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doc
《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2014).doc(1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科护理领域患者十大安全质量目标目 录一、急诊护理专科二、危重症护理及ICU三、心血管护理及CCU四、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五、新生儿专科学组六、手术室护理专科七、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八、医院感染管理组九、骨科护理专科十、肿瘤护理专科十一、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十二、糖尿病护理专科十三、老年护理专科十四、中风护理专科十五、造口伤口护理专科十六、消供护理专科十七、教育专科十八、外科护理学组十九、精神专科工作坊二十、社区学组二十一、呼吸护理学组一、 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1.建立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型事件现场
2、医疗保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2.院前急救护士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急诊护理工作3年以上并取得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达到N2级以上,同时取得所在地区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3.院前急救护士要求经过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救援、常用急救技术等相关培训并考试合格。4.救护车、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人员要时刻准备,随时待命,保障急救物资100%完好备用,能够迅速移动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5.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其它院前急救单元、自身团队队员间、其它必要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6.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
3、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7.遵守当地政府和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关于院前急救的相关规定。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1.有专门分诊区域和分诊所需的必要物品。2.分诊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其中急诊工作1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分诊岗位培训,核心能力达到N2级及以上。3.建立分诊标准和分诊工作指引,有分诊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分诊运作流程,且保障落实。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评估候诊患者。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定期进行培训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7.加强分诊环节患者的身份核
4、查,能尽早开始身份标识和识别。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特殊识别标志。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
5、,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严格落实急诊与各科室间对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与交接的身份识别制度,做到转运安全,交接清楚。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及“二及时”。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外修,定期消毒灭菌。二及时:及时消毒灭菌,及时检查维修。2.急救仪器设备完好率100%,用后做好维护并记录。物品及药品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数量与质量。3.设计急救车药品、物品的一览表,实行药品及物品失效期预警制度。4.加强输液安全管理。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
6、认真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健康宣教。5.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管理和登记,核查无误。6.规范急救医护人员对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使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7.规范急救车的管理。车内的标识清晰,摆放合理,车内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完备,能满足院前及院内急救需要。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1.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2.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3.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
7、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4.接获非书面(电话通知等)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并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5.在为院外患者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1.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24小时服务。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
8、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3.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上报制度,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5.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6.实行急诊分区救治,有为急诊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制度和流程,危重患者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7.定期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配备足够数量,掌握急未重症抢救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8.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9.完善急救相关文件的书写
9、记录,及时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1.制定急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指引和急危重患者转运应急预案。2.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3.转运前,熟练使用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记录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根据病情正确选择转运团队、转运工具、转运仪器物品药物和转运路径。4.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高效的急救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并做好记录。5.转运结束,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
10、、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伤口情况等。6.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7.加强转运质量监控,制定急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质量评价标准,定期检查。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2.制定院前急救、检诊分诊岗位、抢救室岗位护士的准入标准,提高救护水平。3.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4.有计划开展护士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
11、考核。5.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在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3.护士知晓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范围及临床意义。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直白呢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12、,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3.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4.物品放置做到定品种、定量定位放置,方便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取用。5.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6.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参考文献:1.卫生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 2.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四版)(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42
13、。3.中国医师协会颁布的患者安全目标 (20072009) 4.王培昌.危急值报告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华检验医学杂,2013,36(2):117-122。5.孙伟峰,蔡锡雅,张健,等. 危急值报告的护理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43-744。二、危重症护理及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1、早期干预、早期识别可降低危重患者没有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2. 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3.评估过程依据患者的专科及病情特点,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14、1、 4. 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 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34、评估过程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含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5. 对危重症患者采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记录及护理结局评价,必要时通过医嘱表达。病区有2、 6.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观察重点和符合患者疾病及治疗进程的病情观察重点,保证护士及时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并有效处理和记录。 7.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病
15、情进行前瞻性分析,明确每一位危重患者病情观察重点,动态及时观察病情,准确评估并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并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8.对各高风险评估量表的使用,由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含重要脏器如心肺脑肾等功能失代偿的及时监测、报告、处理及观察等)。(佛山市一 吕春梅) 1.建立科室有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护士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生化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
16、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核对及登记报告: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准确登记: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报告者工号、接报者签名。 3.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CVP:6-12cmH2O;MBP:65-85mmHg;PH:7.3-7.5 mmol/l;血糖:3.9-8mmol/l;血钾:3.5-5.5 mmol/l;HR:60-100次/分;R:10-35次/分;SPO290%;
17、T39o,尿量0.51ml/Kg/h,特殊感染的病原学报告。) 4.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前1小时相差悬殊,报告上级护士及医生,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组长及重新检测,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机值报告后,护士护理人员必须持续监测病人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病人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1)5.1高血钾处理:停止所有含钾的输液;持续心电监护,测量脉搏心率,密切观察心率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5.2(2)低血糖处理:当病人出现出汗、无力、嘴唇麻木等早期症状时立即监测血糖,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根据血糖值及症状分别按医嘱
18、给予口服糖水、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5.3(3)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发现患者心电监护显示有室性期前收缩(宽大畸形QRS波),立即给氧吸入,准备床边抢救用物早除颤(含药物利多卡因及电除颤)。 6.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机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如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应密切观察其出血情况:如皮肤、粘膜瘀斑,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穿刺口出血、胃出血、血尿、血性痰等,同时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血色素、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等。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参考文献:1彭刚艺,刘雪琴等主编,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3.
19、2彭刚艺,陈伟菊等主编,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3彭刚艺,陈伟菊等主编,护理管理工作规范.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3.4邱海波等主编,重症医学.20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5管向东等主编,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5.6张宗久主编,中国医院评审务实.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7吁英,李芸等主编,护士核心能力读本.重症监护与危重病护理篇.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2.8张莉,彭刚艺等主编,病人安全高危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附案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5. (三)
20、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中山附一 白利萍)1、 1.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保证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为2.53 :1。2、 2.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3.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 4.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5.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
21、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6.掌握并关注2012AHA版为十五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 (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3、4、 7.密切评估当前患者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5、 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关注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6、 8.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
22、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7、 9.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160mmHg或30mmHg ;HR120次/分或12mmol/L,4mmol/L使用胰岛素时血糖6 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 (四)加强危重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科 护理 大安 目标 20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