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余波).doc
《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余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余波).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余波)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补充出示课题导入语:(出示课题)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所以不能把“我”看成
2、就是鲁迅。【P1-5】回顾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P6】字词学习1、读准字音:归省(xng)2、掌握词义: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P7-9】整体感知1、文章体裁小说(短篇) (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 情节:(中心事件
3、)“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课文的线索) (写作思路)盼看社戏(戏前)去看社戏(戏中)怀念社戏(戏后)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教师补充】:“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春末夏初:“大抵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2、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连线) A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 B 钓虾放牛的夏日乡间生活 【略】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 D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 【详】 E 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 【详】 F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 G 六一公公送豆 【略】详略安排的依据(
4、原因):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选材应围绕中心去选。【P10-11】层次划分1、出示课件:2、【教师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P10-11】美点寻踪【教师过渡语】:美丽的社戏 不朽的经典 社戏写得像一首舒缓的歌,千回百转激荡在记忆犹新的童年里; 社戏写得像一首动人的诗,诗情画意回旋在流连忘返的风景里; 社戏写得像一幅
5、美丽的画,浓墨重彩泼洒在人文浓郁的民俗里。这种没需要用你的心灵去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社戏之美美点一:详略的叙事美一、四大详写之一:戏前波折(段4-9)【教师过渡语】:清代文人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49段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1、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想看戏而不能的原因(波折): 叫不到船(无大船、小船不合用、邻村借不到) 不准闹着要去(怕招外祖母生气) 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 能够去看戏的转机: 双喜提议有八叔公的大航船 双喜等小朋友与我同去 双喜等愿意写包票,保证不出事【教师补充】:双喜说服人的理由:船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6、;同去的小伙伴都识水性出现波折,看戏无望之时,我的心情是极其失望、沮丧的,体现在: “急得要哭”通过神态写焦急心理;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的沮丧(“是”:加重语气。三个“了”:无可奈何的沮丧);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以动作表现“我”的沮丧、赌气;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这一句既加深了沮丧的气氛,也表现了农村少年们的淳朴善良,为下文作铺垫。出现转机,解决问题之后,“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段9)既有形也有声,表现了“我们”的欢快心情,急不可待、兴高采烈。带来转机的是双喜。初步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大悟似的提议”
7、,“又看出底细来了”)同时,双喜大胆的打包票,也可见他热情、有胆识、敢担当的性格。2、看不成戏时的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3、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的好处: 笔法曲折,为写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P13-15】二、四大详写之二:月夜行船(段10-13)(出示课题)开船时的动作之美 (第10自然段) 行船中的景色之美(第11、12自然段)1、开船时的动作之美 (段10)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跳、拔、点、磕、退后、上前、出、架起 作用:(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他们聪明、能干的特
8、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2、行船中的景色之美(段11、12) A、在课文第11、12段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1)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嗅觉 扑面吹来触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视觉 似乎听见歌吹、横笛声宛转悠扬听觉 戏台、渔火想象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B、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
9、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教师补充】:“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而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表现“我”急切心情。(主观感受)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自失起来”)。【教师小结】: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
10、,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P16-20】三、四大详写之三:赵庄看戏(段14-21)那晚的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 “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说说你的看法。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晚上没翻。(段17、18) (2)最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是等了许久多时都不见”(段19) (3)最怕看“老旦”,而“老旦终于出台”,还是坐下来不停地唱。(段21)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段21)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
11、”这些神态描写以及最后未等散戏就中途回家等(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正侧结合,更加突出了那一夜的戏实在不好看。【P21-22】四、四大详写之四:归航偷豆(段22-30)【教师补充】: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1、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戏 人教版七下 语文 第四 单元 16 余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