衣服材料的麻、丝、皮、毛、棉等商代已经都有了。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衣服种类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衣服,分元服、体衣、足衣三大类。元服又称首服,即今帽子。品种有冠、冕、弁、胄、巾等。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服制是行政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礼以体政”,“服以旌礼”,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必须着不同的服饰,朝会有朝服,祭祀有祭服,凶丧有丧服。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 居止和交通 (一)居止 夏商西周春秋的宫室建筑,也受礼制观念的支配,因此处处体现出等级礼制的要求。宫指宫殿,是王室、天子居住、处理公务和举行祭祀的地方,室则是贵族、官僚以及庶民
23、百姓家居的建筑。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夏代晚期都邑宫殿建筑群。整个建筑座落在一个正方形夯土台基上,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紧凑,主次分明,很可能就是夏王居住、行政或举行祀典的场所。夏文化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商代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安阳殷墟宫室区内的发掘说明商代王室的宗庙、社祀建筑与商王居止的宫殿是分开的。王宫结构复杂,有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两部分,主体与附属建筑部分错落有致,它与宗庙、社祀基址组成完整的建筑群落。 周代的宫殿建筑比夏、商二代有新的发展。宗周(长安)与成周(洛阳)的大型宫殿建筑,无疑代表当时宫殿建筑的最高
24、水平。这些建筑遗址至今尚未找到。只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和与之相距2.5公里的扶凤县召陈村发现了两处大型建筑遗址。它们都象是周方伯或公卿的宫室。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无论居止建筑或陈设、礼俗,都只是对贵族和社会上层而言的。庶民百姓住地穴式、半地穴式或木骨泥墙地面起筑式房屋,形制简陋,室内除陶鬲、陶簋等生活用具及骨、石质生产用具外,别无长物。直到春秋时期,庶民居室仍然普遍是草舍茅屋, 庄子让王“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这是对平民住室的生动描写。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交通 这一时期,在社会交往和国家征伐及行政管理的需要下,道路设施、
25、交通工具以至路政管理等,都比原始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史记载:“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音jio,一作檋 j ,直辕车)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商代的道路交通比夏更加发达。有学者根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的研究,认为商代从王邑通向各地方的国家干道有6条: 周人建国后更加重视道路的修建和管理。它在商代已修“王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成的“周道”或“周行”,以成周为中心,向四方延伸, 第一节 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人们的交通方式仍是骑马和乘车(包括马车、牛车、人推拉车)船,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建立了交通管理制度
26、。如国语周语中引夏令云:“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把修道路架桥梁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项内容。 二是建立了严格的用车制度。周礼春官巾车记载,王五路(同辂),包括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王后之五路,包括重翟、厌翟、安车、翟车和辇车。其余官僚贵族和平民百姓的车,“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 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一 周易和洪范 夏商周各有“易”学,据记载夏朝的易叫连山,商朝的易叫归藏,周朝的易叫周易。 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清代学者虽做过一些辑佚工作,但所辑资料过于零碎,不成体系。 周易则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周易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经西周、春秋时人补充完善起来的。它
27、由卦、经、彖、象、爻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部分组成。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一、周易和洪范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洪范是概括殷人宇宙观和政治学说的一部书,后收入尚书周书中。它在历史上的影响相当深远。 洪范九畴的内容是: (1)五行:水、火、木、金、土。 (2)五事:貌(态度)、言(语言)、视(视察)、听(听觉)、思(思考)。 八政:食(农业)、货(商货)、祀(祭祀)、司空(民政)、司徒(教育)、司寇(司法)、宾(宾客接待)、师(军务)。 五纪:年、月、日、星辰、历数(历法)。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皇极:建立天子的最高权威,并确立其方式。 三德:天子要有正直、刚克、柔克
28、三种操守或德行。 稽疑: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是通过卜筮来判断吉凶,避凶趋吉。 庶征:关注雨、晴、热、寒、风五种气象的征兆变化,从征兆中判断上天的喜怒,及时调整天子及臣下的行为(这是“天人感应”观点的反映)。 五福六极:要使庶民有五种幸福,即长寿、富有、健康安宁、好守道德、以天年而终。同时用六极即早死、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六种天罚来戒勉臣民。 二、老子和道德经l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年纪稍长。 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道”的本质是无。这里要提醒:无是一个哲学概念,并非什么也不存在的意思。 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无
29、为而治”。 在人生观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保持心灵的虚寂和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思想反映了春秋社会战乱时代,先哲对宇宙人生的全面审视和对排除人生之忧的探索。 u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u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30、三 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先祖为宋国贵族,后逃难至鲁国定居,鲁国陬(今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反映在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竭力维护统一的礼制的社会,维护统一国家和周天子的权威,孔子认为应从“正名”入手,使君臣父子各守本分,不越位,不僭礼,不作非分之想。 三、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为宋国贵族,后逃难至鲁国定居,为鲁国陬人。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门人纪录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 “礼”,论语讲礼很多,明确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p
31、“仁”,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第二节 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 为了实现德治或礼治的社会,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把它看作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其基本定义有两个:即“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以为仁”。 孔子的天道观也是在春秋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主要贡献有:一是开办私学。二是确定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三是在教育方式上善于“因材施教”。四是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自觉、主动:。链接: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新华网华盛顿10月29日电 (记者王薇杨晴川)据美国众议院网站29日报道,美国众议院2009年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
32、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份决议由得克萨斯州众议员格林代表另外41名众议员提出。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中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链接: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决议特别指出,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决议还说,孔子认为,政府应建
33、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要以至高荣誉和尊重履行自己的职责。 链接: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据英国BBC消息,美国国会众议院2009年10月28日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并且赞扬儒家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 民主党德州联邦众议员格林在2009年9月底提出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 一个月后,决议案获得国会众议院通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秋恒链接: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 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截至2009年8月,我国已在世界八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国内61
34、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州大学成立,截至2009年8月,美国的孔子学院已增加到 65所。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 一 文字的成熟 甲骨文和金文,就是这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后冈和侯家庄殷墟,因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金文是商周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常有“吉金”等字样,故简称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铭文多刻在钟鼎等礼器或乐器上,所以也叫钟
35、鼎文。 第三节 科技、文艺和史学的雏形一、文字的成熟二、科学技术u 天文历法 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v (二)农业科技 v 1巧用农时 夏、商、周三代统治者相当重视观测天象、掌握天时和季节的变化,敬授民时。 v 2施肥选种 商代已知给农作物施肥。诗经周颂良耜云:“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是周人了解绿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的明证。v 3畜种培育 夏小正记载夏代已在春季“颁马”,即选择强壮种马配种。 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v 4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类型。v 5金属农具的使用和牛耕。v (三)医学成就 v 周代国家机构有医师,“掌医之政令”。v 当时的医学分科有内科、外科及兽医等。v
36、医学理论提出了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观察九窍(五官及大小便)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来判断病情。同时,还提出注意饮食和清洁卫生以预防疾病的观念。v 春秋时期出现了切脉、望色、听声、写(观)形等诊断方法。三、文艺和史学v (一)文学 v (二)艺术 v (三)历史学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v 三 文艺、史学v (一)文学 v 诗经是儒家经典,又是两周最主要的文学作品。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v 诗经语言质朴,格调清新,表现形式善用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 v 春秋、论语、尚书、易经等典籍,除其思想内涵深刻,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也是极好的历史散
37、文。 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v 中国音乐起源很早。河南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18支7音孔和8音孔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v 古代的舞蹈是与音乐、诗歌相配套的艺术。中国最早的舞蹈图像,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彩陶盆内壁所画的三组舞人形像。 第三节 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v (三)历史学 v 文字产生后,卜辞、金文就成了中国最早文字记录的历史。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v 尚书所记的是殷周王朝的大事,“六经”其它几部也都反映了许多历史事实。孔子以鲁国史事为基础编成的春秋一书,
38、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史学的诞生。 第四节 传统制度的建立v 宗法制 v 官制和教育制v 兵制和法律制 v 田制和服役制 二、夏商政治文化v 1、夏开始“家天下” :从此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v “大同”时代小康时代v “天下为公”“天下为家”v 传贤“禅让制” 传子“世袭制”二、夏商政治文化v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夏商政治文化v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
39、谓小康”。二、夏商政治文化v 请思考:v 1.夏朝建立后相对于原始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v 答:“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已经产生,这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二、夏商政治文化v 商: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三、西周的分封制v 1、目的:巩固统治的需要,加强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地统治 三、西周的分封制v 、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
40、的共同主子,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三、西周的分封制v 、所封诸侯共有三类:v 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v 4、主要诸侯国有:v 齐、鲁、晋、燕、宋等三、西周的分封制5、评价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v 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后被郡县制所取代四、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v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v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四、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v 1、宗法制定义:划分宗族内嫡庶系统,与分封制表里如一的制度v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v 、宗法制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四、西周宗法制和礼乐
41、秩序四、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v 、 “礼”:构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作用有: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v 、“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v 评价“礼”、“乐”: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v 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v 国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v 政治制治v 度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v 的高度集中v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分”的内核和纽
42、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夏商周政治制度v 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v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v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v 2.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v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v 3.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v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第四节 传统制度的建立v 总结:宗法制、分封制、祭祀制v 宗法制是在中国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政治制度,即所谓礼制。 v 西周是一个繁礼缛节的朝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仪礼中记载的礼制,就有士冠礼、士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
43、、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礼等 。第四节 传统制度的建立v 西周在商代宗族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等。v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或封建制。它由周朝所创立。各封国诸侯的禄爵,按受封面积列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卿大夫也按这种办法分封其子弟。卿大夫封地叫“采”或“邑”。v 在行政区划上,周沿夏、商,将全国划分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九州。又将国土分为九畿或九服。 第四节 传统制度的建立v 祭祀制是体现大宗特权地位和加强宗族团结的一种办法。v 二 官制和教育制度v 夏朝建立了国家,其官制详无可考。 v 周代官制,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都是天子的顾问。负责政务的官员有六卿或叫六官。天官冢宰,总理国政; 地官司徒,掌民政教育 ;春官宗伯,掌祭祀选官 ;夏官司马,掌军事;秋官司寇,掌刑狱 ;冬官司空,掌百工土木 。v 周朝入仕之途,分朝命和辟除二条道路 。 第四节 传统制度的建立v 春秋时代中原各国官制大体与西周相同而规模略小。总领国政者泛称执政,治民官称司徒,治军官称司马,掌刑狱之官称司寇,掌土地及建筑之官称司空或司工。楚国则情况不同,其国君称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