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
《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山堰与浮山堰赋.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浮山堰与浮山堰赋【精品文档】第 15 页浮山堰与浮山堰赋 浮山堰与浮山堰赋江苏省扬州中学 张贞忠苏东坡在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一诗中对少游先生的黄楼赋给予了这样的赞语:“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这评价是高的,但也是准确的。在淮海集的“赋辞”这一大类中,除收有黄楼赋外,还有浮山堰赋、寄老庵赋、汤泉赋、叹二鹤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曾子固哀词、蔡氏哀词。这六赋二词中。黄楼赋、浮山堰赋和两篇“哀词”是用“骚体”写成的,因此,都可说“中有屈、宋姿”。这四篇“骚体”词赋中,引人注意的首先是浮山堰赋。这当然应归因于它位居全集之首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
2、也不仅于此。据年谱的考订,这篇赋文为淮海先生二十一岁时所作。这大约是现在所能考见的少游存世最早的一篇“少作”了。青年时代的少游先生,其思想倾向为何如,其艺术好尚又何如,这是人们所极端关心的,而此早期赋文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钥匙。仅从这一点来讲,也正基于此,本文拟对此赋作点学习性的研究和探讨。在论及浮山堰赋前,先得了解一下浮山堰。少游先生的赋前有一段小引: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淮水灌寿阳。乃假太子右卫康绚节,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而淮流湍驶漂疾,将合复溃。或曰:淮有蛟龙,喜乘风雨坏岸,其性恶铁。绚以为然,乃引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益以薪石沉之,犹逾年乃合。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
3、。所蒙被甚广。魏人患之,果徙寿阳戍,顿八公山,余民分就冈垄。未几,淮暴涨,堰坏,奔于海,有声如雷,水之怪袄,蔽流而下,死者数十万人。初,镇星犯天江而堰实,退舍而坏。呜呼异哉,感而作浮山堰赋。考诸种资料,少游这一段小引中有关浮山堰的记述大抵是不差的,这里只想对小引中的资料来源、取舍、异同略作一点补充说明。一、小引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梁书康绚传。二、“用魏降人王足计”,据梁书康绚传,王足还引“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以激沟,并灌钜野泽”这四句北方童谣以为证,这才使“高祖(梁武帝萧衍)以为然”。四句童谣果真有如此大的法力吗?不能这样简单地认为。促使萧衍采取“堰淮”行动的真实原因,下列三段资料倒可供参
4、考:1、魏书岛夷萧衍传:初,衍每欲称兵境上,窥视边隙,常为诸将摧破。虽怀进趋之计,而势力不从,遂于浮山堰淮,规为寿春之害。2、魏书萧宝夤传:宝夤之在淮堰,萧衍手书与宝夤曰 ;“而今立此堰,卿当未达本意。朕于昆虫,犹不欲杀,亦何急争无用之地,战苍生之命也?正为李继伯(名李崇,字继长,又名继伯)在寿阳,侵犯边境终无宁日,边邑争桑,吴楚连祸,所以每抑镇戍,不与较计。继伯既得如此,滥窃弥多。今修此堰,正欲以报继伯侵盗之役。既非大举,所以不复文移北土。”3、魏书李崇传:是时非崇则淮南不守矣。崇沉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萧衍恶其久在淮
5、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魏)世宗雅相推重,衍无以措其奸谋。可见萧衍所以出此“堰淮”之下策,固不能排除其有恢复北方疆土的意图,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有摆脱困境的压力在牵制其行动。也正因此,尽管当时的水利工程家如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非科学家祖冲之之子祖暅之)经实地勘查,都说“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但萧衍一意孤行,一概“弗纳”,坏事要坚决做下去。因此,可以这么说,浮山堰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萧梁与元魏军事对峙的历史性产物。三、“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梁康绚传对此说得比较具体: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按钟离在今凤阳县东北二十里,南北朝
6、时这里是军事重镇。浮山,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谓“在安徽凤阳县境”,新辞海谓“在今嘉山县北,北临淮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谓:在安徽盱眙县西一百二十里,五河县东三十里,两县分界处。水经注:浮山,北对巉石山。寰宇记:临淮山,俯临长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减,其穴还低。有似山浮,亦号浮山。按之地图,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说法是可信的。巉石山,新辞海说得笼统,谓“在浮山对岸”,与水经注之“北对巉石山”合,中图古今地名大辞典则较详审:在安徽泗县东南七十里,与五河县接界。南对盱眙县之浮山。四、“而淮流驶漂疾,将合复溃”,未标明时间。查梁书康绚传,在天监十四年,即公元515年。五、“益以薪石沉之。
7、”梁书康绚传谓:因是引东、西二冶(按为尚方皇室工业所有,建康为左、右二冶)铁器,大则釜鬵,小则钅 锄,数千万斤沉于水,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最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皆穿。这里可见此工程之艰巨,水利权威判断之正确。六、“犹逾年乃合 ”,如果定上面“将合复溃”为公元515年,这里的“逾年”自然系指公元516年,即梁天监十五年,北魏熙平元年。七“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所蒙被甚广。”梁书康绚传谓: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其月,魏人
8、尽溃而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筑成这样的拦水坝,确实是不容易的,而其军事效益,短时期看也还不错,大有不战而胜之概。萧衍的军事目的也可以说部分地达到了。八、“未几,淮暴涨,堰坏死者数十万人”,这里的问题比较多。1、“未几”,时间概念不确定。各种载籍大都定为梁天监十五年(或魏熙平元年)“秋”,或“秋九月”,或“九月丁丑”,如: 南史康绚传:(天监十五年)四月,堰成至其秋,淮水暴长魏书岛夷萧衍传:(熙平元年)秋九月,堰自溃决资治通鉴梁纪:(天监十五年)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魏书肃宗纪:熙平元年九月丁丑,淮堰破。北史北魏孝明帝纪:熙平元年九月丁丑,淮堰破。但也有一些史籍,
9、或年份对而月份不对,或月份对而年份不对,或年份、月份均不对。如:梁书康绚传:至其(梁天监十五年)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凤洲纲鉴会纂梁高祖纪;乙未(梁天监十四年,魏延昌四年)九月,梁淮堰坏。先是四月,梁淮堰成,长九里淮堰成与坏之月均不误,唯年份整差一年,大是怪事。南史梁武帝记:(天监)十四年,冬十月,浮山堰坏。2,堰坏,“淮暴涨”固是一个原因,但还不是唯一的原因。关于这,梁书康绚传有一段叙述很重要:初,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张豹子宣言于境,谓己必尸其事。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每事辄先咨焉。由是遂谮绚与魏交通。高祖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寻以绚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绚还
10、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3、“水之怪袄,蔽流而下”。各史均言灾情,而不言妖异,唯南史康绚传纪妖异特详,殆是少游所本:其声如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4、“死者数十万人”,显然是夸大了,一般均为十余万人,极个别者为数万人,也有不纪数字的。纪为“十余万人” 者,如:魏书岛夷萧衍传: 漂其缘淮城戍,居民村落十余万,流入于海。魏书肃宗纪: 萧衍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北史北魏孝明帝纪:梁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资治通鉴梁纪: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通志略灾祥略水部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
11、凤洲纲鉴会纂梁高祖纪:缘淮城(戍)村落计十余万口,皆漂入海。纪为数万人者,唯南史康绚传: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奇怪的是少游先生赋的正文“哀死者之数万兮”,亦与小引数字乖异,这可能是句的节奏所需之故。不纪数字者,唯梁书康绚传: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十余万人口”这个数字还是可信的。但少游的“数十万”以言这次“堰坏”固不可,但以言堰之终始之祸则固无不可。且看梁书康绚传的两段记载:(1)(天监)十四年,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2)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康绚原带役夫、士卒二十万众,第二年夏天,遭了场“疾疫”,弄得“死者相枕”,至少死
12、亡“过半”,当然要立即补充役夫和兵员。这年冬天,又来阵“寒流”,致使“死者十七八”。也就是说又损失十五、六万人,加上“堰坏”漂没的“十余万口",三年死亡总数四、五十万人是不成问题的,虚言之,“数十万人”也大抵相当。九、“初,镇星犯天江而堰实,退舍而坏。”这仍本于梁书康绚等传后姚察的赞语:浮山之役起,而康绚典其事。互有厥劳,宠进宜矣。先是,镇星守天江而堰兴,退舍而堰决,非徒人事,有天道矣。镇星即土星,又名填星、信星。查梁书、北齐书、魏书、南史、北史诸书,仅魏书有志,其他均只有纪传。然魏书天象志中仅在魏宣武帝的延昌二年七月和四月有两次“月掩镇星”的记载。而延昌二年为公元513年,其时尚未
13、“堰准”。也许姚察别有所据,这里只好姑以存疑了。关于“浮山堰”的情况,大抵就是如此。下面我们进而来分析少游的浮山堰赋。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少游为什么要写此赋?从“小引”中不难找到答案:“呜呼异哉,感而作浮山堰赋”。因为“异”而生“感”,由“感”而作“赋”,这脉理是清楚的。但什么地方的“异”而使少游大生其“感”呢?从上下文考虑,自然是“初,镇星犯天江而堰实,退舍而 坏”这“天人感应”的现象。这笼罩在巨大历史悲剧上面的一点神秘色彩,激发了年方二十一岁、又“好大而见奇”(宋史文苑传)的少游的创作热情,应该说是极端合乎逻辑的。但如果因为这一创作机而视此赋为“猎奇”之作,那也实难令人苟同。这就牵
14、涉到如何看待这篇赋文的思想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少游这篇赋文的思想主题是相当严肃的。首先是作品谴责黩武主义,同情受灾军民。萧梁“堰淮”之举,一直是被后人诟病的。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在他六世纪初期撰成的水经注淮水中就对此事有过简切的批评:(浮)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矣。宋代的撰有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的尹起莘,对萧衍的指斥尤其尖锐而辛辣:梁主崇尚浮屠,好生恶杀,然以寿阳而筑淮堰,士卒死者不可胜数:今又漂没十余万口,孟子谓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罪不容于死,况无故糜烂其民者哉!(转引自风洲纲鉴会纂梁高祖纪)另一个著有记事备遗的宋人朱黻,对此亦有所论析:
15、梁武帝不以生类为乐,以牺牲为祀,不以仙人、鸟兽之形为衣,其设心岂诚仁恕?不过信佛氏之说,求将来福报而已。然一有利取国之心,至弑二君,杀六贵,而不知恤;一有利守国之心,作浮山堰以灌寿阳,缘(淮)百里外老少皆役,寒暑疾疫,死者相枕,一日溃决,缘淮数十万口,尽葬鱼腹,顾虽鸡犬不得宁也。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以义而杀,不害其为仁;以利而不杀,不免不仁。仁与不仁之效,义与利之别而已矣。(转引同上)以上三例都是把外仁义而内残忍的梁武帝当作历史的罪人来看待的。写作此赋的年青的少游自然也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萧衍,而把深挚的同情给予罹难的军民:粤萧梁之服命兮,抗北魏以争衡,信降虏之诡计兮,阻汤汤而倒征。这里一
16、针见血地指出了萧衍的“堰淮”,不是为了解民于倒悬,而仅是为与北魏“争衡”。也正是为了这个罪恶的目的,才乐意听信降虏王足“堰淮”的诡计。一个“争衡”,一个“诡计”,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正义感和政治倾向性,哪有一毫不严肃的气息!哀死者之数万兮,孤魂逝其焉游?运徒力顿漂无根,潮波复故弥亿年。意思是;可怜的运徒,你们这些被淮水漂没的无辜的牺牲者啊,你们的肉体被消灭了,可你们负屈的亡魂又在哪儿漂零呢?淮水退了,波不涌了,可那历史的惨剧却久久地亿万斯年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请看,在短短的两行平淡的词句里,包含了作者对“死者”、对“ 运徒”几多的悲悯和同情?这又哪里有丝毫的“猎奇”踪影!其次是作者主张顺乎天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浮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