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找准“穴位”再“下针”“准穴定针法”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指导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数学练习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数学练习指导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知识结构、学习需要、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从找准“穴位”、有效“定针”等两个方面进行“准穴定针法”的练习指导的策略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反思能力。【关键词】 准穴定针法 小学数学 练习指导 策略 一、研究起缘 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有效指导,是追求
2、高效数学课堂的一个方面。然而,数学练习指导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练习指导低效甚至无效。以下是笔者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指导进行“把脉问诊”,总结出主要存在的几个症状: 症状一:教师练习指导预设不足,学生一错再错 在平时的讲解练习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赶时间,想把练习都讲完,因此讲解时只是把方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很多孩子会依样画葫芦抄下老师的标准答案,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其题意。这样的练习指导目的不清晰,练习的指导仅仅是简单重复而已。指导后的结果是:这次错了,下次还是错。 症状二:教师练习指导分析较浅,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在练习指导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存在困惑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就进行
3、了练习指导。结果学生听完之后,能按照老师的订正了,实际上就是记下了老师的正确答案而已。 症状三:教师练习指导方法单一,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宽泛,很多知识并不是来自课堂,就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化的。在练习指导中,我们的老师对习题的设计意图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不深入,指导解题方法比较单一,对习题的拓展不够,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不够。 二、研究方法的由来 黄帝内经指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是人的神经在身体表面的印记,也是身上疾病的体现,还是对症治病的重要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数学知识的穴位不也正是如此么,找准数学知识的认知生长点,
4、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就需要在这样的建构中完成的;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的认知起点;自然就可以找到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只要找准“穴位”,有效“定针”,很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学习明显更为有效。可见只要找准学生认知存在的盲点、空白点,了解学生需要,有的放矢,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因而受它启发,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思考: 1. 找到学生知识的盲点,找准“穴位”,真正体现学习人人所需要的数学。 2. 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找准知识增长点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把好脉”,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好过渡。 3. 挖掘教材或者习题的关键点,指导时能切中要害,为学生学习数学“下好针”,学习
5、才更高效。 三、研究策略 笔者在数学课堂练习指导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找准穴位”和“有效下针”两个角度来整理: 策略一:找准“穴位”,把握“症结” 在练习指导中要先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盲点、困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发展点,有利于练习的有效指导。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1. 找准教材知识结构的“穴位”。 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比较系统。每个学段有各自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对学生的指导目标也更明确。如:关于第一学段统计教学,教材在编排上就是一个循序上进,任务各有所不同。内容学习目标第一册我们的校园统计校园里各种活动项目的人数,认识象形统计图,并结
6、合统计图解决问题。第二册统计认识统计表和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经历分类整理和随机整理两种整理数学的过程,利用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第三册统计用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来统计数据,并利用统计图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第四册统计用一格表示5的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生活中的数据,认识较复杂对比式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解答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第五册可能性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初步感受,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第六册统计学习了用折线表示一个基数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对
7、教材的编排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把握每节课的教学指导的重点、难点,那么教学中就不会出现简单重复学习的现状,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 找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穴位” 走进一些课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但是为了完成辛苦备的教案,只好让把学生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原因就是老师课前预设的学习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吻合。 【案例片段】在一次教研课时,有位老师上的是表内乘法(二)的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老师先让学生复习了26的口诀。然后出示课件图: 让学生说说这里有几个?能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说出了1个7,可以表示:177 口诀:一七得七 接着又出示一组,这个时候共有
8、几个?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得到了2个7,可以表示:2714 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单一,学生反映出来不愿意参与。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却还是墨守成规,非得让学生从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走,显然这样的课堂学习的指导是低效的。不妨我们课前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知识?(2)有多少学生已经知道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3)鉴于这些基础老师该教一些什么?怎么教? 可见,在学习指导中,老师如果能找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这个“穴位”,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下针”,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的效
9、率。 3. 找准学生认知水平的“穴位” 【案例1】:(如右图)教过低段的老师都会发现,这道题每次都有很多孩子做错。而且还是一错再错。 错误:下半场2队得几分? 45-43=2(分)看到这样的错误,我们都会认为是孩子审题不认真,粗心,所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第一次指导: 引导孩子仔细看图,找到上半场的2队得分是( )分,下半场结束时2队得分是( )分。然后再来求下半场的得分。 发现学生硬邦邦的被教会了:67-43=24(分)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在专项知识测查特意放进了这道练习,数字都没改,结果还是有很多人错。45-43=2(分) 第二次指导: 除了上次的引导学生仔细看题、读题之外,补充了一
10、个问题: 下半场1队得几分? 了解了其他班级的学生情况,也是这样,而且有老师说,这道题以前她教的时候也发现这样的错误。为什么每年都有学生这样的错,而且每个班都是这样的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应该不是几个学生上课不听,粗心读题的问题,应该是我没有找到孩子解决这道题的“穴位”,而在那里“下针”,这样的“针”自然没什么效果。 为了“对穴下针”,我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剖析,并真正衡量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道题的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数学知识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交换场地生活经验的知识点:篮球比赛的规则。作为一场篮球比赛,都分为上半场比赛、中场休息、下半场比赛;而且中间要进行交换场地,那么两边的计分也得随着
11、场地变化,顺序也得进行变化。于是我结合题目给孩子讲了关于篮球比赛的一些规则,并进行了模拟,让学生对这些规则有一个比较熟悉的了解。再来做这道题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审题了。讲评之后在单元测试中,这道题就没有人再弄错了。 可见数学习题的指导,关键要找到孩子知识水平的“穴位”,再扎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找准学生思维碰撞的“穴位” 在一次课中,有位老师上了口算乘法,这位老师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针对学生易错的题,特别设计了几组对比练习。 如: 1405 156 1604 1540 165 1406 我们经常认为,数学计算是练出来的,认为学生的运算错误是由于练得不够多造成的。但这种题海战
12、术不能深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多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己探索两道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才能真正让学生懂得融会贯通,而不是生搬硬套。 如: 156( )表示:个位相乘5630,十位上的1和6相乘就是6个10,所以是90. 165( )表示:个位相乘6530 和156的个位相乘一样。 十位上的1和5相乘只有5个10,比156少了1个10,所以是80。 因为5665,而两者相差的是106和105,所以相差一个10。 这样的对比练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也使新授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 策略二:“下针”稳、准、精,治疗“症结”在练习指导中要进行教学剖析、弄清问题、才能改善教
13、学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稳”要问因,下有用的针案例一: 如上图中:在教了正方形面积以后,如右图的错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理解题意,因为这里是桌布,不是直接求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数学思维比较弱的孩子不善于转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审题不清,把求的问题面积和周长概念混淆了,这是审题习惯的问题,不是不会做。针对第一种问题,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针对第二种老师重在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如图圈出关键字“边长、周长、面积”。在练习指导中老师要善于分析出原因,找到学生学习的“穴位”,下有用的针。 2.“准”要找准,下有效的针 如:在等差数列的和,学生都会做
14、的,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求出项数。这一直是历年来这种练习指导中的难点。可以把它和这种题型一起进行思考:1、4、7、10、( )这列数中,901这个数排在第几个?其实求的就是项数。项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但是对于植树问题里棵树、段数、每段的距离等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求项数和植树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练习指导。如下图: 像这样老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找准学生的学习“穴位”下针才有效。 3. “精”要深入,下高效的针 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
15、但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指导也是低效的。练习的指导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文化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都需要有效指导。 如: 在教学了三角形分类后,可以在指导学生画三角形的练习中进行感悟和提高。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三角形,下面要组织1分钟画直角三角形比赛。 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规规矩矩的一条边一条边,一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画。这是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方法。 生:三角尺上印下来,显然也比上面的快一些。除了上面的方法外,其余人基本上用的是这种。 生:发现有个别学生这样画 ,先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线,然后画出三角形,这是受到了数图中三角形个数的启发,速度肯定比前面两种
16、速度都要快。 另外,老师趁势进行拓展:(如下图两幅图)在规定时间里这样画出来的直角三角形个数肯定又比前面的要多。 而且还蕴含了很多的钝角三角形,不仅感受了画直角三角形的速度之快,还感受了等高的三角形。像这样的练习指导,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而是如何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着想,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层层深入,进行有效指导,这样的针才称得上高效针。 四、研究的效果 通过运用“准穴定针法”进行数学课堂练习指导有效果: 1.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练习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更加有据可依,目标更加明确了。 2. 增强了
17、学生对数学练习题的兴趣。课堂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做习题时,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也明显提高。 4. 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在研究中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善于在审题中找出关键字词,找到题目的题眼。5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多方位的练习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明显的变得更活跃,也更严谨、有序了。参考文献: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年01期3 高伯海/文 异军突起 独领风骚人民日报 2009年4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
18、出版社,2003年结束语!祝大家学到有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16mvbynilo0xno42jq4j3p.s.xkdo58h9e602s1ifn.4b6.lvk.j7flkq7,6x43tpf7akkyimg1j.b8wow3icchw9tyetun6aw,io3sa.om7fz3lqei3mlsq35dqd6a6mykh69blcqombfwu49gx2.o1b7ga5daym20buyr1jxt9yll92r.zqprntx732ir4g30aj,k99aw0t03s7q1dp53g24noo3pln6px5apqnuwo0n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论文 数学 课堂 练习 策略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