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水稻的种植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东北水稻的种植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水稻的种植史.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东北水稻的种植史【精品文档】第 7 页 关于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史 林龙华水稻传统上是南方的产物。北方人历来以玉米、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东北的黑土地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种水稻的,正如东北沦陷后的那首悲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样:“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今天,举国皆知东北盛产稻米,举国推崇东北大米。那么水稻是什么时候引种到东北的呢?它在东北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里不妨介绍一下。水稻引入东北一般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此后东北水稻的种植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19世纪中叶至东北沦陷之前。关于这一时期,毕业于吉林大学系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有翔实的考证
2、。他认为, 19世纪中叶以来,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中国东部边疆地区。早期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克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缺乏水利设施等各种困难,试验着开发出了一片片水田,从而揭开了东北近代水田开发史的序幕。朝鲜移民具有善于耕种水田的传统,移入东北后,他们凭借在半岛的水田农作经验,大胆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汉族农民放弃的草甸地、苇塘地和涝洼地上开发出片片稻田。他指出,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沿今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伐木的
3、朝鲜农民,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来在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一带发现了当时开发水田用的铁锹,表明当时这一带曾经种植过水稻。尽管该地的水田没有延续下来,但朝鲜移民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一带开发水田。1875年,有金姓朝鲜移民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下甸子地方试种水稻,获得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地方,试种水稻亦获成功,不久之后,三源浦一带成为著名的朝鲜移民聚居区和产稻区。随着朝鲜移民不断向北向西发展,稻作试验区也逐渐向北向西发展。1890年,柳河、海龙、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1903年,永吉县某些僻静的山沟里出现了种
4、稻的“韩人”,他们在山间小河沟边开出小片水田,逐渐试种。到1905年,从通化、桦甸等地迁来的朝鲜移民,在永吉县的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开出水田300余垧。到1910年以后永吉县的江密蜂、太平乡、新安屯、杨家乡的大裕屯、大岗乡的东响河、西响河、三家子等村屯,皆出现朝鲜移民种植水田。与此同时,朝鲜移民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移入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朝鲜移民种稻的另一扩展路线,即南线系由鸭绿江下游的丹东地区向西南方向扩展。1861年,有朝鲜移民进入丹东三道浪头地方,根据海潮的涨落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 水稻 种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