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与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马说教案与反思【精品文档】第 6 页马说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难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
2、况。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跨栏比赛的两个动作图片和与孙海平教练在一起接受采访的图片)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三幅图片上的人是谁啊?(学生答:刘翔)。是的,他就是刘翔,他是一名跨栏运动员。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一名跳高运动员。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二、介绍作者作品(先让学生说,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教师最后作强调。)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并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解题::下面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说”这种文体。 教师: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
4、的说体文章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马说”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看“马说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祗zh 食s马者 一食sh或尽粟一石dn 骈pin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5、翻译课文: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
5、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7、教师指出通假字和一词多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策:(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动词) (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 能: (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
6、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本段文字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什么形象?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3全体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全班朗读第三
7、自然段。2学生根据课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 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 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要点提示:“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
8、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我们班暂时分四个大组,下面两个话题,每两个组讨论一个,之后展示。)提供两个话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作答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答案要点: 1、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2、我要努力完美自己,争取做得更好。3、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话题2: 在文中,作者认为“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同意或者不同意) 你认为“伯乐”与“千里马”谁更重要?答案要点:a、认为“伯乐”重要。重点围绕: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重
9、用人才,能推动事业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子:姜子牙被发现的例子。b、认为“千里马”重要,可以围绕: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的角度去说。 例子:雷锋的例子。六、 总结:同学们,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写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做法的讽刺。 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重用人才的时代,才能得以施展的时代,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用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段。附:板书设计(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
10、称也 (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马说教学反思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最后决定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跨栏比赛的两个动作和与孙海平教练在一起接受采访的图片,以刘翔和孙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其次是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
11、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关“说”这种文体知识,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第三,在诵读中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最后,这节课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这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整节课安排有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最后小结时时间过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