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7页.doc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精品文档】第 7 页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15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2、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不暇顾:顾不上。野宿:在野外露宿。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
3、“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2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文中说老百姓偷盗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寒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而不是他们没有廉耻观,因此选C。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小题3分)(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答案】(1)(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5、,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馀”:“同“余”,多出的、剩下的,此处可译为“富余”;“安”:怎么。注意一一对译的原则。(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答案】(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患”的意思是“忧患”;“由”的意思是“从”。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被饥饿所迫,所以
6、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此几年之后,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却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从外面来,常因为自身出现。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
7、欲望了。”6.(2018甘肃兰州)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5题。(8分)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陈:列阵,布阵。绥:安抚。方城:山名。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以此众战,谁能御之?13. 用这个诸侯之师(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呢?【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以:用;战:作战;御:抵御。14.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4分)14.先
8、告诉对方,若对方以德安抚诸侯,我们可以结盟;后告知对方如果以势压人,楚国必将凭借有利地势奋起反抗。【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屈完的回答分两层意思“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可见屈完告知齐桓公要以德服人才可以结盟;如果靠武力,楚国也可以借助有利地势奋起反抗。15.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示例:屈完妙语退齐军,楚与诸侯言和结盟。15.示例:墨子智败公输盘,阻楚入侵宋国。【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拓展迁移能力。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有很多,如:苏秦、张仪、晏子、蔺相如等,主要事迹概括要准
9、确。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既保全了赵国的领土、维护了尊严,也拿回了和氏璧。【参考译文】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7.(2018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2分)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献公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贿虞君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
10、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成拔,得贤之与失贤也。(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注】宫之奇:春秋时期虞国大臣。 虞君:虞国国君。 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渠:濠沟。 攻不待冲降而成拔::功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食不甘味 食之不能尽其材B.越疆而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故守不待渠而固 吾义固不杀人D.得贤之与失贤也 贤于材人远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注意区分加点词语的词性及意思。A项,前一个“食”,动词,吃;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7页 专题 十三 文言文 阅读 课外 劝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