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复习资料共11页文档.doc
《《东方文学》复习资料共11页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文学》复习资料共11页文档.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东方文学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11 页绪 论一、东方的概念1.地理学的概念2.历史、政治概念3.文化概念“文化体系”(1)中国文化体系(2)印度文化体系(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4)欧美文化体系前三个属于东方专制主义倾向,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二、东方文学概念东方文学是亚非地区社会文学的艺术再现,是东方式的伦理道德、宗教意识、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的艺术载体,是多民族的,地区性的文学结合体,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古代文学(前3世纪3、4世纪)特点:(1)多源性;(2)宗教性;(3)口头性与集体性;(4)交流性与影响性第一节 古代埃
2、及文学(前3100前332年)一、概况(1)箴言(教谕文学)普塔霍地普箴言(2)神话A.太阳神拉神的创世纪神话盖勃(男神)大地努特(女神)天空B.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奥西里斯(农耕民族)尼罗河神、植物之神、丰收之神伊西斯(妹妹妻子)赛特南风之神荷鲁斯战神C.神话意义:这则神话形象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死亡或生命观念、宗教观念、王权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a.奥西里斯是尼罗河水复涨复落、两岸植物荣枯有序的人格化象征。古埃及人认为,人的死亡也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人既可以复活,也可以进入他界;b.这个神话表明已经建立起人间、天堂、地狱三层宗教、宇宙观,并由此生发出善恶有报的宗教道德观
3、;c.神话客观反映古埃及社会状况,比如人世间的权力之争,血缘家庭关系的确立,长子继承制,妇女忠于丈夫,为父复仇的道德意识形成。(3)故事遭难水手的故事、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两兄弟主题:故事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反抗王权统治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心,在瓦塔不断死而复生的浪漫主义中,揭示了劳动人民和被压迫阶级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明正直和善良是任何时候也消灭不了的。(4)诗歌A.劳动歌谣(3首)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搬谷人的歌谣B.爱情诗宗教诗、赞美诗、怨妇诗二、亡灵书与埃及人的死亡观亡灵书并非宗教经典,而是古埃及文学汇编,是世界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之一。它共有27篇,约140章。亡灵书通过对当
4、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宗教礼仪的描述,对冥间生活想象丰富的描绘,强烈的表达了埃及人酷爱生命,热爱生活,渴望永生的愿望。也是了解研究古埃及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珍贵的,具体生动的资料。第二节 古巴比伦文学(前19世纪前16世纪)一、社会文化背景1.巴比伦文明阿卡德人是最早的人民亚述文明泥板书(楔形文字,象形文字)2.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前19世纪前16世纪)新巴比伦(前7世纪前6世纪)二、文学概况1.对话文学主人与奴隶的对话2.寓言故事狐狸与父母3.神话传说埃努马埃立什创世神话伊什塔尔下降冥府三、吉尔伽美什史诗最早,12块大型泥板书,3000多行1.构成(1)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的故事(主
5、要核心,篇幅最长)(2)大洪水的故事(3)阴曹地府的故事2.思想内容:(1)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描写的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征服妖魔和天牛的故事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反映,特别是,吉尔伽美什杀死神牛,拒绝女神伊什塔尔的求爱,不仅是对自然的宣战,也是挑战神的权威,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初步觉醒。(2)体现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关系具有深刻含义,吉尔伽美什是文明文化的代表,恩奇都则是野蛮文化的化身,两人的交往与各自性情的变化,形象的反映了两河流域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3)对生命奥秘的探求。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看,吉尔伽美什的探求与失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探求打破了人类永生的幻想
6、,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已经开始。(4)体现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规律的关系。一天十二个时辰与十二个帝王相契合,史诗以自然为基础,形成英雄与太阳的对应模式。第三节 古希伯来文学一、文化背景二、圣经旧约富庶的书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人的文学作品汇编,也是犹太及其相邻民族自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字的重要资料。(一)共39卷,分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诗文集(二)文学内容神话,传奇故事,史诗,史传文学,小说,诗(抒情诗、哲理诗)启示文学1.神话主要记录在创世纪第一章至第十一章(1)上帝创造天地意义:A.体现了严格的一神论思想,表明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上帝也是这个
7、世界唯一的神,形成了神权高于一切的神权思想;B.它是宗教哲学的根源,形成了宗教哲学中重要的理论目的论,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第一因,是本体;C.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的自然科学观地球中心主义(地心说);D.创世神话将语言置于存在之上,把语言的地位和力量推到了极致,所以上帝的语言就等同于上帝,等同于真理。(2)伊甸园的故事意义:A.宗教层面上,其一是“原罪论”的由来,也是人类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由此引发而来赎罪意识和救赎;其二是性别歧视的开始,消解了女性作为独立存在个体的可能,并开启了男性强行替女性代言的历史,而且女人在失去人类乐园的过程中成了罪魁祸首;B.从历史的层面上,
8、上帝是严厉的,上帝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从而突出强调了上帝对人类生存的支配性和人对上帝的依赖性,起到了强化“一神”信仰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罪与罚的观念。C.文化层面上,反映了人类认识自我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D.这一神话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智慧追求的本性,也就是寻求自我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建立人的主体意识;E.反映了古希伯来人对生与死,对生命奥秘的探求。2.史诗出埃及记3.史传文学大卫的故事4.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5.诗歌(1)抒情诗:雅歌(所罗门之歌或歌中之歌在所有诗歌之中最美的诗歌,一般我们把它看做爱情诗集,是男女主人公互相赞美调情的情歌)、诗篇(共15
9、0篇,其一出自大卫之手,其二献给大卫的诗)、耶利米哀歌(描写的是最悲惨,情调最悲切的哀歌。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和忧民之情。格式上采用贯顶体,用希伯来的字母顺序来书写;韵律上采用气纳体,每五个强音,前一段三个强音,后一段两个强音,用于哀悼。)(2)哲理诗:箴言(由数百首短诗编撰的哲理诗集)、约伯记(诗剧,具有戏剧因素的宗教哲理长诗)1.好人为何受难作者认为:好人遭受苦难,是因为上帝考验他信仰是否真诚。约伯的受难是上帝有目的的,只有相信上帝是全知全能公正和伟大的,按上帝的旨意行事,最终才会得救,所以罪与罚的答案只能从信仰中得到2.无私信仰人们能否一无所求信仰上帝3.上帝是否具有无上的权威
10、,上帝是否是仁慈的。第四节 古代印度文学一、社会文化特征1.宗教特征宗教性,轮回,业报(业行动)2.薄弱的历史观和现实观3.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独有的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荒谬的观念之一,它对印度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深刻持久而广泛的,直至今天。形成于公元前3000至2000年之间。具体来讲,就是把不同人群分为不同种姓,每个种姓间有不同等级,每个等级不可逾越,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原人补卢沙)婆罗门嘴第一种族祭祀阶层刹帝利双臂第二种族武士阶层吠舍双腿第三种族平民阶层首陀罗双脚第四种族底层阶层(前两种族是贵族,前三种族为雅利安人,后一种族为达罗毗荼人,还有一种最底层的种族是贱民)二、印度文化体系核心
11、印度教1.历史吠陀教(公元前2000-1000之间)婆罗门教(公元前1000-公元元年前后)印度教(公元前后至今)“吠陀”指知识、学问吠陀教和婆罗门教三大主神:因陀罗雷电神阿耆尼火神苏摩酒神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四面神)毗湿奴守护神(四手神)湿婆毁灭之神(三眼神)2.梵我合一“梵”,梵语的音译,指清静、寂静。是印度教的专用名称。既是宗教信仰中神发概念,也是宗教理念中哲学概念。“梵”是永恒的,是不可增减不可变化的宇宙精神的本原,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世界的本质,一切事物都生于梵。“梵我合一”:是指把自己完全融于梵中,个体的我融于本体的我之中。只有达到梵我合一才能超越轮回,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12、梵我合一是印度教的根本教义,也是印度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目标,是印度文学的永恒主题。三、吠陀本集1.四部吠陀(宗教经典):梨俱吠陀颂赞娑摩吠陀曲调(与诗经中的“颂”类的;对牛的崇拜,“牛”是财富的象征)夜桑吠陀祭祀,祭祀用语(黑夜柔吠陀仪式;白夜柔吠陀祷词)阿达婆吠陀巫术咒语2.意义:吠陀本集是印度宗教经典和文学创造的古典文献,是祭祀巫术和文艺的结合体,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从本质上看,它的信仰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居次要地位。3.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印度吠陀本集、中国诗经、埃及亡灵书四、两大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一)摩柯婆罗多(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之间)
13、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广博仙人毗耶娑。全书18篇,10万颂(1颂2行4句),20万行。1.从内容上看,一共分三部分:(1)主干故事 两万颂(2)各种插话 200多个(3)说教文字 影响比较大的是宗教哲学长诗薄珈梵歌2.思想内容(1)般度族与俱卢族堂兄弟之间的斗争,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王位之争,也是天神与阿修罗之间永恒斗争的一个片段,是化身为般度族的天神的道德世界和化身为俱卢族的阿修罗的非道德世界的斗争,是正法和非法的斗争;(2)表现了新法与旧法之争,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3)史诗表现了古代印度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4)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史诗通过薄珈梵歌中的理论,阐述了印度教的教义与
14、法典,弘扬了和谐的理想。表现为瑜伽,瑜伽就是要求人们以理性、情感和行动,去领悟自我与宇宙的的和谐统一。薄伽梵歌又称神之歌,强调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信瑜伽。(1)业瑜伽:指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报有个人的欲望、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得失;(2)智瑜伽:指通过一切现象,认识宇宙的最高存在,达到个人灵魂与梵的统一;(3)信瑜伽:指虔信黑天,崇拜黑天,把一切行动作为献祭。艺术特征:(1)作品用奇特幻想和真实描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半人半神的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富有传奇色彩;(2)史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在主要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贯穿一系列插话,增大了作品容量;(3)
15、语言运用上,具有民间口头特点,丰富的比喻,神奇的夸张,发人深省的谚语,增添了史诗语言的表现力。(二)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4或3世纪至公元2世纪1.作者:蚁垤仙人;共7篇,2400颂2.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集中紧凑,安排合理;(2)主要人物性格丰满;(3)总体上看,作品风格明白晓畅,但已经开始出现讲究藻饰和精心雕镂的倾向;(4)史诗中对政治、爱情、战斗、风景等的描述,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后来印度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不可缺少的四要素。3.思想内容:(1)史诗描绘了理想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塑造了理想的君主形象;(2)这是一曲英雄赞歌,也是人民群众渴望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赞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方文学 东方 文学 复习资料 11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