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doc
《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潘纯琳概 述n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80年代达到顶盛,20世纪逐渐衰落。n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创作相得益彰。n 链接: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n 超链接:19世纪后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n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多余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描写的先河。n 莱蒙托夫(1814-1841)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篇小
2、说当代英雄(1840)为其代表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第二个“多余人”形象。n 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形成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n 50、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冈察洛夫(812-1819)和他的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和他的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和他的怎么办等。n 7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最为重要的作家。第一节 果戈理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鲁迅说他是“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确立并开拓了俄国“自然派”
3、文学的新时期,且享誉欧洲文坛。n (一)生平与创作n 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爱好戏剧、乌克兰歌谣和民间传说。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迪坎卡近乡夜话、密尔戈罗德、彼得堡小说、检察官、死灵魂等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成为十九世纪俄国写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n 果戈理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甚至在全世界文学领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虽传承了浪漫主义,却也开启了写实主义的风格;多数人更将他定位为俄罗斯写实主义的创始者与领袖,因为他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均取材自日常生活,用字遣词也极为通
4、俗,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一切,完完全全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众生相。n 果戈理此种非韵文(亦即散文)的写实手法不但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的作家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其后的各派作家如契诃夫等,也都奉他为导师。n 新圣女公墓n 始建于16世纪的新圣女公墓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据说,当时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因此,有些中国人干脆就把它叫做“俄罗斯的公主坟”。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才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n (二)迪坎卡近乡
5、夜话n 1831-1832年,发表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n 十九世纪前叶仍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激发了人们对民间文学广泛且浓厚的兴趣,而乌克兰丰富的民间创作更是许多作家灵感的来源。果戈理即为其中之一,再加上乌克兰是他的故乡,因而更是用心地大量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等。评论家索莫夫曾说:“果戈理那儿有很多小俄罗斯的民歌、小故事、童话及其它等等,是我在任何人那里都没听说过的”。的确,迪坎卡近乡夜话是一本以乌克兰民间传说为背景的故事集。果戈理以写实的笔调描绘出充满幻想、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同时也详实的描述平民百姓乡野生活的琐碎。n 果戈理假藉一个正直朴实的乌克兰乡下
6、养蜂老人红发潘柯之名,讲述了八篇故事;其中“索罗钦西市集”、“伊凡库帕拉节的前夕”、“五月之夜”、“失落的信函”、“圣诞节前夜”及“魔地”的情节多在叙述卑鄙的魔鬼如何设计陷害粗心而轻率的哥萨克农夫,或是企图破坏别人的爱情,但结果总是被揭穿而计不得逞;“可怕的复仇”为描写乱伦与谋杀的史诗型浪漫恐怖小说;“伊凡费多罗维奇施邦尼卡和他的姨妈”却不再说神道鬼,而是深深刻划出乡绅地主们生活的猥琐和无聊。n 此书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以明快、活泼、清新、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小老百姓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又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它是浪漫主
7、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n “迪坎卡近乡夜话使我感到惊异,它表现了真正的欢乐. 对载歌载舞的民族的鲜活描写,小俄罗斯自然景色的清新画面,这种欢乐天真无邪又狡黠俏皮。它使我们捧腹,我们可是自冯维辛时代就没有欢笑过了” 普希金n “迪坎卡近乡夜话在读者间唤起了最殷切的希望.它是年轻的、新鲜的、芬芳的、豪华的、令人陶醉的诗,如同爱情之吻一样” 评论家别林斯基n 这是迪坎卡近乡夜话于1831-32年出版后在文艺界所获得的评价,此书也是让果戈理从此在俄罗斯文坛上崭露头角、站稳脚步的成名作。n (三)钦差大臣n 在写作中篇小说的同时,果戈
8、理于1833年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创作。1836年4月, 钦差大臣 首次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公演。n 剧作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个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全部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了嘲笑”。故事发生在俄国某偏僻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前来视察的消息,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做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n 果戈理以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愚昧的督学、偷拆
9、信件的邮政局长所有这些形象都异常真实地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赫列斯达科夫是一身染上彼得堡贵族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在当时俄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它对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n 钦差大臣上演后,遭到以尼古拉一世为首的俄国官僚贵族社会的攻击和诽谤 。n 1836年6 月,果戈理离开俄国到了德国和瑞士 , 写作上一年开始的长篇小说 死魂灵 。1837年3月迁居罗马。1842年5月,死魂灵第一部问世 ,继钦差大臣之后再次“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 n (四)死魂灵n 译本推荐:1)(俄)果戈理著,死魂灵,满涛、许庆道
10、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俄)果戈理著,死农奴,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n “死魂灵”(死农奴):当时俄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而在两次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在法律上仍被当做活人,有的地主曾经拿他们做抵押品向国家银行借款。n 书中主人公乞乞科夫是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社会中从小贵族地主向新兴资产者过渡的典型形象。他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练就了投机钻营、招摇撞骗的“天才”。乞乞科夫决计到偏僻的省份,收购“死魂灵”来谋取暴利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地主形象,如懒散的梦想家玛尼罗夫,愚昧、贪财的柯罗博奇卡,喜爱撒谎打架的酒鬼、赌棍诺兹德列夫,粗鲁、顽固的索
11、巴克维奇以及爱财如命的吝啬鬼普柳什金等等。n 死魂灵与一般小说不同,作品从经济关系、政治交易的角度去透视社会面貌。小说围绕简单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将19世纪30至40年代俄国城乡社会联接下来,把一个个地主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幅具有时代特点的俄国上流社会的全景图。全景图上的中心人物是乞乞科夫,其形象生动地提示了俄国封建社会土壤里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同时也高度概括了英、法等国资本主义世界中“乞乞科夫们”到处钻营的规律。n 小说不借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刻画见长,用写实手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
12、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n 此外,在逼真描绘的同时,小说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抒情插笔比比皆是,它不仅限于人物和事件,对作家使命的思考,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对祖国前途的展望等,均融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超链接:n 死魂灵一百图死魂灵出版后,先后有很多画家为其绘过插图,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俄国著名画家阿庚的死魂灵一百图。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插图即使在俄国也已属罕见之品。因此,当上个世纪30年代这本画集现身上海时,文化界为之震动。鲁迅先生出资翻印1000册,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该书收入了阿庚所绘的全部105幅图,同时还收入了俄国另一位伟大艺术家梭可罗夫为死魂灵绘的12幅插
13、图,共计117幅。果戈理在死魂灵出版时曾暂时回国 ,1842年6月重又出国,大多住在罗马,但经常往来于意大利、法国与德国之间,主要为了治病。他始终希望通过人道主义、通过道德的改进来改造社会,晚年更陷入博爱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 。n 他在死魂灵第二部中虽然继续对专制农奴制社会作了一些批判,却塑造了一些理想的、品德高尚的官僚、地主以及虔诚的包税商人形象。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果戈理感到这些正面形象苍白无力,后将手稿烧毁。n 1847年发表与友人书简选,宣扬君主制度、超阶级的博爱和宗教神秘主义,为专制农奴制的俄国辩护。n 同年,别林斯基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严肃地批判了果戈理的思想错误。1848年春
14、 ,果戈理在朝拜耶路撒冷之后回国,定居莫斯科。 n 附录:参考文献n 1)(俄)伊佐洛图斯基果戈里传,刘伦振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2)(俄)尼斯捷潘诺夫果戈里传,桑达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俄)果戈理著,果戈里文论集,彭克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俄罗斯)阿庚绘死魂灵一百图,吴石牧译,朝华出版社,2005年。n 思考题n 如何理解果戈理“含泪的微笑”第二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变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性格,这在他
15、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反映。n 链接:三套车n (一)生平与创作n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于1821年11月11日生于莫斯科。父母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莫斯科一家私立寄宿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其间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n 1843年获准尉军衔,即被派往彼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局绘图处任职,由于志在文学,供职一年即退职,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陀氏发表穷人,小说以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引人注目。继穷人之后,陀氏在四十年代还写了女房东、白夜等小说,这些作品继续表现出心理刻画上的
16、卓越才能。n 陀氏一生经历不凡,长期受政府迫害以及贫穷、疾病的折磨,家庭生活也不顺利,直至前妻病逝,1865年与一位速记员结婚后才得到家庭幸福,并逐渐还清债务。1881年1月28日,陀氏病逝于彼得堡。n 因在一次集会上宣读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得罪当局,与其他三十多位成员一起被捕并判死刑,后意外改判至西伯利亚服苦役。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其思想体现于1861发表的死屋手记里。n 陀氏于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其时正值农奴制度改革前夕,他和哥哥一起先后创办时间和时代杂志,宣扬他们的观点。曾两次到西欧治病和访问,密切关注俄国和西欧的各种思潮,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
17、,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玛佐夫兄弟。n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n 三大师(1820)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欧洲三位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一部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他在书中写道:“让我们环顾一下周围吧,街道上,小店里,低矮的房子和明亮的大厅里,那儿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要做幸福的、满意的、富裕的、有权势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向前奔走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n (二)罪与罚n 译本推荐: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8、,2006年。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n 小说以惊险、凶杀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把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图景和对于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动荡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世界观转折后存在的尖锐矛盾。n 小说第一部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剖析了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然后以可怕的杀人场景结束。其余五部则用以详细描写惩罚罪犯的过程,如此,小说的重点在于“罚”。n 作者对“罚”也赋予双重的含义,即肉体上的罚和精神上的罚,其中又侧重于后者。此一处理为引入索
19、尼亚的基督教精神带来契机,而主人公走向新生的精神历程,则表达了作者的反抗暴力革命而带之以宗教救世的思想。n 以凶杀案的情节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其进展跌宕起伏,往往出人意料,至于陀氏何以喜用这一手法,巴赫金有过精辟的论述;n “精神苦刑”似的心理刻划,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层层剖析他们的灵魂,醉心于描写病态心理,强调直觉主义,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n (三)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贡献:复调小说n 1、音乐术语:复调(Counterpoint)n “复调”本为音乐术语,又称“多声部”,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20、,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n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n 2、文学批评术语:复调小说(Polyphony novel)n 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的是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29)中,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巴赫金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复调”理
21、论,使原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n 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n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最充分地体现了生活中这种对话关系,是一种“全面对话的小说”;而历来的一切小说都是“独白小说”,即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等都完全受作者意识的支配,作品中只能听到作者单方面的声音。n 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并非一般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俄国 批判 现实主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