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docx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doc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 12 个生字,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4 自然段。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教学目标】1.正确拼读 12 个会认字,书写 15 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
2、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观潮)设计意图 古诗的引入, 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 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读后释题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3、“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 (课件出示 4)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 bn),避免读成(pn),“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2)书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 (课件出示 5)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理解词义。 (课件出示6、 7、 8)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
4、象。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 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
5、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 9)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 2 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 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 3、 4 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 5 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课件出示 10)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6、):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 2 5 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 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大意,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1.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13)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
7、卷地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 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学习第 2 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2.深入学习课文 3、4 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 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
8、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课件出示 15)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 “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
9、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人声鼎沸, 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 (课件出示 16)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课件出示 17)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 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8)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
10、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课件出示 19)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 20)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 21)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 后浪推着前浪, 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
11、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5)播放视频。 (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 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
12、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 5 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4.指导背诵。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指导
13、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 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
14、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课件出示23)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 (指名板书)(出示括号内的词语, 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 24)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 (机动:学生看书试
15、背)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 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 3 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 (课件出示 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教学后记】2 走月亮【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 7 个生字,会写“牵、鹅”等 15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
16、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 课
17、件出示 2)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 ( 课件出示 3)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初步扫除语言障碍; 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埂、烁”( 课件出示 4)“鹅”是家禽,所
18、以偏旁是“鸟” ;“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俗浴”是形近字。2.书写指导。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坑、洼、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 课件出示 5)指导书写:“淘、鹅、坑、洼、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3.词语理解及运用。 ( 课件出示 6、 7、 8)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
19、卵石铺成的小道。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奇妙:稀奇神妙 ; 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 9)课下
20、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 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设计意图激发了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1.同学们 , 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 (课件出示 12)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
21、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 课走月亮。(板书课题 :2走月亮)2.检查生字读音设计意图 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师 :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1. 读课文第1 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 13)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第 2 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 照亮了 ”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
22、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课件出示 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第4 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课件出示 15)(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 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第6 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 (课件出示 16)(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4)引导学生想象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部编版 四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