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7页.doc
《《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年级八年级时间周四下午参加人员初二全体语文老师课题核舟记类型讲读课时2主备人刘圣永审核人课标内容1、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3、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知识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深入、自主理解
2、课文基本内容。2.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手段第二课时一、品析语言,真
3、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
4、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舟记 教学 设计 第二 课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