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doc
《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精品文档】第 8 页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一、 先秦儒家思想的诗学特点东西方文化特点不同。古希腊学术向来存在着“诗与哲学之争”的问题。盖因在古希腊存在着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诗学,和以柏拉图代表的哲学两种不同学术流派的巨大差别。一表象、一抽象,一形下、一形上,一感性、一理性。希腊悲剧的产生对二者稍作调和。中国古典精神则有不同。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诗化的语言哲学的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哲学的语言诗化的思想。文哲不分,文史不分。“含万物以为一”(庄子-齐物论)是古典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而先秦
2、儒家更是此种精神的滥觞者。论及儒家思想的诗学特点,必然要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诗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国诗的精神和灵魂在哪里?民国学者闻一多论及唐诗的一段可以给此问题作一简明回答“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记孟浩然的诗”。诗的本质实在于人格之追求与挺立。1. 先秦儒家思想在儒学思想流变中的地位与特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中均反复申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大致可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先秦、秦汉、宋明。汉王朝为便于统治将儒学纳入纬谶之学,说经道古之士林立,至汉末经典中的一句话竟被有演成数万言者。宋明为应对佛教的来袭当时学者提出思想世界的本体论天理,而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天人
3、合一的初衷。古语云:汉人穷经而经亡,宋人明理而理废。非复完全的偏激之词。相比三段而言,先秦儒家思想以其所含之源发的生机给人以洋洋感。而正是这种洋洋的感性认识使得其与以感发为特点的文学形式诗歌有相昭彰处。文章后面的部分会详细论述。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重要命题是重视自我生命的从容状态,论语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所谓“求放心”,均是突出自我本真精神价值的实现。并且从珍视人的生命出发(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均强调生命个体精神价值的实现。“孔颜乐处”亦或“曾点气象”,都表现出一份自得的从容。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论语中夫子强调的最高境界
4、“仁”,其远近与真假,完全由自己实现。这充分肯定了人精神的自由和道德自律的尊严。论语:“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自由境界,是自然的美好在人领域的实现,也是人精神的尊贵在自然的实现。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四德,并非向外习得,它们本来就存在于人们心中。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离娄上)宇宙与人生的根本“道体”除却外王的一面而外,自我精神的磨砺与找寻,所以用“自得”“求放心”来表述这种的精神价值实现后的心态感受。自然宇宙之道与人类精神之道只是一道。“尽心知性。知性则知天”。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回复本心,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合流万物皆备于我”的
5、至圣境界。论语中孔子自述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儒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一个写照;“不逾矩”即不违礼犯规不违法乱纪, “从心所欲”即率性而为,随意而行,不刻意不做作这就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一种精神从容感也即一种生命的审美体验。这种对精神生命的审美化,又凸显在孔子“乐以忘忧”的情态中。“修齐治平”的理想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非轻易可以实现。怎样处理理想与现实之落差,使人从伟大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安度平凡而气概慷慨的生命?夫子身体力行的示范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即前面强调的
6、赠点气象与孔颜乐处。2. 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审美意象论语中对此提到“乐”,诸如“孔颜乐处”、“乐以忘忧”等。“乐”按古代的训诂示意,可通“礼乐”的乐。文化发展初期的诗乐舞不分,不可单单理解为一种简单或蒙昧的状态。它更多蕴含着一种生命感受的完满性。一种且舞且歌的真实“存在”。后儒荀子对此作了理论性的解释:“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故乐者,所以道乐也。”(荀子-乐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只看乐论所言之乐,便觉的靠近道,太生硬了。但在儒效中说明道为“人之道”,笔锋一转将这种高贵的品格追求的自由性还给了人。论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7、艺。”“道”是最高的目标,而“艺”才是人生的归宿。“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为六艺之首一点大可注意,儒家为什么把诗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开端?“不学诗无以言”“子曰诗云”等等,诗为什么可以承载儒家那么庞大的精神文化形态?先秦儒家把审美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终极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个体与世界(社会)、人心(善)与自然(真、美)相互融入彼此支撑。先秦儒家把人生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处,肯定人的自由和尊严,关注人的命运与前途。而中国古典诗歌自风骚所形成的传统也是以审美追求人格的升华、自然的融入为制高点。宋代大儒兼诗人罗大经对儒家的这种追求有着细微的体认:“学道,须是教心下快活。古曰无闷,不愠,曰乐则生矣,曰乐莫大焉。”
8、“夫子有曲肱饮水之乐,颜子有陋巷箪瓢之乐,曾点有洛沂泳归之乐-世间一切声色嗜好、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快活意思方自此生。”(鹤林玉露丙编)这种儒家哲人所推崇人生境界和自信而发的审美追求对中国诗学审美具有深远的影响。魏晋的陶渊明即一身体力行者。容后文详述。以上所述多为儒家思想在审美共感上和诗的相通处。而诗不仅在精神本质上与儒家思想有相同处,就是其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也与此照应。而在先秦就被儒家推崇为经典的诗三百(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则因内容与形式的交融张力给后世诗歌一种典范。(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中国两千年诗歌皆以“比兴”而得起性。齐鲁韩毛四家说诗,尤以毛诗对后世影响最大。而毛通篇都以比兴解诗。毛
9、诗所论说的兴体,在国风中出现最多。兴是无意识的一种生命感发。蒹葭苍苍、杨柳依依、皆是目之所及随口而发。故以平民的风为主。而歌颂功德的雅颂“用心”而写则相对很少。这在后世诗歌中影响巨大。例子俯首皆是。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不同的是属于民间的东西被知识分子化了。但“由民间到士大夫,由源生到经典历来是中国文学的老路”(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同样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阳、坤为阴,乾坤和而天地生。”的阴阳对举思想也成为后是诗歌的原则之一。在律诗出现之前的韵文中就已经很有这种表现。无论“兴”还是“阴阳对举”其共同点就是和谐统一,温文尔雅。道家老子:高下相形,
10、声音相生。的观念与易经也多有暗合处。3.先秦儒、道思想的审美共同点和儒家“乐得其道”相似,道家“齐万物以为一”,主张人应回归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自由、和谐、统一。孔子曾经强调指出:“仁者乐山,知(智)者乐水。”论语载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论各人的人生理想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雩,咏而归。”这是一种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得到精神富足的自由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心灵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相形道家庄子有逍遥自得“曳尾涂中”的比喻。中国美学是儒道互补(李泽厚美的历程)。儒家人生中所追求的这种“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其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眷恋与顾念,人与自然和谐统
11、一的境界,等审美观念和道家向往与憧憬自然的观点相一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世诗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儒道兼济。但他们毕竟都生活在这个尘世中且怀有热肠热血。所以在闲云野鹤的情志之外,他们又都不约而同的在作品中偏向了儒家。二、 先秦儒家思想在后世诗歌中的呈现 下文所论之后世诗人,只举了魏晋期的陶渊明、唐之杜甫、宋之苏黄。概因唐代讲气象、境界,两宋尚意理、功力,均承接先贤而有所创获开辟拓展一新天下耳目。相形之下,明代前后七子“一味拟古似优孟衣冠”(叶维廉中国诗学),公安竟陵在个体意识的觉醒角度看似乎更有价值,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载则显得单薄无力。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顾炎武黄梨洲)确有学养与气概在诗
12、歌方面却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我们也并不能指望有清一代出生么大诗人,但只“清风不识字”一句就能引来灭门大祸。戴震、章学诚等天赋巨匠都调转方向训经考古去了。1. 陶渊明:以审美为常态的躬耕者诗骚以后,是汉乐府诗,然其因作者不明,故无法进行典型的背景研究。除此,李陵诗和古诗十九首便流光自照。其作者虽也不可确定,但诗歌内容的思考深度或是炽烈情感则是当时的知识阶层则无疑。魏晋玄言诗“淡乎寡味”那个时代中以极大的人格魅力和诗歌美学崛起于畎亩者为陶渊明。读其文虽千载而下,而气力仍跃然纸上。正梁任公所谓:虎虎有生气。儒家精神所推崇的“孔颜乐处”的自由人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审美追求对陶渊明的性格和
13、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陶渊明亲自躬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看破人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的认真生活态度和所达到的与自然混一的人生审美共感就是这一美学精神的生动写照。“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孔子蔬食饮水的淡然在陶渊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即便不能及此页并不哭天抢地,仍以旷达的态度来对待。“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如此的窘迫不免令人哀伤,而更深层次的底蕴却是自食其力果敢坚毅的自由精神。“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民生在勤并不是古板的说教,后来的白居
14、易在此点上比之陶渊明则有甚大差距。他非但自己劳动而且自得其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行间字里,逸性悠然。时隔千载,风骨竟历历在目。道不远人,斯之谓也。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除了躬耕以外,渊明还爱饮酒。非是贪杯乃是“藉酒为寄” (钟荣诗品)如果说躬耕诗象征了渊明身体上的践行,那么饮酒诗则象征了渊明精神的自由。“忽与一觞酒,杯尽壶自倾”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其悠然之
15、态,悦志悦神,心灵和自然相为合一。渊明是道家一支的五斗米教乘员,所以如果说这种境界源自道家也不为过。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而另一首饮酒诗中明显有这样的句子“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也可为精通儒家的一个佐证。如同后世唐代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种困境中的转念说他是禅宗当然不为过。而更直接的则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兴体”。与“乐山乐水”的儒家也相当接近。 宋东坡读渊明诗有感:“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来采菊无意见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意远。此未可与文字间精确求之。”宋人是真懂渊明。盖可能是宋人对儒家经典中庸之重视。“中庸与陶诗的共同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儒家思想 后世 诗歌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