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doc
《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精品文档】第 17 页赏析一: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
2、,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先写归途之上。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
3、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来借指隐士所居。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
4、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也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
5、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渊明在他的多诗中都对这种生活和这样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简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愉快和满足,都写得坦率诚实,感情自然淳真。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
6、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诗的结尾,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 种种人生可爱的妙
7、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作者纵情纵笔,感情真挚坦率,巧妙地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有机结合,处处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无华,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乐趣跃然纸上,表现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赏析二: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
8、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
9、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
10、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
11、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
12、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
13、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
14、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
15、,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
16、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
17、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赏析三: 陶渊明的在归去来兮辞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18、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作为陶渊明的代表性辞赋,本文在抒情手法上别具一格,很值得玩味。 立一言以警策。细细体味,我们不难发觉,文章在开头就直接表达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是由一个“悟”(或“觉” )字来统领的。诗人为何要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因为他已经悟出了自己“久在樊笼里”,田园已芜,心为形役;他已经悟出过去的是无法再追回来了,但是眼前的还是可以好好把握的。“悟”字统领全篇,为文章抒情之总纲。 巧用动词抒怀。如何来表现自己脱离樊笼、回归田园的万分喜悦呢?诗人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这种心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恨”表现了急于回去的迫切心情;“奔”字
19、则生动地写出看见自己的家时的狂喜之情,大人竟作孩童状;“携”幼入室反映出天伦之乐的温馨美好;“引”觞自酌,那是一种放松,“眄”柯怡颜那是一种愉悦,“倚”窗流“憩”那是一种惬意;“矫”首遐“观”更是体现出一种闲适。这么多的动词连用,正是当时诗人激动的快乐的心情的真实写照。 写景状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设置情景写意。如果说上面写的这些都还是停留在诗人的主观感受上,并不足以让读者信服诗人所追求的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 研究 归去来兮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