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数学《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数学《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数学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数学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变式教学: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模式“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教学设计【课例解析】1 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3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关于“和两定点连线斜率之积为定值的轨迹方程”探求的一节解题课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椭圆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习了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在必修2中学习了圆的方程等知识本节课通过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双曲线、椭圆的另一种生成方法,体会双曲线、椭圆、圆几何特征的不同表
2、现形式,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 学情分析本节课从课本一道探究新问题入手探求其解法并对其进行变式引申,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圆、椭圆、双曲线三种曲线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教师几个环节的设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用圆锥曲线的直径的性质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内容的收集与分析、命题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标定位】1 知识目标掌握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变式训练,探求圆锥曲线直径的相关命题,并给出证明2 能力目标通过例
3、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与方程的思想;认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友爱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4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关圆锥曲线直径的性质及类比在圆锥曲线性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规律,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学生交叉运用正、逆向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变通【方法阐释】采用
4、心智数学教育方式中变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分“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引发变式,变式训练、逐步拓展,归纳总结、升华提高”四个教学环节通过探究、变式训练、小组合作等教学过程,师生对探究问题的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式,使之貌似原题,又不同于原题,并拾级而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求在变化中拓宽思想、激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既分清了问题的变化类型,又把所学知识系统地运用,从中获得概括的知识,把握了探究问题中所衍生出的不同类型,使之从单一化、固定化模式中转入多棱化、多角化和多面化模式,从而获得上升性思维能力教学
5、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课堂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学过椭圆、双曲线、圆的方程,给定一个方程,就能判断它表示什么曲线同学们看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曲线?引例:方程能表示什么曲线?为什么?我的思考:引例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参数的变化会带来曲线类型的变化,为下面的变式训练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初尝变式的乐趣学生思考,解答,组内交流,说明答案投影学生1的答案:1)当时,曲线表示焦点在y轴的双曲线;2)当时,曲线表示焦点在y轴的椭圆;3)当时,曲线表示圆;4)当 时,曲线表示焦点在x轴的椭圆;5)当时,曲线表示焦点在x轴的双曲线;6)当或时,不表示任何曲线;教师:你主要考虑了哪些因
6、素?学生1:主要考虑了系数的正负及大小关系教师:很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这个引例,我们看到参数m的变化带来曲线类型的多种变化我们看一个由动点的轨迹确定曲线方程的问题如何求解(出示探究性问题)二、自主探究、引发变式探究性问题: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6,0)和(6,0),边CA、CB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求顶点C的轨迹我的思考: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1-1)第二章22双曲线,探究问题的变式题为便于学生计算,将学习重心放在题目变化上,笔者对数据进行了优化,条件改为三角形,让学生注意轨迹的纯粹性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实物投影学生2答案学生2:设顶点C的坐标为(x,y),由题意得: 即,整理
7、得因为,A、B、C三点构成三角形,所以所以,顶点C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的双曲线(除去A、B两点)。教师:好,这位同学的解答非常全面,利用斜率找到了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并且考虑到了三角形这个容易忽视的条件大家来观察,如果我们将条件中的改变为,结果会怎样呢?三、变式训练、逐步拓展变式1: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6,0)和(6,0),边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求顶点C的轨迹学生练习,教师巡回,对个别学生存在问题指导教师投影解答:设顶点C的坐标(x,y),由题意得:即,整理得因为,A、B、C三点构成三角形,所以所以,顶点C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的椭圆(除去A、B两点)。教师:我们没有改变原
8、题基本数据,只是将斜率之积稍加改变,变成如上的变式1,解题的方法没有发生改变,结论有变化吗?请同学们说明,为什么变化?学生3:结论变了,由(除去A、B两点)的双曲线变为除去两点(除去A、B两点)的椭圆变化的原因是变为吧!教师:回答非常到位哪个同学还能对这个题目加以变化,做一个小命题专家呢?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的议论起来学生4:我发现,刚才A、B恰好是双曲线的顶点,我们可以变化A,B点的位置到y轴上变式2: 一边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0,-6)和B(0,6),另两边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教师:很好,改变已知点所在坐标轴,总体说来,计算过程应该相似现在,
9、大家能否根据上面的题目,直接类比得结论吗?我的思考: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此类问题的精髓,改变已知点所在坐标轴,虽然适当加大了题目的难度,但总体说来,这种变式,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学生5:相当于变化了焦点所在的轴吧!我想方程应该是解:设顶点C的坐标(x,y),由题意得:即,整理得因为A、B、C三点构成三角形,所以教师:解题方法没有改变,结论变化了但仍然为除去两点的双曲线,把探究问题中的改为1呢?变式3: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6,0)和(6,0),边CA、CB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求顶点C的轨迹学生6:还是双曲线,方程为()教师:好,在下一节我们将要看到,这样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曲线如
10、果把探究性问题中的改为-1呢?学生:(笑了)教师:太简单了?!学生7:这实际上就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教师:从上面的题目解答和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8:从探究性问题及其变式,我们可以知道:边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负数,则顶点C的轨迹为椭圆,特殊情况下为圆;边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正数,则顶点C的轨迹为双曲线,与A,B所在坐标轴无关教师:从斜率之积为,变化到、1、和-1,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于是,我们容易想到下面的变式,将斜率之积变为一个一般的参数m(m为非零常数)呢?我的思考:至此学生对在具体数字方面的变化已不再感兴趣,必
11、须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才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从具体数字到抽象的一般参数m,是思维的一次飞跃变式4: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6,0)和(6,0),边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为m(m0),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曲线形状(学生小组讨论,在得到方程后,有的学生陷入了困惑,该怎么说明呢?)教师:对于出现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困难在什么地方,并说明能解决到哪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全班8个小组普遍能够求出方程,在分析曲线形状时,也找到了切入点,与引例是相似的投影解答:设顶点C的坐标(x,y),由题意得:即,整理得因为A、B、C三点构成
12、三角形,所以当m0时,方程是焦点在x轴的双曲线,除去A、B两点;当-1m0时,方程是以AB为长轴,离心率为的椭圆,除去A,B两点;当m=-1时,方程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去A,B两点;当m-1时,方程是以AB为短轴,离心率为的椭圆,除去A,B两点学生9:老师,我们还可以让A,B点坐标更一般化,教师:好,字母增多了,要注意仔细计算(学生练习3分钟)变式5:设是曲线C上两定点,点P是曲线上除A、B以外的动点,直线AP、BP的斜率分别为(m为不为零的常数),求曲线C学生9板演:设C的坐标(x,y),由题意得: 即,整理得当m0时,方程是以AB为实轴,离心率为的双曲线,除去A,B两点;当m=-1时,方
13、程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去A,B两点;当-1m0时,方程表示以AB为长轴,离心率为的椭圆,除去A,B两点;当m-1时,方程是以AB为短轴,离心率为的椭圆,除去A,B两点学生惊喜之极,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教师:刚才我们主要是对题目条件变化,如果我们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呢?我们来看新的命题:变式6:若A,B是双曲线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A,PB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证明:之积是与点P无关的定值学生兴奋到了极点,跃跃欲试,积极观察,并进行了解题的四步曲分析,书写证明证明:由题意设A的坐标为(),则B(),设P的坐标为()则因为P、A都在双曲线上所以,与P无关教师:问题解答
14、非常漂亮,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变式7变式7:试对椭圆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性质:若A,B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A,PB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那么之积是与点P无关的定值学生10证明:由题意设A的坐标为(),B(),P的坐标为()则因为,P、A都在椭圆上所以,与P无关四、归纳总结、升华提高教师:从变式6和7,大家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学生11:若A,B是双曲线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A,PB的斜率都存在,那么若A,B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A,PB的斜率都存在,那么,教师:总结
15、的很好,在参考书上,AB通常称为圆锥曲线的直径,事实上,有关圆锥曲线直径的性质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讨我的思考:到此,学生如释重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思维创造性的火花也已点燃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已经完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该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还没有结束,通过探究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课后探究思考作业(时间一周):1 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圆锥曲线直径性质2 (1)探究性问题中条件“斜率之积为”分别改为“斜率之积为0”、“斜率之商是2”、“斜率之和是”、“斜率之差是”,试探求点C的轨迹方程(2)你能否想出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其它变式问题书面作业:习题22, P54 A组5题,B组3题【教学链
16、接】相关检索:圆锥曲线的直径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叫做圆锥曲线的直径(1)圆锥曲线的直径的图形,可以是一条线段(圆和椭圆的直径),可以是一条射线(抛物线的直径),可以是一条直线或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射线(双曲线的直径)(2)椭圆的直径与圆的直径不同同一圆的直径都相等,同一椭圆的直径长度可以不等(3)椭圆的方程写成的形式,可不考虑、的大小关系例。 求椭圆2x2+2y2=22中,斜率为k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解:斜率为k的平行弦的直线系方程是y=kx+m,其中m是参数代入椭圆方程,得2x2+2(kx+m)2=22,整理,得(2k2+2)x2+22mkx+2m222=0消去参
17、数m,得2x+2ky=0这是一条直线,经过椭圆的中心,据题意,所求轨迹应是这条直线在椭圆内的线段【教有所思】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要对例习题进行全面合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例习题的内在潜能,不仅使学生听懂,而且还要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道课本探究题通过变式,从特殊到一般,改变背景将其推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也真正使学生品尝到探究性问题中“探究”的滋味课本习题与资料题目很自然地结合,使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的认知产生了飞跃,通过不同的思路,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从不同的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
18、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而又深化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这样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地渗透,达到了螺旋式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有的变式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选最优的方法去解决在高中学数学解题课的变式教学模式中,对数学问题的变式要注意纵向联系,要紧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也得到复习、巩固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本节课笔者曾听同组老师讲过当时没有
19、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学生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但得到这些知识的过程时,没有现在的学生在情绪上那么饱满,他们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从后续效果上来看,也是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比较好采用探究性学习能够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采用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机会介入学生的研究过程,适时给予研究方法上的指导,阶段性提供思维刺激元素,使研究持续深入下去,甚至将研究延伸到课下,就象我们听评书的“且听下回分解”一样,每节课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舞台结束语!祝大家学到有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道双曲线探究问题引发的解题课 人教版 高中数学 一道 双曲线 探究 问题 引发 解题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