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_3.doc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_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_3.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_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泉州六中 郭红一、教学设计:1、 学习方式: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
2、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2 、学习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
3、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4、 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
4、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6 、教学过程(略)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
5、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
6、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
7、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题组练习(略)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议一议: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8、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
9、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现就如何进行例题设计与教学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情境性例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笔者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为素材设计一些情境性例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快乐。例1:课间,小明和小聪在操场上突然争论起来。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高。这时数学教师走过来,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不用争了,其实你们一样高。瞧瞧地上,你们的影子一样长
10、!”如图1,你知道数学教师为什么能从他们的影子长相等就断定他们的身高相同吗?你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假定太阳光线与地面上影子所成的角度是相等的)图1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的数学例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世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二、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探索性例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的要求,笔者设计了具有自主探索情境的数学例题,这类例题能调动学生
11、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2:某校举办了一次围棋单循环比赛,即每位选手都与其余选手比赛一局。(1)设参加比赛的人数为n,试用关于n的代数式表示这次比赛的总局数;(2)若n=5,求第(1)问所列的代数式的值,并说明这个值的实际意义;(3)在社会生活中、数学中还有其他利用计算的问题吗?(4)若某选手中途退出了比赛,结果比赛只进行了25局,问有多少人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多少局比赛?由于该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适当点拨:设有n位选手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名选手放弃了x局比赛,这样,就可以得到,即n(n-1)=50+2x,其中n、x都是整数,
12、且xn-1。本题是围绕着式子而设计的一道充满观察、归纳、猜想、类比和证明且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探究性例题,通过递进式的一连串问题,让“自主探索”的能力在的探究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三、结合学生的活动兴趣,设计操作性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以剪纸、折叠、设计图案、三角板的摆放等数学活动为背景设计数学例题,这类例题不但能诱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例3: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按以下要求解答问题:(1)如图2,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放在射线OM上,使PCOA,PDOB,请判断线段PC和PD的大小关系,并
13、说明理由。(2)如图3,将三角板绕直角顶点P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请探究线段PC和P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4,将三角板绕直角顶点P继续旋转,一条直角边与边OB交于点D,另一条直角边与射线OA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C,请在图4中作出图形,猜想此时PC=PD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本题把线段的证明与学生熟知的三角板操作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操作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变量(线段相等),并对自己的发现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使操作与探索相融,猜想与创新同途,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四、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14、,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其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平时教学,笔者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例题,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复习时设计如下例题:例4:如图5,点C在线段AB上,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M和等边三角形CBN,设AC=a,CB=b,连结AN、BM交于点P,AN交CM于E,BM交CN于F。(1)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其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 教师提出注意的事项,要求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积极发言,按要求写出尽可能多的结
15、论(在表格上写出答案),不必写出证明过程,小组讨论,每一小组指定一名记录员,在此解答的基础上,给出第(2)问:如图6,固定ACM,把CBM进行旋转,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在此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就促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学生写出了很多结论,这是一般讲授难以达到的,有些结论颇具有创造性,也相当深入。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加以鼓励和积极引导,学生的潜力就会得以开发,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大大增加。五、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变式性例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堂教学应
16、关注方法的教学。实际证明,“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和最佳思维定向。变式训练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变式,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求新求异。变式训练的方法很多,如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思维)、多题一法(训练集中思维)等。平时教学,笔者常设计一些变式例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思维,尝试多种解法,达到“做一例而通一类”的目的。例5:已知点C和点D在AB的两侧,且ACB=ADB=90,E是AB的中点。(1)如图,EC与ED是什么关系?为什么?(2)当点C和点D在AB的同侧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3)如图,连结CD,并
17、且F是CD的中点,EF和CD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4)当点C和点D在的同侧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5)如图,若CED是直角三角形,求CAD的度数? 此题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知识为背景,通过设问,一步步深入,形成命题链,在“变”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不变”中寻找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一题组的训练,将静态的数学与动态的变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理解并体验变与不变。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使他们明白:解题的秘密在于“万变不离其宗”。六、结合学生的
18、知识系统,设计研究性例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课题学习”是第三学段“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呈现形式。设计一些类似于“课题学习”的研究性例题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七、结合学生的知识误区,设计障碍陷阱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为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记忆等,有必要设计一些陷阱题障碍题,通过隐蔽或虚设条件、布置假象或设置迷惑等手段来诊断和矫正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要点、优化思路、扫清障碍。例7:下列满足两根之和为2的
19、方程为( )。A.x2-2x+4=0 B.2x2+4x+3=0 C.x2-4x-5=0 D. x2-2x-2=0误解:A。究其错误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去考虑方程是否有实根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先走进自己所设计的圈套,然后引导学生找错、纠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易错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对知识误区的理解程度。经常有意识地练习此类例题,能使学生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八、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订正性例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订正作业错误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为素材设计数学例题,在落
20、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目标设计出内容、形式具有新颖性的数学例题。设计例题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课本,许多中考题课本有原型,即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伸、拓宽、变化而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历年中考试题,中考试题具有示范与引导作用,应予以重视。三是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做到这些,才能发挥例题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才能起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市级骨干教师总结(2009.92010.6)本人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
21、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立志一辈子献身教育事业。自走上讲台近十年以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对自身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刻意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在全身心地投入下,在探索性地学习工作下,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此阶段的工作做一回顾: 首先,本人端正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专业技术做受人尊敬的,不辱神圣职业的人民教师,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后备人才,且呕心沥血,一如既往。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
22、要成个人永久职业,人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学习”“终身教育”就成了它的注解。可以说,思想是主宰人类行动的将帅。因此要让自己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教育事业。 在教学工作中,始终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这恰好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能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发挥特点,此阶段恰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不得不思考着我们的教育方向与成果。于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校组织了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
23、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是我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若问近几年的改革收获如何?可以用一个字来回答:“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教学 设计 反思 _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