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与宗法制度word资料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汉字与宗法制度word资料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1)汉字与宗法制度【精品文档】第 17 页课 题:汉字与宗法制度授课教师:湛江师院基础教育学院 王向前授课时间:2013年 月 日学 科:汉字与文化年 级:二年级课 时:2课时一、 教学目标1、理解王、冠、盟与古代礼制;2、理解侯、礼、宗、祖、巫、卜与古代祭祀;3、理解臣、妾、民、宰与奴隶制度;4、理解葬、吊、墓、坟、俑与丧葬习俗;5、掌握上述重点汉字的字形构成和本义;了解其引申义。二、 教学内容分析(一) 重点5(二) 难点5三、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例证法。四、 教学过程一、王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像锋刃向下的斧形。斧是远古时
2、代狩猎和采集生活的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在部落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中的一种重要的武器;部落首领所使用的斧钺逐渐成为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于是表示兵器的“王”便用来指称最高统治者。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牧誓(大斧象征王权)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也,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1)从春秋到西汉的主流政治思想王权至上。 (2)古代哲学把“三”看成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根基,而那
3、一竖,是把三画贯通起来的通天立地的君王。2、词义演化(1)wng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又,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称王。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请自解紫衣而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又,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朝见天子。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殷武(享:进贡。)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少君乃言与其王父游射处。论衡道虚(王父:祖父。)(2)wng称王,统治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孟子万章上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封为王。宜悉王诸功臣
4、。后汉书刘玄传【(1)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2)春秋时期周天子称“王”。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称“王”。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当齐宣王被问到天下没有治理好,谁应该负责时,无言以对,于是看看两旁的人转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故意岔开话题,回避应该回答的问题。(4)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便成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王公指王爵和侯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王孙本指封了王的子孙,后来成为贵族子弟的通称。(5)“王”由本义引申为一族一类中居于首位的。(首领、头目)(特别大的蜂王)射人先射马,擒贼
5、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六)(后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的人或事。)(6)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做得最好也可叫“王”。养鸡大王(7)最强的。王牌在桥牌等游戏中最强的牌叫王牌。比喻强有力的人物、手段。(8)三大姓之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祥卧冰(晋朝)比喻子女孝顺父母。】二、侯1、甲骨文作 ,金文作 ;甲骨文、金文上面半包围的像张开的布(箭靶),下面是箭(矢),组合在一起,表示箭靶。说文:春飨所射矦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古代有三种射礼:(1)大射。这是春祭前选择参祭人员的礼仪。周礼天官司裘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6、(2)宾射。是天子与故旧朋友欢聚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射这礼,亲故旧朋友。”贾公彦疏:宾射之礼者,谓行燕饮之礼,乃与之射,所以申欢乐之情。(3)燕射。是慰劳群臣的射礼。周礼冬官梓人郑玄注:燕谓劳使臣,若与群臣间暇饮酒而射。三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皆称“侯”。侯是一块挂在绳上的正方形的布,大射之侯中心有皮做的鹄,宾射的侯中心为五彩的“正”,燕射的侯则依不同等级饰有鹿豹熊等。2、词义演化(1)本义是古代箭靶,用皮革或布制成。终日射侯,不出正兮。诗经齐风猗嗟(正:靶心。)大侯既抗,弓矢斯张。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抗:举。张:开弓。)(2)相传上古天子以大射封侯,故引申为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一说为假
7、借。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僖公四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三、礼(禮)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为豆中盛放着两块玉。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王即“玉”字,说明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礼:祭祀。)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甲骨文、金文的“礼”是个会意字,小篆的“礼”左边加了个“示”,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示”的本义是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像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形象。)2、词义演化(1)本义指祭
8、祀鬼神的活动。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孝武本纪(2)表示恭敬,以礼相待。甘茂,贤人也。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战国策秦策二王以上卿礼管仲。史记周本纪(3)礼节、礼仪等道德规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质:根本。)引,礼制,法度。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荀子王霸(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不治理得好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4)礼物。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柈:同“盘”。)(5)书名,指周礼、仪礼
9、、礼记。【(1)本义指祭祀鬼神的活动。(2)引申指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活动从参加人员、祭品、时间、地点、方位到一系列过程,都是依严格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它实质上显示和规范着现实社会的等级、亲疏等社会关系。)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经:治理。)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汉书公孙弘传(3)礼仪(共同遵守的仪式)。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礼,还包括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哀悼;军礼是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是朝见天子和诸侯之间会见的礼仪;与喜庆宴饮有关的仪节统称为嘉礼。)(4)由祭祀敬神而引申出一般的表示敬意的礼节、礼
10、貌的意义。敬个礼(5)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物品。送礼(6)膜拜。烧香礼佛,礼拜。】四、宗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外像房子,里面的“示”是祖先的神主(牌位)。有祖先神主的建筑,当然是祖庙了。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2、词义演化(1)本义是祖庙。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诗经大雅凫鹥(燕:通“宴”,饮酒。攸:所。鹥:y古书上指鸥。)(2)引申为祖先。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虽遇执事,其弗敢为。 左传成公三年(嗣:继承。宗职:祖宗的职位。)(3)帝王世系,始祖称祖,继祖者称宗。(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唐朝开国之君庙号为高祖,继之者为太宗。宋朝亦是。(4)又由祖庙引申指同族,宗族。
11、凡同祖之家族都叫宗,同祖必同宗。(虞)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5)又由祖庙引申为根本,本源。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谨听(6)又引申为动词,尊奉,尊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五)(宗臣:为后世所尊崇的大臣。)(7)指朝见,归往。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周礼春官大宗伯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五、祖1、“祖”字本写作“且”。甲骨文“祖”字皆写作“且”,金文多数也写作“且”,可见“祖”是在“且”上加“示”旁生成的后出字。“且”字甲骨文作 ,本为切肉的案板,用木段做成,中二横指刀痕。甲骨文有时写作 ,像案
12、上有肉形,“夕”指肉块。“祖”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且”表示“祖”,一般认为是假借,也可能是古时简陋,所谓宗庙就是有且摆肉而已,故“且”引申指“祖”。2、词义演化(1)祖庙,宗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2)祖先。数典而忘其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籍谈出使周朝,没有答好周王的问题,周王讽刺他。意思是籍谈说起国家的礼制掌故来,把自己祖先掌管国家史册的职守都忘掉了。)(3)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称“鼻祖”、“祖师”。(汉代扬雄方言:鼻,始也。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第一祖摩诃迦叶。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4)初,开始。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
13、(5)效法,尊崇。秦必祖张仪之故谋。战国策韩策二五帝三王皆祖黄帝。论衡奇怪(6)出行前祭路神。公将往,梦襄公祖。左传昭公七年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汉书临江闵王荣传六、巫觋1、“巫”字小篆作 ;字形像一人甩动两袖舞蹈之形。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1)巫是女性;(2)巫是与神沟通者;(3)巫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2、“觋”是男巫。说文巫部: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巫,从见。按:氏族社会,集团内所有人地位平等,故人人皆可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私有制产生后,统治者剥夺了一般劳动者通神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专门与神沟通的巫,最早的巫就是部落酋长,文献中记载
14、的商汤亲自焚身祷雨就是一证。3、词义演化(1)本义是女巫、男巫。出户而巫觋有事。荀子正论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语周语上(2)古代以祈祷为人治病的人。巫医。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史记孝武本纪七、卜兆占商代为鬼神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那时战争、风雨、收成、生育、疾病、做梦等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等来判断吉凶。灼烧甲骨小坑用的是荆木条,古称“楚焞”。1、(1)“卜”字甲骨文即有,与今字形同。说
15、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从:同“纵”。)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直者象龟,横者象楚焞(jn)之灼龟。(2)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兆”字甲骨文作 ,正像裂纹形状。(3)“占”本义也是卜问吉凶,字形由“卜”和“口”组成,加“口”表示讯问吉凶。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2、词义演化(1)卜本义是以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祸福。尔卜而筮,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筮:用蓍草占卜。)泛指占卜。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史记陈涉世家引申为预料,估计。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世说新语假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
16、此生休。 李商隐马嵬(2)兆本义是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龟兆告吉。左传昭公五年征兆,预兆。中兴之兆,图谶垂典。刘琨劝进表事物的苗头。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3)占本指用龟甲等预测吉凶,占卜。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史记赵世家引申为观察。占迹以睹足,观文以知情。王充论衡佚文也指推测。天下以此占上意好恶。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引申为名词,征兆。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八、盟1、字形从明从皿,皿亦声。皿即盘,是盟时的重要用具。盟是缔约诸方共同向神宣誓,明即表示神,盟约中的神称“明神”。周礼郑玄注:明神,神之明察者
17、。2、盟的仪式(1)先由司盟在盟坛北面设神的牌位,牌位为四尺方木,称“方明”。方木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表示天地四方神。另设六玉,东方圭,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上圭下璧,此为奉献给神的礼物。(2)开始盟誓时,先祭祀方明,而后掘地为坎,在坎旁杀牲;由主导盟誓者割取牲之左耳,立在朱盘中;再取牲血,盛在玉敦中;而后用牲血或朱笔书写盟辞,称为“载书”,或称“盟书”。 (3)请盟誓诸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上,称为“歃血”; 然后宣读盟书,把牲放入坎中,上加一份盟书而掩埋。(4)盟书另抄副本,归藏掌管保存盟书的盟府。(山西侯马晋国盟誓遗址)3、词义演化(1)本义是古代诸侯宣誓缔约
18、。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2)召集和主导盟誓的人为盟主,后以盟主指领袖。(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九、臣妾民宰1、(1)臣,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表示俯首屈从之意。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盖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2)妾,甲骨文作 ,金文作 ,下面是“女”,上面当为凿子之类的刑具(刺面所用),字形像头部受过刑的女人(作为标识,防止逃跑)。
19、说文: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 从女。(3)民,金文作 ,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左眼上。指用过眼刑的奴隶。说文:民,众萌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篇“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今观民之古文,则民盲殆是一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标志)。“臣”、“民”二字均用目形为之,臣目竖而民目横,臣目明而民目盲,此乃对于俘虏的差别待遇。盖男囚有柔顺而敏给者,有愚憨而暴戾者,其柔顺而敏给者则怀柔之,降服之,用之以供服御而为臣;其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4)宰,甲骨文作 ,金
20、文作 ;说文宀部: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罪也。“宀”是古窑洞的象形字,表示房子;“辛”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这里表示罪犯。古罪犯即奴隶,所以“宰”字表示的是在屋里劳作的奴隶,也即家奴。2、词义演化(1)臣本义是奴隶;特指男奴隶。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引申为君主时代的官吏。官吏与君主的关系正如同奴隶与主子的关系一样。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论语八佾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也指君主所统属的民众。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又引申为臣对君的自称。又对尊长称自己。又用为同一般人对话时的自称,以示卑谦
21、(实际已经变成表示第一人称的谦词了,等于说“我”)。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无如季(刘邦字)相。史记高祖本纪(2)妾本义指女奴隶。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吕氏春秋察微引申为男子于正妻之外又娶的女人。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一又引申为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3)民本义是奴隶。古籍中未见用例。引申为庶民,百姓,被统治者。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民
22、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泛指人,人民。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4)宰本义是古代充当奴隶主家奴的人。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奴隶)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韩非子说难引申为家臣,为卿大夫管理家中事务的人。也指卿大夫采邑的管理者。仲由为季氏宰。左传定公十二年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论语雍也引申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指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国语齐语由官吏引申为动词,主管,治理。又指主宰者,处于支配地位的人或事。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晋书苻坚载记项羽为天下宰。史记项羽本纪由主管引申为杀(牲畜、家禽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3、李白将进酒十、冠1、小篆作 ,从“冖”(m,义为覆盖。或曰帽子。),从“元”(人头),从“寸”(与从“又”同)。手拿帽戴在头上之意。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故从寸。(絭,jun,束缚。按此为声训,谓冠以束发,故名。)2、冠(gun)(1)本义当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2)泛指戴帽子,戴。“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九章涉江(切云:冠名。)(3)引申为覆盖。结云阁,冠南山。张衡东京赋(4)又引申为超出,位居第一。位冠群臣,名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将军
24、勇冠三军,才为世出。丘迟与陈伯之书3、冠(gun)(1)帽子的总称。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也指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十一、葬吊墓坟1、丧葬习俗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习俗之一,它随着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形式,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我国古代在宗族文化的格局下,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因此,丧葬礼节甚为繁缛。但是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上古即已存在。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
25、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积土堆,也不以种树来作标志,又不存在丧期问题。(1)葬,小篆作 。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死:尸体。茻:mng,众草,草丛。荐:草席,指用草席覆盖。)按字形像人死后草(柴草)覆盖起来埋葬。(2)词义演化本义是掩埋死者遗体,埋葬。(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尸体扔到荒野草丛之中,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不久就得到了改善。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灵魂观念的产生(魂魄:人的精神。古人认为精神能离形体而存在者为魂,依形体而存在者为魄。)。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果对尸
26、体不加保护,而任凭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其亲属。同时,既然人死而灵魂仍活着,那么亲属也不忍心让其尸体遭禽兽咬损。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1)吊,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字形表示人持弓矢驱赶鸟兽之意。说文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殴禽也。(问终即探望死者。)吴越春秋: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质朴,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禽兽之害。(2)词义演化本义是哀悼死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至
27、乐引申指慰问有丧事或遇灾祸的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淮南子人间又引申为悲伤。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诗经桧风匪风(周道:大道。)又引申为凭吊,伤怀往事。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3、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这并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体仍然要受风吹、日晒、雨淋等侵害,因而以后又作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墓,从土,莫声,莫亦表义。“莫”是暮的本字,义为日落,在此表示人的末日。本义指没有土堆的坟墓。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4、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
28、为地下潮湿积水,墓葬形式与中原地区不同,不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坟,繁体作“墳”,从土,賁(贲)声,賁亦表义。汉字中以“贲”为声符的字,多有丰满、鼓起的意思。坟字反映了它表示的地面堆土的墓葬形式。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后汉书赵资传5、服丧,即戴孝守丧,就是在坟旁搭成简易住处,住守其中。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shn,草垫。)枕块,不说(脱)绖(丧服中的麻带,系在腰间或头上。)带,哭昼夜无时,非丧事无言。据礼记
29、记载,依据与死者亲疏关系等,服丧期有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古代做官的要停职服丧,丧期完满可官复原职。后汉书桓典传: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而立祠堂,尽礼而去。十二、俑1、俑,小篆的“俑”,左边的符号是人,右边的符号表示读音。说文人部:俑,痛也。从人,甬声。痛是声训,即俑得名于痛,痛即哀痛。广韵肿部: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古代木俑设有机关,可行走跳跃,可惜不宜保存,出土物难见。2、词义演化本义是古代用于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人殉俑殉)(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驳之:既不能富家、众人民、治刑政,也不能禁止攻伐或向上帝鬼神祈福。)(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礼节形成的基础,礼节是需要的形式延续。)五、 思考题、讨论题与课后作业1、结合汉字,就古代礼制、祭祀、丧葬习俗等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析下列汉字:示、且、牲、辛、仆、童、偶、元。六、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上课完毕后的一些思考或提示、启示等,可按自己需要留一定空白供课后记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