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资料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2、 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 拓展探究,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
2、,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背景链接: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
3、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3、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和晋代,以唐代、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鸟( ) 守拙( ) 暧暧( ) 樊笼( )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守zhu(
4、)归园田鸡鸣桑树din( )3、解释重点词语。韵:本性、气质; 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尘杂:尘俗杂事。二、 赏析诗文(合作探究)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1、(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3)为什么要如此比喻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注意炼字“误”)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释义:“误”有失误、错误之意,描述:“误落尘网中”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情感/效果:“误”字显出诗人进入仕途悔恨之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2、(1)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
6、仕?明确: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3)“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
7、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3、(1)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进行分析。明确:1、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特点: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
8、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
9、,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4、(1)归去如何?明确:“无尘杂”/有余闲自由、安逸、喜悦。没有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有的是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2)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
10、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说,“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
11、即不是我的学生”。“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学习小结】1、总结主旨: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安贫乐道的隐士情怀 比如: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2、体会陶渊明的诗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涵着深情【拓展延伸】1、 归园田居(其一)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明确: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它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脱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其一)是作者摆脱尘网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解脱、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