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共13页word资料.doc
《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共13页word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共13页word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精品文档】第 13 页要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考试,不是考前“冲刺”一类的短训能奏效的。这门课难就难在它的阅读量很大,它包括英国和美国的诸多作家的诸多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就是一部书。现行统一教材在作家和作品的选取方面尽管已经是精而又精了,但还是不得不采用节选的办法来压缩篇幅。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考生还不得不在对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反复阅读节选,才能对节选部分的内容以及思想有较好的理解。不过文学阅读也有规律可循。下面的文字就“选读”课的性质、阅读时读取什么信息、现行试题各个部分的考查点是什么、如何回答简单论述题等
2、问题,给考生一点提示,希望能对考生学习、复习英美文学选读课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部分 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性质 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 顾名思义,“英美文学选读”是有选择地阅读英美文学史上有影响作家的重要作品,熟知作品内容,了解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已经接受的对这些作品主题的表述,并能从作品中找到、列举出证明这些表述的细节。这样的定义里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作品内容,二是作品里的细节,三是节作品主题。三个同等重要,学习者不能只取其一。以小说为例,所谓作品内容,是指情节(plot)、场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语气(tone)、以及语言(style)。情节是指故事里所展
3、示的事件和这些事件按作家意愿有序的安排,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本身(即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和结果。情节就是故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熟知情节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的第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不掌握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从谈起。有故事当然就有人,对人物的分析是对作品分析的核心。语气是指作者在他她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场景时所持的态度,而作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作者要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与读者交流,而不同的作家使用语言的风格(style)是不一样的。如果掌握了以上内容,就掌握了细节,之所以把细节单列出来,是因为多
4、数考生只记得大概情节,考试中不能用具体的细节进行人物或思想分析、评述,空话太多。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里,成年的保罗是如何仍然生活在他母亲的掌控之下的细节,是分析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和主题的关键,不能引用相关细节作为根据,分析就失去了基础。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在一般性的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尽量记一些细节,细节显示考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主题是对作品思想的高度概括。教材里作家作品概述和作品简介(斜体部分),对作品主题已有简明准确的表述,考生不可不读。对这些表述的理解,又是以考生对作品内容、细节的掌握为基础的。作品内容、细节、主题是考生学习的重点。 两点说明:(一)这里我们姑
5、且不讨论新批评对作者和作品关系的观点,也不去讨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理论,本科阶段没有开设文学批评理论课,没有必要进行那样的讨论,教师也不要引入类似的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二)从历年考题来看,作家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接受教育情况、作品发表年代等都不在考察范围,考生不必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英美文学教材和辅导材料在作家生平上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介绍和分析,这类书籍对考生复习没有多大帮助。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现行教材尽管可以再修改、完善,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它给考生提供了学生最需要的作品概要和精确而恰当的分析(教材里作品前的斜体部分),对考生从作品
6、全貌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二、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 关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哪个在先、以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是留给专门的学者去争论,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考生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的问题。前面讲选读课的性质时已经讲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以往考试所包括的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教材中每个文学阶段前对该时期影响文学作品的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思潮,以及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等的较全面概述的部分?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或哪个是或不是重点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从整体上说,文学作品是基础,没有文学作品这个基础,就
7、不可能有文学史。文学作品是个体、个性的表现,文学史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某一段历史时期内整个文学整体的共性的概述。作为一门课程,哪一个是考查重点,取决于最初设计这门课程时对课程要达到的目的的考虑。既然是“选读”,重点当然是作品,无疑,文学史部分起辅助作用。还是让我们举例说明为好。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一首题为孤独的刈禾者(The Solitary Reaper)的诗。这一首是讲诗人曾经经历的一件事(我们姑且这样理解)。诗中说有一次他看见河谷里一位姑娘(Lass;Maiden)孤独地收割庄稼(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也许是要打消孤独
8、、或是排遣心中的郁闷,那位姑娘一边收割庄稼一边唱歌(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在前两节里,诗人写她的歌声的美妙和给听者的感受: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1
9、8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0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摘录部分的前两行是说整个河谷(Vale)都充
10、满了姑娘的歌声。“overflowing”巧妙地把河谷写成唱歌者的歌声的载体和传播者(就象今天的歌星使用的扩音话筒)。如果把“overflowing”改成overflowed”,河谷就仅仅成了一个被动的听者、接受者,它的放大、传播姑娘歌声的功能就会失去,那读者(听者)对姑娘的歌声就会有另外一番感受。在第二节里,诗人一开始就以夜莺的歌声作比,衬托出姑娘歌声的美妙。困顿的远行者(weary bands of travelers)对家和亲人的思念是不难理解的,而忍受极度疲劳、饥渴、孤独,穿行在无垠沙漠里(Among Arabian sands)的远行者猛然听到夜莺的婉转那一刻,其感受绝不是一两句话能
11、讲清楚的,我们读者只能凭想象揣摩远行者心灵上经受的慰藉和振奋。本节其余诗行,进一步说姑娘的歌声远不止远行者急切的归心和家里的亲人思念亲人的痛苦,所以诗人在说完夜莺的鸣叫后,就紧接着说那叫声”是从未在春天里杜鹃的叫声里听到过的令人振奋肃然的声音”A voice so thrilling nev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bird),这样诗人就让姑娘歌声的意义超越了“闺怨”诗的狭隘,赋予它更加宽广的内涵。 那位姑娘到底在唱什么呢?这也正是诗人想要知道的。诗人写到: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
12、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0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loss,or pain, That has been,and may be happen again? 显然没有人会告诉他姑娘到底唱什么,因为除他和远处的唱歌者以外,再无别人。于是诗人只有想象姑娘歌唱的具体内容:她是在抒发昔日的忧愁? 或很久以前战争给她的精神创伤?
13、还是眼下一令她伤心的事?是她为一位亲人亡做而伤心?还是为将要失去另一位亲人而悲伤?由于是想象,结果当然就会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诗人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诗的最后一节说明,其实诗人也无心一定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诗人说: Whateer the theme,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 不管她唱什么(Whateer the theme)
14、,歌的内容并不重要,她可以无休止地唱下去(As if her son could have no ending)。重要的是我亲眼看见她弯着腰(oer the sickle bending)一边收割一边唱歌、并亲耳听到了她的歌声,而且听得很专注(I listened,motionless and still)。诗的结尾诗人继续无意听下去,因为姑娘仍然在唱,而诗人“我”已经向山坡走去(I mounted up the hill)。这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最后两行诗可以改写
15、成“I bore the music in my heart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而不改变它的意思。)诗人虽然已经远去(或者说歌声离诗人远去),诗人的心中依然回响着姑娘的歌声。最后一行里“long after”两个词说明歌声对诗人心灵冲击的程度。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诗人通过这首叙事诗传达给我们的思想(idea;theme)并把我们的理解表述出来。我们先尝试着把我们详细阅读后的情节概括为:(一)这一首诗表达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疾苦的关心;(二)诗人通过这一首诗向读者展示想象的魅力。究竟哪一个可取?或者都可取、或者都不可取,为什么? 对于有较深文学功底的读者
16、来说,认真阅读概括出作品的主题不会有太大困难。对于多数考生来说,特别是没有老师指导的考生来说,就要借助教材里文学史部分的内容,以那里对华兹华斯诗学的简明论述为标准,衡量我们的理解,以便做出正确判断。这就是教材里文学史部分要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对教材里文学史部分的理解是理解作品细节为基础,文学史是对作品的高度概括。其实以上两种表述都可取。为节省篇幅我们略去重述文学史部分,请同学们自己阅读那一部分,并试着解释为什么两者都可取。 有几点要简单说明一下。(一)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文学史不可能先勾勒出不同的框图,然后让文学作家去填充;(二)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不同解释:(三)文学史只提供对一小
17、部分作品的一、两种可能的解释,大部分作品的解释还需要由读者做出;(四)先读作品再去到文学史里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只适用于学生。 第二部分 阅读文学作品读取什么信息? 文学学习的基础是文学作品阅读。下面就阅读文学作品读取的信息,谈谈我的看法。 一、熟知作品情节(plot) 以现行教材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IndianCamp)为例,这篇短篇小说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叫尼克Nick)的小男孩随他的乡间外科大夫父亲去印第安营地给一立难产妇女接生。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醉药物的情况下做剖腹产手术,在妻子惨痛的呼喊声中,难产妇女的丈夫割颈自杀,年幼的尼克平生第一次目睹了生与死的瞬间。在回家的途中,父
18、亲抱歉地向儿子说不应该带他来,而尼克相信他自己是不会死的。在现行自学考试中,考察考生对情节的了解的试题,往往是以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试题以简单的文字概述一个作品的情节,选择项目则列出四个(部)作品名,考生必须准确选择与上述情节完全相符的选项。要做出正确选择,考生必须熟知教材里所选作品的内容。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我对考生答案的分析,考生对作品情节不甚了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有些考生没有阅读作品原文,而在评价性的参考资料上下太大工夫,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评价资料对考生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但评价文字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它把对作品具体内容当作考生已经了解了的部分而略去,或简单提及
19、(有些参考资料包括作品内容简介,当然不在此列)。还有一种原因与参考资料使用文字有关。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英美文学参考书籍,除原作是英文外,其余文字是用中文表述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考试明确要求用英文作答,如果考生完全依赖中文参考,一定会有诸多不妥之处,譬如人物名字出现汉语拼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用英文表述的原本已经了解的作品内容有陌生感,进而影响了选择的正确性。我不反对考生查阅中文资料,在了解了英文作品的基础上,再借助中文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益处的。既然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首先是阅读原文文本。掌握原文文本是学习外国文学的基础之基础。 二、对场景(setting)的了解不可缺少 场景是
20、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时,一定不要忘记对场景的关注,因为场景给我们提供理解作品的一些十分有用的信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现实、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物质环境或精神状态、作者所处的物质环境或精神状态,等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作品的主题。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一开始就给读者勾勒了一幅在美国南部逐渐走向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爱米丽小姐居住的那幢老房子在人们心目中(或日在作者心目中)形象。福克纳这样写道: It Miss Emily Grierssons house was a big, sqearish fr
21、ame 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white,decorated with cupolas and spires and scrolled balconies in the heavily lightsome style of the seventies, set on what had once our most selected street. But garages and cotton gins had encroached and obliterated even the august ames of that neighborhood; only Miss
22、Emilys house was left, lifting its stubborn and coquetish decay above the cotton wagons and the gasoline pump-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And now Miss Emily had gone to joi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ose angust name where they hy in the cedarbemused cemetery anlong the manked and anonymous graves of Un
23、ion and Confederate soliders who fell at the battle of Jefferson. 黑体是我加的。我们从这段描写里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一)作者要讲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杰弗逊市是南部城市)。凡对美国社会发展有个大概了解的读者都会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南部是个贵族气很浓的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工业化步伐要慢的多,因而南方人较之北方人有更多的传统观念。(二)作者将要讲的故事与住在那幢被描写成“最扎眼的”(“the eyesore of eyesores”);老房子里的人有关。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那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描写:最扎眼的。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
24、到住在那皇的人与当时的时代是如何的不和谐,也让读者一下子意识到作者可能对故事中主要人物所持的批判态度。但作者没有很快把那幢房子内部的格局和陈设展示给读者,这就增加了读者对那幢房子和住在那里的人的神秘感。而神秘感正是小说中邻居们(也包括读者)对爱米丽小姐的感觉。由于感到神秘,人们才猜测,由于种种猜测,爱米丽小姐的真实生活、内心感受才愈加扑朔迷离。读者和小说中的邻居们一样,只有在故事结束时才恍然大悟其中缘由,不得不重新细读原文,重新梳理思路,重新建构一个“通顺”的故事,才能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这也正是作为一位成功作家的福克纳的高明之处。 戏剧和小说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而其场景的意义比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美文学选读 如何 学习 美文 选读 13 word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