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doc
《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精品文档】第 3 页摘要: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关键字:孟子;人性;仁政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的人性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人性作出的不同论断建构出不同的道德修养
2、理论。性善论者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继续发扬这种善性。性恶论者认为,人不具有先验善性,人们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先验的恶性,培育德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确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主流传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但人性是会改变的,人们所具有的本性是“善”的萌芽。“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由此可见,“四端”只是善端的萌芽,它还不完备,具有不稳定性,并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充分发挥“善端”的内在因素,通过后天努力,积极拓展善性,否则,善端也会丧失,而倾向于“恶”。“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
4、者然也。”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资质是相同的,那些丧失了善良之心的人是因为自己主观上不能发挥自己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不仅鼓舞人们要具有道德自信,更为人们道德修养的后天努力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显示出了人的价值所在在孟子的思想里,“仁政”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孟子 哲学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