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10页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10页精选文档.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精品文档】第 10 页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 摘 要:内隐自尊概念是1995年被Greenwald等人提出,对内隐自尊的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如下:越是对内隐自我评价高的学生,外显自我可能会表现得越谦虚,但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个体对自我的无意识积极评价即内隐自尊的高低,是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031-02 一、内隐自尊的概念的提出 内隐自尊的概念在1995年被Greenwald等人1提出: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
2、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内隐自尊的预期效应是:一旦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人们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评价。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外显自尊还是内隐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评价,只是内隐自尊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取,即这种自我评价倾向往往是无意识的。内隐自尊现象表现为个体会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客体评价过高,而对于与自我无关的客体却不产生这种现象。所以,内隐自尊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态度,是自我态度长期累积所形成的一种积极倾向的自动化状态。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内隐自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二、内隐自尊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一)内隐自尊的功能 席明
3、静2通过失败反馈任务来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的稳定性。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抑郁患者容易受失败反馈的影响,他们内隐自尊是不稳定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内隐自尊的稳定对于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还有研究表明内隐自尊的补偿效应对于焦虑的缓解起重要作用。朱跃宗3对威胁情境下得自尊补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有一定环境压力的情况下,自尊威胁情境和自尊威胁刺激都会引发内隐自尊的补偿效应。补偿效应的其目的是控制刺激和环境引起的焦虑。而外显自尊则对自尊威胁不够敏感,相对比较稳定。个体通过补偿内隐自尊来维护外显自尊。这同时也说明内隐自尊对抑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 1.“缓冲器
4、”理论 当个体处于压力情景时,内隐自尊具有冲的作用,不论处于高压力还是一般压力环境中,高内隐自尊者相比于低内隐自尊者总是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Greenwald和Farnham(2000)4的研究表明,当被试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低内隐自尊者对任务重要性的评价会降低,并且不愿意继续去执行任务,而高内隐自尊者的行为没有受到自尊威胁的影响。内隐自尊和正负反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见,内隐自尊在个体受到外界威胁时能起到“缓冲器”的作用。 2.“过滤器”理论 常丽和杜建政5通过使被试获得关于英文单词的不同的成败反馈发现高内隐自尊的被试对自己答题的满意度高于低内隐自尊的被试,此结论符合“缓冲器”假
5、设。但是结果同时也发现在成功时高内隐自尊者的满意度要极其显著地高于失败时的满意度,“缓冲器”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点。于是他们提出了“过滤器”理论,即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个体首先会对刺激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还会在内心产生与信息有关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而内隐自尊会对消极的感受进行过滤。该假设不仅对“缓冲器”理论进行了说明,同时也解释高内隐自尊者为何在成功时比失败时满意度要高。 三、内隐联想测验 (一)内隐联想测验范式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Greenwald(1995)等人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1,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作为目
6、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它是运用计算机进行分类任务,以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评价性联结,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测量,测量指标是反应时。其中概念词(如我,他)和属性词(如机智,愚笨)有两种组合关系:相容(如我机智,他愚笨)和不相容(如我愚笨,他机智)。相容是指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联结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不相容是指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概念词与属性词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相比,由于认知冲突较少,不需要复杂的意识加工,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反应也就较为快速。这样,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关系与内隐态度的一致性越高,认知冲突越少,自动化程度越高,反应时就越短。
7、实验所使用的概念词分为两种:第一人称代词(称为自我词)与第三人称代词(非我词),各10个。自我词包括:我、俺、自己、自个、本人、本人的、俺的、自己的、我的、自个的;非我词包括:他、她、他们、别人、人家、外人、他的、她的、他们的、别人的。属性词是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性形容词,其分为两类,各10个。一类是积极评价词(褒义词)例如:诚恳、机智、聪慧,一类是消极评价词(贬义词)例如:欺骗、虚伪、恶劣。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 1.评价性与情感性的内隐联想测验 评价性的内隐联想测验与情感性的内隐联想测验二者采用相同的概念词即自我词和非我词,但目标属性词不同,评价性的IAT中目标属性词为自我属性词。其中积极
8、的评价性属性词包括:聪明、宽容、高尚等;消极的评价性属性词包括:丑陋、笨拙、软弱等。情感性IAT中目标属性词为情感性词语,其中积极的情感性属性词包括:幸运、快乐、爱抚等;消极的情感性目标词包括:尸体、死亡、呕吐等。具体程序和标准内隐联想范式一致。 2.泛化性与特定性内隐联想测验 泛化性的内隐联想测验与特定性的内隐联想测验二者采用相同的目标属性词即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词,但概念词不同。因为一个是针对一般他人的自我偏好效应,另一个是针对特定人自我偏好效应。其中泛化性IAT的概念词与IAT标准范式相同,例如:我、他、我的等。而特定IAT的概念词则与特定的对象有关系。例如:研究恋情嫉妒倾向与内隐自尊的关系
9、时,特定IAT的概念词采用与男(女)朋友有关的词,即为男(女)朋友、男(女)朋友的等。具体程序和标准与内隐联想测验一致。 3.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Karpinski和Steinman提出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Category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SC-IAT)的方法来测量对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态度6。以往所使用的IAT测验中,概念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比较结果依赖于比较对象。故其是一种相对态度。而用SC-IAT就可测出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实验步骤与IAT范式基本相同。 第一步要求被试把“自我词”和“褒义词”归做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非我词”
10、归做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二步要求被试把“自我词”和“褒义词”归做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非我词”归做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三步要求被试把“褒义词”归做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自我词”和“非我词”归做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四步要求被试把“褒义词”归做一类并按f键反应,把“自我词”和“非我词”归做一类并按j键反应;第一步与第三步为练习,第二步与第四步为正式测验。其计分标准、分数的计算与标准范式一致。 四、内隐自尊的文化差异 国内学者蔡华俭7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东方文化下同样存在内隐自尊。其结果与国外学者Greenwald4在2000年做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西方人的内
11、隐自尊效应大小比东方人大得多,即东方人的内隐自我评价强度不如西方,这可能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东方强调集体,以谦谨、内敛、平和为发展目标。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崇尚个人价值、鼓励个性张扬。所以在无意识的自我评价方面西方人对自我的评价更高。国内学者艾传国等人8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进行比较时发现我SC-IAT的内隐效应D2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并且D2对外显自尊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但国外学者Karpinski等的研究显示外显自尊与我SC-IAT呈显著正相关6。作者对其的解释也是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崇尚谦虚,视谦虚为美德。在内隐层面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
12、积极肯定的态度,但考虑到谦虚的美德,外显层面所表现出的自我评价便没那么高,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越是对内隐自我评价高的学生,外显自我可能会表现得越谦虚,但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个体对自我的无意识积极评价即内隐自尊的高低,是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自尊的稳定性及其变化是否也于文化环境有关,还有待证明。王博9探讨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过人格反馈操纵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都显著降低。蔡华俭10通过瑞文智力测验对成败进行操纵,探讨其对内隐自尊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被试接受的是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接受成败反馈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都显著地低于反馈前。但有国外研究表明,智
13、力测验后给被试负反馈会使个体的自我积极偏好降低,但是当研究者针对被试某一重要的人格特质给予积极评价时,这种偏好又会上升11。这种差异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文化环境因素可能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参考文献: 1Greendwald A G, 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 tude,self-esteem, and Stereptyp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27. 2席明静.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6. 3朱跃宗.威
14、胁情境下内隐自尊补偿效应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Greenwald A.G, Farnham, S.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 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9(6):1022-1038. 5常丽,杜建政.内隐自尊的功能:缓冲器还是滤波器J.心理科学,2007,30(4):1017-1019. 6Karpinski A,Steinman RB.The single ca
15、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1):16-32. 7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6):798-801. 8艾传国,佐斌.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63-765. 9王博.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29(3):52-56. 10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11Kcole,S.L,Smeets,Van knippenberg,A.The cessation of rumination through self-affirm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ehology,1999,77:111-1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