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87675.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876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87675.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87675【精品文档】第 6 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前突击第一章1. 学前儿童的概念: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2) 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3) 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1) what:
2、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2) 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3) 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5. 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1) 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 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
3、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 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3)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 6.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一) 精神分析学派:(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
4、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同时也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二) 行为主义学派: (1)经典条件反
5、射理论: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他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成人能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同时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类行为可以由经典条件发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受其后强化的影响,从而增加或减少以后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认为人的心理完全受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6、他认为儿童总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方式,例如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时,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却缺乏对认知因素的探讨,偏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三) 认知学派:(1)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由一系列不变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表征,使得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语言和表征能
7、力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进行符号推理。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直觉思维:他们的思维较为直观,只能关注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所以该阶段的儿童无法解决守恒问题。 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知论的发展;但是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系统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只是程度不同。 第二章1.
8、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丧失。学前儿童的各发展领域都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如果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2. 早起经验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联何在?(1) 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具体表现在如果出生伊始受到家人的温馨呵护,将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大脑神经传递和被激活的程度;如果遭遇的是忽视和冷淡,将
9、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 早期经验对智力的发展也有影响。智力的发展不是受遗传的影响而一成不变的,如果学前儿童接触的是良好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3. 人文生态环境的期待性与现实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所谓期待性就是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所谓现实性,就是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家长或是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增强孩子努力学习的信心,为了不辜负大人的期待,多数儿童都有努力向上的倾向。所以家长或是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期待的尺度,使儿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发展的现实性。4. 如何看待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性与应答性?所谓相互性,是
10、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以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在父母的养育行为上,环境的应答性表现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相互性,就会有幸福的良性循环反应。如果父母缺乏应答性,将使儿童渐渐丧失表达的欲念,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情绪表达功能都会出现衰退,严重的会导致发育迟缓。所以,如何以积极地态度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产生良性循环效果的,有丰富多样对应措施和行为的应答性环境,是父母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三章1. 婴儿在身体发展过程中遵循哪些原则?(1) 头尾发展原则:新生儿的头特别大,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发展心理学 8767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