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资料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1采访 定义、目的、任务、方式2独立性和舆论监督以及对记者的要求考点 1:新闻采访方法论 新闻采访方法论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理论基 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闻学中的应用基础理论。材料与事实采访与事实角度与事实 立场与事实取和矛的矛盾 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生和熟的矛盾说和做的矛盾十条基本采访方法考点 2:采访1. 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主要矛盾:认识主体记 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即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
2、反映 的矛盾。被认识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同采 访对象发生一定交往,才能完成采访活动。2. 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 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采访与一般的了解事物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何和要 求的、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类认识事物的活动我们称之为:调查研究。采访是一种 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体现在:n采访的目的传播 特殊的目的,传播(为了进行传播),不仅“传”,而且“播”,传播的对象广泛。向大众传 播
3、,大众和传播是两个制约因素。1、 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采访就要猎取哪些内容上重要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大众关心 的、有一定趣味的事实。2、 为了向大众传播,不仅要在采访中“沙里淘金”,把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大众不关心 的东西筛选掉,有时还要做更加广泛的调查,“旁征博引”,向传播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3、 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广泛 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对一个完整的事件做全面或者片面的调查。4、 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必须考虑他的报道的主动性。特殊要求:“沙里淘金”、“旁征博引”、“灵活伸缩”、“形象生动”n采
4、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1 迅速地了解到 时间性是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要求记者迅速了解已经发生的事 实,选择适当的时机采访事实,还要预见将要发生的事实,选择适当的时间采访事实,洞悉 时间的因素将会影响一个事实的价值。2 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 选取典型事实,不是根据主观愿望,鉴于对广泛事实的 了解后3 有新闻价值的4 真实的真实性是重要的问题;一个完整的事实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5 事实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新闻记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n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方式,这里的社会活动是狭义上的,是指那些非行
5、政的、非 法律的、又非纯属私人的活动,指那那些人与人间平等地、自由地进行的社会活动。考点 3:独立性和舆论监督( 名词、简答、论述) 记者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基础。 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特点和优点是:1、 一种弹性比较大的监督,大事小事,严重的事,一般的事,监督面广而灵活。2、 各种监督的增效剂。3、 成本低。4、 本身接受监督的监督。(容易与媒介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话题相结合) 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考点 4:采访的难点(与记者自身能力、素养相结合)1、 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
6、 先感到的困难。2、 记者采访的题材广泛、多变,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广 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 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却 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考点 5: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可能性不大,简单记忆)1、 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采访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 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2、 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最先说话”、“说自己不懂事情的话”、“很快说话”、“公开说话”、 “经常这样说话”3、 风口浪尖上的风险。记者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
7、。与记者观点不同的人,利益 受到记者报道影响的人,会对记者发出无端的攻击。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4、 记者的人身风险。与后章知识点相结合:采访的定义 舆论监督 采访活动的风险性1材料的分类 相对性和两重性第二章 采访与事实第二节 材料与事实23第一手材料优点和局限性 间接材料的优点 重视三、四手材料 正确对待六种现象4材料加工的要求 本章主要以简答、论述为主考点 1:事实(一般不单独考,与别的知识点相结合) 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考点 2:材料 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材料不 等于事实
8、,但要了解事实,却一步也离不开事实。考点 3:材料的分类(与考点 9 结合) 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 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着重理解,与新闻真实性)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 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第三、第四手以上的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两个以上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非当 事人和非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情况,总结概括性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考点 4: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名词、简答、论述) 本知识点着重阐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往年未考。但是新媒体转发问
9、题,多思考延伸。 1、 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2、 具有很强的实证性3、 虽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手、第四手材料的标准,但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 要手段和途径。4、 从获取第一手材料入手来展开和深入自己的采访活动,是许多有经验的记者经常使用的 方法。5、 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的、因而也是最引人 的材料。6、 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 切关系。考点 5: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名词、简答、论述)1、 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反面
10、的偏离事实的成分: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 了若干的主观因素。(主观上,记者急于发稿、抢新闻;客观上,环境因素)2、 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3、 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4、 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作为认识事物主体只限于“本人”,同更多的人,同群众比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记 者应该明确,对于自己直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无论是广度(数量)、深度(质量)都 是有限的,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23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事物现象的复杂程度; 记者采访观察时客观环境和条件(包括记者使用的观察工具); 记者的立场;4567记者观察的角度; 记者的知识水平; 记者的思想放
11、,认识放; 记者的心理状态,等等。考点 6: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三、第四手材料 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和第三、四手材料,这是记者调查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记者采集材料时,要像搞商业那样,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到可能做到的最低限度才为理 想。还要“广开门路”,不仅要广泛收集各种材料,而且要对同一个问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 材料。考点 7:间接性材料的长处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长处?(名词、简答、论述)与第一手材料相结合1. 间接性材料主要是哪些正式形成文字的材料。经过了相当多人的劳动:认识主体的 人数多,是各种形式的集体或集合;认识的材料多。2. 材料经过中间环节的加工,如果这种加工是科
12、学的话,那么这种间接性材料会更精粹、 更全面、更反映事物的本质。3. 有些间接材料比记者的直接性材料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如关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报道, 科技成果水平的鉴定,记者只有引用间接性材料有关权威人士的评价,而决不应该 使用记者直接观察代替科学的评价。4. 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所搞的调查、总结、报告、 典型以及新闻报道等现成的材料也日益增多。对公共关系工作和材料,我们不应抱着简 单的否定的态度。考点 8: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与材料的定义相结合 1、所谓材料的相对性是指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第四手材料这种分类,都是相 对于记者而言的。 2、材料的双重性
13、,是指同一个材料,对记者来说,可以当两种材料用,既可以当作第一手材料,也可以当作第二手材料。一份材料有双重“身份”。考点 9:从认识阶段上分 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1、 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2、 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3、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如何使用材料上) 对记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容易混淆:采访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向记者提供的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 记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 10:两类、六种现象本质性现象(正象) 事物特有现象偶然性现象(废象)假象(歪象)社会现象
14、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宣传性现象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1、事物特有现象:是事物在一般情况(无宣传和采访)下自身呈现(自身毛段决定)出来 的现象。本质性现象(正象),是直接得、正面地、典型地显现事物的本质;假象(歪象),歪曲以致颠倒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在某一侧面显露事物的 本质;偶然性现象(废象),对显示事物本质无关紧要的、纯属偶然出现的现象。 2、宣传性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 产生的、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同假象是不同的,“假象”是事物本身特有的,宣传性现象是为了宣传目的或受宣传影响由 某些人从外面
15、加给事物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歪象”,而宣传性现象则不然。123合理的宣传性现象,指那些虽然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本质的现象。 新闻发布会 不合理宣传现象,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 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大跃进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指那些既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美国总 统竞选记者对待 6 种现象的态度: 本质性现象:正象,记者收集的最主要的感性材料,数量上全面,质量上精炼 偶然性现象:废象,逐步筛选假象:歪象,考察记者洞察力 合理的宣传现象:借用,同时防止满足于这种材料和单纯使用这种材料 不合理的宣传现象:警惕免受欺骗半合
16、理的宣传现象:谨慎 总之,采访中的记者应该:重视正象;抛弃废象;洞察歪象;利用合理的宣传性现象;警 惕不合理宣传性现象;分析半合理宣传性现象。(与新闻真实性和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及 面对各种现象如何处理)注意识别宣传性现象和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考点 11: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 1、三项要求:真实性、完整性、深刻性2、事实的 7 个要素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how 怎样,M(meaning) 实质意义、本质的意思3、现象和本质的对应性 事实只是现象与其相对应的本质的统一体,不是现象同任何所谓本质的统一体。 4、现在和本
17、质的相对性某一个事实,固然本身有其特有的本质,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仅仅一种现象。 5、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被理解为禁止性原则,即:它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 实,而不是要求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完整地反正出事物的本质。 记者采访,第一步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求做到现象真实:第二步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要求做到本质真实。报道歪曲了事实的本 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 报道只提供现象,对 报道对事实的本质做质下,对事实的本质妄下 本质不予涉及或采取很 了真实的反映。深刻程结论慎重的态度,不下结论 度可能有所不同。违反区符合区考点 12: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
18、可能性不大) 与材料的定义、记者素养及新闻真实性相结合 1、材料采集和材料加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互相结合、同时进行,这是记者采访工作 的特点。2、材料加工总的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程序:A.对所有的已获得的材料进行分类。B.对单个材料,起码是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分析。C.按照弄清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加以比较,辨真伪,优劣。D.按照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彼此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材料整体结构,最 后形成报道。3、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误方法:1) 向提供消息的本人“核实”;一般说只能用其他的材料来证实、核实需要核实的材料, 决不能自己证实和核实自己。2)
19、 用更少直接现实性的材料证实或核实更多直接现实性的材料,在情况传递链条上,用远 离事实的材料去证实、核实更接近事实的材料。这是“倒行”现象。3) 把审查当成核实。 基本的核实方法:(结合使用) 1) 溯本求源。2) 寻求物证。就一般情况而言,口头材料的可靠性不如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的可靠性不如 物证材料。3) 多方证实。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4) 逻辑判断。5) 技术检验。6) 校正误差。 在核实工作中,记者可以得到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群众的有力帮助。 4、当记者无法确切核实或证实所用的材料,但还必须报道时。采用注明消息来源,或支出 材料出处的方法。1)注明消息来源。
20、如,玛丽市长说,罢工将于明天告终。2)暗示消息来源。如,囚犯 10 名今晨出狱。暗示出处是狱长。3)为了保护某些人或应消息来源的要求,记者不明确地说明出处。如,记者昨晚从权威方面获悉4)记者对所有议论材料务必交待出处。如,市议员玛丽宣称,汤姆市长不能胜任他的 职务。考点 13:对材料认识的归纳及对记者的要求与材料定义,记者的素养相结合1、 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面对的基本的客观现象。2、 把握材料的特性,关键是认识各种材料中包含着的各种矛盾。1) 有些材料中包含的材料提供者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的矛盾;2) 各种材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3) 材料存在的缺陷,记者认知的局限,除了个人因素造成
21、的还和社会因素分不开。3、 材料是记者了解事实的桥梁,材料是加工对象,成品是对事实的认识。材料是无限丰富 的,但采集和加工材料都必须围绕一个目的廓清事实。4、 记者要做观察家,宏观宏观把握材料,宏观思考问题,宏观分析事物。123第四节角度、立场与事实 新闻价值 新闻敏感 新闻角度 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客观、公正 记者的双重任务 “干预Th活”考点 1:新闻价值(选择事实和材料的重要标准)1、 1)定义: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 们带来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数量和质量)。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 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给社会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新信息
22、的分量。2) 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感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3) 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数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数量较大,新闻价 值越高;质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的质量越高,新闻价值越大。4) 必须明确: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新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 东西,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新闻价值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2、 西方学者提出的新闻价值的要素:影响、效果、时间性、显要性(声望)、接近性、反 常和变动新闻价值和报道效果 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经过采掘和传播,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报道效果。新闻 价值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新闻报道就
23、总体来说,是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是事 实中新闻价值的反映,但两者有区别。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的新 闻价值是客观见于主观的。传播工具的控制者、掌握者,他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并不仅仅 是按照新闻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报道效果。这是新闻政策要解决的问 题,世界上不存在超功利主义。考点 2:新闻敏度1、 定义:新闻敏度是一种新闻素养。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较高 的新闻敏度,可以使记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具体事实中有 价值的部分,辨别其价值高低,了解这些价值在社会不同范围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新 的信息将会引起怎样
24、的社会效果。122、 记者新闻敏度的形成主要依靠: 对现存的(原有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相互的、历史的)有必要的了解。这 有利于在记者的头脑中形成一条由已有事实形成的“地平线”。 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以预测新闻 事实的发生。考点 3:新闻角度1、 定义: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 于记者更迅速、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2、 从记者采访来说,新闻角度包括:1接触事实的角度,采访成功的记者是从最易开采新闻价值的地方去接触事实的,这 种地方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2观察事实的角度,包括直接用
25、眼目的观察,“了解”意义上的观察。3解剖事实的角度,a.事件性的报道新闻角度较好选择,只要把事件的经过写出来就 可以;b.非事件性的报道,角度选择困难。 采取横切和纵剖,横切便于了解面貌,纵剖适于深挖原因,采访中两者相结合。4筛选事实的角度。 接触事实的角度和观察事实的角度,着重研究记者同事实如何发生外部联系以便于开采 新闻价值的问题;解剖事实的角度和截选事实的角度,是侧重于研究记者从何入手,揭 示事实内在联系,以便于开采新闻价值问题。角度的选择与事实本身的特点、记者报道 形式和具体任务密不可分。新闻角度与事实本质 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和反映事实的新闻价值并不
26、等 于就全面地认识了事实,认识了事物的本质。选择新闻角度必须要注意:正确处理事实中 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 关系。不要因为追求新闻价值歪曲事物的本质。选取新闻角度常见的错误做法: 1、 随意变角度“万能事实”2、 通用式角度“标准事件事实”3、 强加于人的角度“面团事实” 有意地向对方施加影响,让对方说出自己想要他说出的话。把诱导变成引诱。4、 “只取所需”的角度“配色盘事实”5、 美化的角度“理想化事实” 正确解决新闻角度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要做到:正确认识事实和事物各个侧面之间的关 系;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考点 4:正确认识事实
27、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1.一件具体的事实,总是多侧面的,“宏观事实”也是多侧面的。2.改正单侧面报道的思想;新闻报道的浓缩,必须是按照原来事物各侧面“比例关系”浓 缩(“缸杯法”)。3.记者掌握了多侧面报道的思想,可以有效地防止片面性,减少报道的副作用,提高报道 的预见性。考点 5: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1. 单线因果联系2、 放射状因果联系3、收拢型因果联系4、多线型的因果关系5、反馈型的因果关系考点 6:立场与事实的定义 局限性较大,和别的知识点糅合 立场:指的是记者的政治倾向和基本理论观点 事实:指的是记者所报道的事实考点 7: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与新闻真实性、记者立场、职业素养相结合1
28、.记者的进步的、正确的立场,是他能够报道事实真相的重要保证。2.记者的政治是不能代替新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的。违背新闻工作规律并不能很好地为正 确的政治目的服务。3.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实。这个事实本身的性质、意义、影响,都是 不以记者本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记者的立场、倾向、方法对事实的报道的影响,受到很 多限制。4.事实不仅不会“服从”记者的立场,而且可能影响以致转变记者的立场。考点 8:记者的双重任务双重任务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 可与对记者的要求 新闻责任 新闻从业道德相联系1.记者通过帮助那些改造世界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的。2.报道事实和宣传主张这是新闻报道也是记者
29、的双重任务。担负着“上通”和“下达”的 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也是双向的。3.既要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考点 9:客观、公正1.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站在超然的立场上,不要把任何个人观点和色彩带到事实 的报道中去。“客观”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实际”,就是说,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2.客观与公正的相对性1)整体和个体的差别。 整体的倾向并不都是从改变单个新闻的客观性中获得,可以通过新闻题材的选择、各类 新闻所占的比重、新闻发布的时机、对新闻的不同的编发处理等体现出来。2)不同类型新闻的差别。3)客观性标准的相对性。考点 10:客观手法的重要性 客观地叙
30、述事实,就是新闻的客观手法。越是写得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 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便是客观手法的技巧。考点 11:“干预生活” 干预生活的原则:(与采访要求、记者的素质结合)1.记者的干预结果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制造新闻事实。2.记者的干预范围要限制在新闻事实的采访或表达的方式上、不能改变新闻事实本身。3.记者干预的手段应限制在新闻业务范围之内,不应直接发号施令。考点 12:来自互联网的干预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干预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上的舆论监督和干预,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它有种种局限甚至弊端,例如自发性带来的 某种不确实性甚至盲目性等等,但总体来说,它会起到巨大
31、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民主和法 制的建设,对推动社会进步,会有巨大的作用。第三章记者和采访对象1采访对象23消息来源(如何获取、发展消息来源)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4567三种矛盾 两种提问方式 四类采访对象 新闻策划考点 1:采访对象1.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信息(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是语 言)向记者提供信息(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称之为采访对象。2.采访对象分为报道对象和消息来源考点 2:消息来源 1.重视消息来源1)消息来源的情况如何,不仅决定了记者工作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记者的采访工作能 否进行。2)广义上说,只要能够向记者提供必要的情况就能成为消息来源。经常性
32、消息来源。 群众不竭的源泉。3) 记者要把本人的活动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各广大通讯员的活动有 机结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最可靠、最得力、最经常的消息来源;要建立自己的“情 报网”。2.选择消息来源主要是经常性消息来源,注意哪些条件? 与新闻真实性及报道客观性相结合;记者筛选信息(记者素养) 1)了解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2)反映情况比较准确3)反映情况比较迅速4)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5)热心于这方面的工作6)有做这方面工作的时间和条件3.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必须做哪些工作?一种记者的能力,记者素质1)要经常同消息来源保持联系,保持“热线”的温度;2)要尊重消息来源的劳动,
33、发表时署上他们的名字;3)要讲信用4)帮助消息来源做一些应做的事情5)保护消息来源6)要经常检验消息来源的状况,注意随时加以更新7)记者的有成效的报道也是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的重要条件考点 3: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特点 1.繁杂性按其情况内容和类型来说,是非常繁杂的,要求记者: 1)花费相当的精力了解和学习各种社会交往的知识;2)在采访前,把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情况做个具体分析,作出必要 的估计;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新发现或新出现的情况,适当调整这种关系。2.双向性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关系。 记者要观察、了解、考察、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一样。3.对等性合
34、格的对话者 “双向性”必然要求“对等性”:无论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个“合 格的对话者”。选合格的对话者尽量寻找理想的采访对象; 做合格的对话者记者努力具备和对方平等谈话的本钱。4.代表性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分离 他的采访对象是采访对象,而他的服务对象却是广大受众。 记者是作为传播对象的代表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对象读 者、听众或观众的需要和爱好。在政治上,记者不应该偏向采访对象或者传播对象任何 一方,必须按照人们利益,独立地作出判断。考点 4:“取”和“予”的矛盾如若取之必先予之记者的采访技巧、采访禁忌1.六项条件从取方(记者)对予方(采访对象)的要求来看,
35、希望自己的对象: 1)有情况:具有他所需要的情况或材料2)愿意谈:愿意谈出这些情况或材料3)善表达:善于表达或传达这些情况或材料 本人的表达能力问题,“找媒介”。从予方(采访对象)对取方(记者)的要求来看,希望从对方知道: 1)要求明:对方想知道哪方面的情况谈话的题目、范围、乃至记者大体上的想法,告诉对方 2)反应灵:我的谈话在他那里引起什么样的反应争取和对方交流、交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边交谈,边思考,边分析。 3)交底清:这次谈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交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方提供情况的顾虑;交底中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说 得过死、过绝、过满。2.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愿谈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
36、取以下三种采访方式:1)诱发式提问或诱发式谈话2)激发式提问或激发式采访用问题刺激对方12能否激而发之,不取决于记者的愿望,而取决于记者的工作。不仅要对有关的 问题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对采访对象的特点有清楚的了解。 防止乱“激发”,注意所用言辞。3)“自发式”的提问或自发式谈话问题一旦提出,即使采访对象不回答问题,或 者“无可奉告”,记者仍可以写出报道。采访技巧:12在记者所的问题,实际上已包含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报道); 在谈及新闻事实时,记者把本意是要核对的事实当作既已认定的事实来加以叙 述;3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常用。 采访方式交替使用。3.两种提问方式1)开放式问题1定义:就是问题提得
37、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 由发挥的余地2特点:a)给对方以更多的自由 b)但是双方联结比较松散 c)气氛较为轻松、自如 d)但是比较难以挖得很深e)记者提这种方式问题较为省力,给记者以“喘息” f)但是采访对象要认真负责进行回答的比较困难3一般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但是 也会使谈话变得冗长、松散、浪费时间2)闭合式问题1定义: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地很严格,给对方离题自由发 挥的余地很小,一般要做较为直接的回答。2特点:a)留给对方的自由余地较小b)但是双方联结得比较紧密、具体c)问题具体、范围严格,可能因记者选择不
38、当而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d)但若选择得当,极利于深入情况和获得对某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e)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小中见大”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要有针对性的提闭合性问题(对记者要求高,需 要掌握较多的具体情况)且要问题关键),激发式的提问或采访都是闭合问题。4.不应该怎样提问1)不要提太大的问题2)不要提过多外行的问题3)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4)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5)不要提太“硬”的问题6)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考点 5:“生”和“熟”的矛盾1.每次采访过程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由生疏迅速转化为熟悉的过程1)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熟悉最好是相互的。不仅是了解情况,主要是交往上、联系上的 熟悉,以采访到对
39、方的心里话。2)彼此熟悉的标准是不同的。因具体情况,在内容和程度有很大差异。3)“生”和“熟”的结合,做到既生疏又熟悉,既熟悉又不失去新鲜感。保持一定的 距离感,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总之,要善于和人打交道,善于迅速同对方混熟,但是不要熟得过分,这是记者的工作 对记者的作风和素质提出的要求。2.怎样促进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由“生”向“熟”转化1)求同存异,以同攻异 “同”包括,共同的经历、观点、年龄、家乡、学历、爱好、口音等。 1谈话尽量从寻求共同开始。“我妈妈也是小学教师2善于寻找共同点哪怕是很小的点以打破僵局3在平时多积累2)深入环境,找媒介 熟悉采访对象生活和工作的环境。3)由远而近,循
40、序渐进考点 6:“说”和“做”的矛盾(从记者的角度看) 1.“说者”与“做者”看事容易做事难1)记者只侧重于从新闻的角度研究与新闻关系较密切的因素和部分。脱离实际工作, 缺乏实践经验,对一些事物缺乏正确、深刻的理解。且对采访对象来说,记者的采 访是一项突然到的、意外的、附加的任务。2)但是善于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加以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见多识广, 更大的概括力,“旁观者清”。2.既要联系实际,又要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与新闻客观、记者素养结合1)明确记者工作同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思想2)必须和实践者息息相通。对实际工作者的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理3)为了
41、克服“说者”的弱点,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专门从事一个阶段的实际工作。 把“说”和“做”、宣传工作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4)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不是所有做的内容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变成传播的内容; 二,有利于保持舆论的相对独立性。只有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记者才能既了解实际情况、深入现实,又 不丧失观察问题的客观性;既保持主人翁的感觉,又不放弃社会舆论机关的监督、批评 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考点 7:记者的思路1. 工作具有很强的双重性和双向性: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的又是人民的;既要宣 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既是宣传机关又是舆 论机关,宣传领导
42、机关、领导者的意图,反应社会的舆论、群众的呼声。2.这种工作特性要求记者有沟通的思路,把两方面的想法沟通起来。上下结合的双向性报 道。考点 8:四类采访对象与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1.肯定和表扬的采访对象1)利益、立场、观点一致2)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其目的和预计的结果将会肯定采访对象的工作或行为,也许会 给他带来好处注意不能用理智代替感性 2.批评和教育的采访对象1)双方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2)在一些问题上,立场、观点、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3)采访所涉及的事情主要是双方不一致的那些问题。记者的报道,将要对采访对象提 出某种程度的批评。必须注意:1)分清层次。对错误事实搞清楚,不要夸大,不要当成批判对象
43、或摧毁对象。2)交流核实。在报道公开发表之前,以各种方式同被批评者见面,以尊重对方的民主 权利,避免错误。与采访对象见面,可以听取申辩、核实材料,对采访对象有真实、 全面的了解。但是不要“套材料”3)客观公正。3.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1)利益、立场、观点、都是根本对立的2)记者要通过采访,挖掘揭露、批评对方的材料。采访对象“固守阵地”,同时可能 “伺机进攻”。批评报道的四个层次:1)摧毁性的批评报道。顽固的敌对分子,严重的犯罪分子2)批判性的批评报道。所犯的错误严肃批评,不要针对人3)批评性的批评报道。4)商榷性的批评报道。4.“中性关系”的采访对象 指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发生直
44、接的利益冲突和立场、观点上的矛盾, 不是指采访对象对客观事物时客观态度。采访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火灾)考点 9:策划和策划业的兴起1.“注意力”问题成为焦点问题2.活动成为引起注意力的载体3.整合成为最为普通的手段和途径4.整合是一种人为的行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在整个策划、策划业、策划活动中,新闻媒体居于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一方面,几乎 所有的策划和策划活动,离开了新闻媒体很难有效进行和实现的;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往往 成为策划和策划活动的组织主体。考点 10:新闻策划1.定义:就是围绕着新闻传播进行的策划,包括对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达到更理 想效果的策划;也包括利
45、用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能够为某项事业或工作起到更大的作用的策划。2.新闻报道策划:指超出(改变)一般新闻报道常规的新闻传播方式的策划。常规是:记 者采访编辑编稿总编辑、副总编辑审稿见报发表。考点 11:社会活动策划1.定义:选择社会生活中人们关系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联络各 方面的力量,以其巨大的声势,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实际工作和社会的发展。2.“中国质量万里行”1)抓住了经济生活中的“三重合”的热点问题。三重合:政府关心、企业关系、百姓 关心。2)恰当的形式3)形成合力考点 12:企业新闻策划1.定义:就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管理中的某个、某种目的,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经营管理中 遇到的问题、麻烦,主动利用和协调新闻传播的一种策划。2.要点:策划的主体是企业 策划的题材来自企业 核心是新闻传播3.关于企业新闻策划的认识1)新闻媒体要为经济服务,就要为企业服务,因为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现代社会财富 的源泉,不为企业服务,为经济服务就是空话2)企业的内容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丰富的也是最生动的内容,也是受众最需要的 内容。3)策划的正确与否不是策划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策划的问题。4)做好新闻策划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4.如何做好企业新闻策划1)遵循的原则:真实性、导向性、不损他性2)成功的关键:认识新闻价值、抓住新闻机遇、有效的传播方式。第四章 基本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