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doc
《银行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银行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第六讲:影响价值的要素: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与传统经营目标(如利润最大化、资本回报率最大化)最主要的区别(或者说最重要的进步)就在于对风险的关注。金融企业效益的构成要素包括收入、成本和风险,而传统效益目标(会计利润)由于未能及时计量风险并据以调整收益,造成的结果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历史包袱。因此,在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必须处理好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与成本管理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即经济增加值)
2、才是反映商业银行真实经营效益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影响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节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迁移和监测,概括起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的评价和衡量、风险的控制与处理三大步骤。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的控制与处理通常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如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资产保全部门)进行管理和操作,财务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是风险的评价和衡量及对价值的影响等。第一节 风险及其对价值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行业、国家、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确定对应的信用额度,并完成对客户的授信;制定风险管理
3、政策;建立风险经理制;完善风险管理报告和监测制度,定期分析全行的风险状况等内容。由于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具有普遍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银行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困难。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首先要识别各种风险资产,其次要分析风险的成因和特征。 在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对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价,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作出分析、得出判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风险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新巴塞尔协议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就是一种定量分析法。 风险控制与处理是指商业银行风险产生之前或已经产生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4、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在该环节中,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风险的分散、抑制、转嫁、自留和保险等措施,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控制和处理风险的目的。 一、风险与不确定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风险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风险是可测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指出现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指发生某一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客观情况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一种无法预料、实际后果可能与预测后果存在差异的倾向;风险是指损失出现的机会和概率;风险是指潜在损失的变动幅度等。概括而言,这些定义可划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两大类,前者强调“损失”和“不确定性”,后者认为“风险是可以用客观尺度加以衡量的客观存在的
5、事物”。大多数人倾向于“主观说”。 与风险相关的概念是不确定性。一般认为,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各种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者两者都不知道,而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计,这就是不确定性。例如,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这就是不确定性。又如,购买股票,投资者事实上不可能事先确定所有可能获取的报酬率及其出现的概率大小,这也是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与不确定性相比,在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事先能够估计到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而行动的真正结果究竟
6、会怎样,不能事先确定。因此,狭义的风险是指可以借助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计量的不确定性。但西方商业银行通常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不加以区分,把不确定性也视同风险加以计量,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这里,有必要区分以下两组概念: 1风险与损失 虽然风险的存在并不一定造成损失的发生,而且风险也能够带来收益,但是人们总是将风险与损失联系在一起,即认为风险是潜在的损失,损失是现实的风险。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潜在损失的识别、计量和控制问题,风险管理良好的银行能够及时识别、衡量并处理风险,将损失控制在可知、可承受范围之内。而风险管理落后的银行由于不能及时识别并控制风险,突如其来的巨额损失造成的是持续经营的困难。2
7、会计收益与经风险调整后收益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在取得收益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风险,风险越大,预期收益或亏损也越大。经营活动如果产生损失,银行资本将会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倒闭。虽然银行对经营和投资亏损而导致的资本侵蚀十分敏感,但必须认识到,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传统的会计收益以盈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业务效益的依据,忽视了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可能导致各级分支机构或个人不惜冒巨大的风险去追逐巨额收益。国际银行界近几年出现的巴林银行倒闭、大和银行亏损和百富勤倒闭等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于对某一个人业绩评价不合理所致,即只考虑到某人
8、的盈利水平,却没有考虑在获得盈利的同时承担的风险状况。因此,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业绩评价已逐渐放弃会计收益等指标,十分重视风险调整后收益、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法等指标,以体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 二、风险分类 风险类型包括系统性风险(第一类风险)、商誉风险、竞争风险和规章风险(第二类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第三类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包括大的社会动荡、发生战争、出现金融危机等,它对银行的经营影响较大,是银行不能控制的风险;商誉风险、竞争风险和规章风险对银行的经营影响也很大,但银行可以影响却不能控制它们。第三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过程风险和人的风险等,这些风险
9、是银行可以控制的,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第三类风险包括的六种风险可以归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客户违约行为形成的一种风险,违约是指客户没有对到期债务按合同的规定偿本付息,违约行为可能会造成贷款人的债权全部或部分损失。对信用风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客户财务状况的恶化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违约行为的发生,但意味着出现违约行为的可能性增加。防范信用风险的手段包括:在资本市场上通过提高公司债务的折现率,降低公司市值或降低其信用评级来评估和量化信用风险。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量化方法通常将信用风险细分为两个变量来衡量:一是风险带来损失的数额,或损失率;二是发
10、生违约的可能性或概率。银行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违约风险,其中贷款的信用风险最大,影响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企业资本实力、借款企业的经营环境、贷款类型(担保或抵押贷款)、贷款时运用的信用标准等。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渐多样化,与传统贷款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而且贴现、同业拆放、担保等业务中涉及的实际信用风险与或有信用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风险。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条件如利率、汇率、宏观经济形势等发生不利变化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通常发生在交易过程中,是交易组合的实际价格偏离其以市价计价的价值而形成的一种风险。利率风险、汇率
11、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属于市场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内,对市场风险的研究和控制技术可以说是最丰富、最完善的,并且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也逐渐运用于信用风险的衡量。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人的因素、技术因素、安全因素或操作因素等其他因素出现不利变化而给银行经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包括的内容较多,而且其定义也不统一。一个范围相对较小,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出的: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合适的内部控制、人的或系统的或来自外部的事项给银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量化技术和定性判断两方面内容,其中风险量化技术只适用于可以量化的风险,而一些无形风
12、险必须很谨慎地进行判断估价,因此,虽然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量化管理,并不断拓展风险量化范围,但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判断性估计也是量化技术不可能替代的。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银行风险量化技术也不断完善,主要风险量化技术包括敏感性、标准差和在险价值等。 1.敏感性。敏感性是指收益变化(如利息边际收益、金融产品市场价值的变化)与导致此类变化的某些参数如利率、汇率等变化的比率。例如,某债券价格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等于5,则意味着1%的利率变化会产生债券5%的相对价格变化。敏感性也可表述为价格绝对值的变化,如果某债券的价格是1000元,则它的敏感性是5%1000=50,即当利率发
13、生1%变化时,债券价格会随利率的变化而上(下)浮50元。敏感性是一个近似参数,因为敏感性只有在基本参数发生微小变化时才适用。同时,敏感性也是一个局部变量,敏感性会随着利率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市场利率为5%时的利率敏感性为6,而当利率变为10%时,敏感性可能为4。此外,敏感性是针对特定参数而言的,只要存在对价格产生影响的市场参数,有多少个市场参数存在,就会有多少个敏感性存在。例如,对于依赖不同货币利率、汇率的市场资产来说,需要用上述各种参数变量的敏感性来描述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化。组合对某一市场参数的敏感性是组合内每种金融工具对该参数敏感性之和,但不同的市场参数的敏感性是不能简单相加的。 2.标准
14、差 标准差是围绕任意目标变量如市场参数、收益或者市值上下波动而发生的偏差的统计平均数据。在数学上,标准差定义为目标变量方差的平方根,从观测值的时间序列中能够很容易地算出方差和标准差。例如,某银行贷款组合在一年中产生的利息收入与市场利率走势有关,下表描述了各种可能的利息收入概率分布情况:市场利率走势利息收入概率上升2个百分点1200.1上升1个百分点1000.2走平800.4下降1个百分点600.2下降2个百分点400.1则:利息收入的期望值=1200.1+1000.2+800.4+600.2+400.1=80 利息收入的标准差= =21.91 标准差和损失的测量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两者又不能完全
15、等同。只要收益不确定,即与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就存在标准差,并且收益越不稳定,标准差越大。然而,标准差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损失的发生,如果收益变动不是下滑而是向上波动,则只存在标准差,但不存在损失的风险。与损失风险相对应的是机会成本。比如,固定利率借款人将未来利率锁定,降低了利率波动(上升)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但如果利率下降,借款人将比以新利率借款多付出额外成本,即机会成本。标准差似乎解决了风险测量问题,因为只要知道了某一资产组合的波动性,就可以得到其收益的平均波动。但实际上远未解决风险的计量问题:一是标准差仅描述了收益的不确定性偏离期望值的程度,但偏离可以是正偏离,也可以是负偏离,而实际执行
16、中关注的只是负偏离(损失),但标准差无法说明这一点;二是标准差无法确切指明资产组合的损失到底是多少。如知道标准差是50万元,但无法判断组合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50万元,也可能小于50万元。标准差无法指明风险为50万元的可能性为多大。 3.在险价值VAR用标准差计量风险只能回答“发生多少损失”,而无法回答“损失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一问题只有靠在险价值方法来解决。我们知道,由于市场风险因素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资产组合的收益变化也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统计学理论,随机变量的特性只有通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才能确切地描述,而不能仅仅使用标准差。在险价值就是用概率分布函数描述资产损失数额及其可能性的方法。近十
17、年来,在险价值风险计量方法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1995年的调查指出,32%的被调查企业使用了在险价值;纽约大学同期的调查指出,60%的被调查养老基金使用了在险价值。目前,在险价值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风险的测量,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和测量方面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一般而言,在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一定的可靠度(通常是95%)下,在一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比如,某银行将其1994年(254个交易日)的日损益按大小进行排序,并计算出每个日损益发生的频率,就能够得到其
18、日损益的分布图。如果选取的可靠度为95%,由于观测数据为254个,则95%的可靠度下的组合的最大损失为左起第12.7个(2545%)观测值,假设左起第11个观测值为-1000万美元(即损失为1000万美元),第15个观测值是-900万美元(即损失为900万美元),使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可以得到左起的第12.7个观测值为-960万美元,即对应5%的最大损失为960万美元,这就是95%可靠度下的在险价值。通常来说,要确定某资产组合的在险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 一是持有期限。是指衡量某一指标如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年收益率等波动性和关联性的时间单位,也是取得观察数据的频率。持有期限应
19、该根据组合调整的速度来具体确定。调整速度快的组合,如有些银行所拥有的交易频繁的头寸,应选用较短的期限,如一天;调整相对较长的组合,如某些基金较长时期拥有的头寸,可选用一个月甚至更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于风险审慎监管的需要,选择了两个星期(即10个交易日)的持有期限。此外,持有期限的选定通常会受到观察期间的影响。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如1年),选定的持有期限越长(如1个月),在观察期间所得的数据越少(只有12个),进而会影响到对投资组合风险反映的质量。 二是观察期间。是对一定持有期限的某一指标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例如选择对某资产组合在未来6个月还是1年内
20、考察其周回报率的波动性。这种选择要在历史数据的可能性和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危险之间进行权衡。为克服商业循环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历史数据当然越长越好,但是,时间越长,收购兼并等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历史数据因而越难以反映现实和未来的情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目前要求的观察期间为1年。 三是可靠度的选择。可靠度过低,损失超过在险价值的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过高,这使得在险价值失去意义;可靠度过高,超过在险价值的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得到降低,但统计样本中反映极端事件的数据也越来越少,这使得对在险价值估计的准确性下降。在险价值的准确性和模型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所谓的返回测试来检验。可靠度决定了返回检验
21、的频率。例如,对于日回报率的在险价值,95%的可靠度意味着每20个营业日需进行一次返回测试,而采用99%的可靠度,返回测试的频率只有l00个营业日一次,现实中,可靠度一般选在95%-99%之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选择的可靠度是99%。 四、风险对价值的影响 风险的识别、计量、防范在银行价值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统一,并且保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粗放式经营时期曾经普遍忽视、放松了风险对价值的影响,限制了全行价值目标的实现。(一)我们创造了价值吗?结合我行实际来看,虽然建
22、设银行近几年对外公开披露的账面利润数据均为正数,但我行真的为所有者创造了价值吗?考虑风险因素以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一样。1999年我行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730亿元不良贷款,其中,230亿元呆账贷款肯定是损失,据估算,2500亿元不良贷款的损失率也相当高。2001年底,我行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估计还有10%左右的损失,而我行二十多年对所有者的贡献总额明显低于损失额。当然,这些损失中有相当部分是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但也有相当部分是我们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造成的。如此看来,我们虽然拥有近3万亿元的资产总额,每年能够实现50亿元以上的账面利润,但如果考虑风险和损失因
23、素,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和净资产肯定将是负数,也就是说,我们并没能给所有者创造多少价值,还远称不上是一家财务状况良好的“好银行”。(二)银行在发展中应该追求零风险吗?当然,强调风险问题和损失状况并不意味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追求零风险。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零风险,因为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实现真正的零风险意味着收益也为零,银行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战胜竞争对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识别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可知、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拥有一定资本、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业银行而言,能够承受的风险及损失是客观存在一个上限的,如果商业银行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风险管理:影响银行价值的因素 风险成本及资本成本 银行 风险 管理 影响 价值 因素 成本 资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