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问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表现为生活和生产污染、水资源污染、毁坏森林、肆意采挖耕地、资源浪费和能耗高等方面。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民环保意识淡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基层机关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农村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加强对农民环保教育和生态文明宣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加快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管机制等。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指明了道路。关键词:新农
2、村建设;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On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new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become apparent.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
3、tion performance for the life and the production pollution, the water resources pollution, the destruction forest, excavates the farming, the resources wast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er aspect recklessly. It produces the reason includes: Farm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ight, the
4、 resources unreasonable use, countryside area infrastructure backwardness, the basic unit institution insufficiently take, the countrysi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dynamic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sufficiently and so on the aspects. Solves these question countermea
5、sures to include: Strengthens to the farm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nd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propaganda,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y growth way, raises the resources use factor, develop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countryside basic unit cadres ecology conscious
6、ness, speeds up the countryside area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perf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indicated the path for solve the current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
7、uation.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ak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riculture;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理念。如果把农业文明看成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8、发展道路的过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深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坚持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改善当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农业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
9、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各项配套设施得到极大的优化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切实改善农村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现状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我国农村一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生活污染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农民将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倾倒,在农村周边地区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在遇到大风或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污染当地的空气
10、、水源、道路。因此,农村就存在着阴雨天气空气难闻,道路布满污染物,村民无路可走的现实状况。虽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道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改,但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地区最终仍然无法改变被污染的结局,形成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走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子,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地不便。 生产污染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又一严重环境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农产品品质下降,导致耕地中残留了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了耕地的污染,随着降水这些有害成分又会进入地下污染水源,形成新的污染源。这一系列因素一方面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水资源
11、污染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行。这种污染还包括当地为发展经济建立或引进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当地土壤、水源、空气等方面造成的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导致水资源污染,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大量水资源。而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当地有限的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而我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水资源污染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就难以得到根本性保障,人畜的饮水问题更加困难。新农村建设多以改善农民住房和道路等方面为重点,饮水工程相对滞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应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环节之
12、一。当前我国农村除了环境污染问题之外,还存在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耕地减少,是新农村建设中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新农村建设将住房条件差,位置偏僻的村民迁移至交通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住房选址多占用农村地理位置优越的耕地,农民可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少,这与中央提出的“保持18亿亩耕地面积这条红线不变”的政策相背离。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着正常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阻碍着农民增收,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毁坏森林,肆意采挖耕
13、地,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严重生态破坏之一.在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柴禾仍然为农民生活中的主要燃料。为维持日常生活,农民乱砍乱伐,毁坏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同时农民缺乏保护耕地的意识,任意采挖耕地土壤,耕地遭到破坏。在遇到暴雨或大风天气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生态系统起不到应有的防护力。而新农村建设中只是千篇一律的水泥砖瓦房,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破环所引起的不良后果,长此以往,恶劣的生态环境很难得到修复。 资源浪费和高耗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又一严重生态破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地区逐步引进了一批与当地资源和能源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
14、的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些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就长远来看,这一举措无异于杀鸡取卵。这些企业大多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当地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甚至一部分企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一些企业不仅没有起到带领农民致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相反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增加了新农村建设实施的难度。 二、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农村生
15、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首先,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弱化导致农村自身对环境破坏严重”1。环境保护的理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且在思想上保护生态环境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具体行动上就表现为随意丢弃废弃物、乱砍乱伐、污染水源等,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村办企业或引资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管理粗放,对资源的利用率低,耗费了大量的煤炭、水、电等能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由于技术和设备不到位的缘故,这些污
16、染物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和空气,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尽管引资企业使当地的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其发展成果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阻碍着当地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多用于当地村民住房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污水排放处理、垃圾定点处理等项目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建设,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随意丢弃的现象随处可见。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滞后,又反过来影响农民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其次,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生
17、态破坏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没有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农村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使得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破坏环境、随意丢弃垃圾、卫生习惯差,这些陋习日积月累很难得到根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投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必将促进农民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养成。基层机关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基层领导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破坏耕地、资源浪费、破坏森林,期望在短期内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民利益受损,同时还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阻力。农村的环保
18、执法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调节主体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实际上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法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实际的执法中受到各方阻挠,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农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就长期存在,很难根除。因此,加强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很有必要。 三、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问题的对策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宗教问题、伦理问题。归根结底,它是文明问题”2。 新农村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更好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19、主要包括:加强对农民环保理念教育和生态文明宣传是前提。由于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各基层领导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使农民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正反两方面,将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优点进行对比,使农民能够明白坚持生态环保理念的好处。同时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增加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这样花费时间少,效果也同样明显。只有在思想上得到统一,农民才会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自觉地去保护生态环境,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农民的潜意识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而当地政府为
20、了带领农民致富,不惜建设或引进一批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能源耗费高的企业,以资源浪费、能耗高、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势所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抑制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措施。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滞后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投入合理的资金用于农村地区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工作,尤其应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固定排放设施的建设,使先进的公共基础设施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一大助力。“大力发
21、展生态农业”3。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农业只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很难实现增收,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薄弱。坚持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增收,同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传统农业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样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而且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得到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破坏的对策主要包括:“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4。新农村建设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新农村建设的中基层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实现了农村
22、经济短期增长,就长远来看,生态恶化的现状又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同时得到提高,才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管机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破坏,重要的一项是法律监管力度不够。对于那些破坏耕地、林木的行为不能仅凭借道德去约束,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方面全面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不被打破。在农村环保执法过程中做好普法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处理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不良行为,使得生态文明理念
23、在农村地区得到切实贯彻。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是指各地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决定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确定的建设项目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能源、特产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良性的发展,最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坚持科教兴农、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生态文明,为改善民生、维护农民权益提供实现途径、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找到出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态文明力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统一,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必定能解决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构想的实现有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春风,刘玉风.农村生态环境的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4.2张梓太,吴卫星等.环境与资源法学M.科学出版社,2002,11. 3孟冬冬.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1):122.4朱焕芝,刘风英.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116-117.10_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