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共16页word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共16页word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15 页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效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3.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4.阿罗不可能定理: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并非只有多数票
2、原则一种。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各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而选择又必然涉及到标准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了一套基本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证明了: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加总方式是不存在的。5.市场失灵:市场尽管有着许多其他途径不可以比拟的优势,但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也存在本质性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发生基本上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即:与现实世界中所有事物一样,市场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在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上述优势也就或多或少地要打一些折扣。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不完美市场造成效率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在促进另一个价值标准-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6. 政府失灵:与市场
3、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使得政府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完成其使命,而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通常,我们将这些缺陷的发生统称为政府失灵。7. 志愿失灵: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萨拉蒙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志愿失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8. 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如下面两个
4、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即:(a)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的权力。(b)个体对该物品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9. 外部效应:指存在于市场之外因此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10.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或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当社会中一些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表现出焦虑和不满,或提出一定主张,采取一定行为时,就说明发生了社会问题。11. 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12. 目标群体:就是那种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
5、制约的社会成员。13. 公共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的路径和机制。14. 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15. 政策议程: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16. 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
6、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7. 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8. 无决策: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对有些社会问题,决策者可能觉得没有制定政策予以解决的必要。“无决策制定”是主张改变社会现行利益和特权分配的需求尚未提出以前,就加以抑制,或在这种需求尚未到达政策制定领域以前,就加以阻止的一种方法。19.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定权力与责任在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20. 公共政策合法化:经过
7、评估论证最后抉择出的政策方案,并不能立即付诸实施,它需要按照一定程序给予审查,取得合法化的地位,才能使公共政策在全体社会具有约束力与权威性。21. 公共政策法律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位法律22. 政策过程: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止为止。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23. 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24. 自上而
8、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即以政策制定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的途径。这一研究途径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两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25.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这种执行研究并非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而是从政策执行运作阶段对于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互动的多元行动者着手,分析他们如何影响政策目标,如何重新形成公共政策,焦点集中于多元行动者追求目标的策略。26. 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人员实施的评价。27. 外部评价:是由政策
9、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它可分为受委托进行的评价和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两种类型。28. 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29. 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简单地讲,公共政策评价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30. 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31. 事实分析: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
10、的现实。事实分析,就是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32. 价值分析: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价值分析就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评价性的价值信息33. 规范分析:社会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规范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政策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重要机制。规范
11、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34. 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和能力。因为规范分析中提出的“应该是什么”,仍是理性上的东西。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35. 决策树法:决策树是决策过程的一种有序的概率图解表示。它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36. 特尔菲法:是采用函调调查,对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
12、较大的意见。37. 回归分析:根据一组实测数据,去设想某种关系函数,以使得这一函数轨迹尽可能接近于已测数据。这个构造出来的函数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应最小,这种函数被称为“回归函数”。它反映了事件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关系的发展趋势,即利用回归分析,预测对象y与影响y的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再依据自变量x的未来值,来推断预测对象的相应值。(二) 简答题:1. 试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与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
13、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分配的过程)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从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2. 综合分析框架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包括“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 问题”等问题的提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和通过(确定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优化政策方案)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 了哪些具体行动措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
14、标准去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和影响,由谁去 评价,结果是什么)3. 了解公共政策历史沿革(1) 古代的政策研究(古代所产生的关于政策制定相关知识的发展相当多的是非科学的,人们重视的是政策效果,而不关心政策提出的过程.直到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期间,政策研究才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到19世纪,不仅制定政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而且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地看中是否与经验观察结果一致)(2) 政策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H.D.拉斯韦尔提出的,它使得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社会问题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
15、。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着许多学科的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许多专门研究政策的组织纷纷成立4. 社会问题解决方式和优缺点社会问题的解决既可以通过政府这条途径,也可以通过市场,第三部门甚至在家庭邻里等社区范围内获得解决。社区(非正式部门)的优点:信息优势 激励充分 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缺点:社区中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所能容纳的人口一般相对较少 社区的非正式性也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政府(第一部门)的优点:政府能有效克服“搭便车”现象的负面影响,使其行动获得 足够的资源支持。 合法运用强制力的能力也使得政府能够减少协调成本,提高 行动
16、效率 政府权威的广泛性影响更广 缺点: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 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 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质僵化,制约了行政机构的活力市场(第二部门)的优点: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的效率 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 实现 缺点:垄断和效率损失 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 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第 三 部 门 的优点: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 争
17、性 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的程度,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进作出贡献 缺点: 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 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第三部门可能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5.了解政府(1) 市场化趋势 20世纪中后期之后,许多国家进行了全面的政府管制改革,改革后政府干预程度趋向于不断地减少。在同一时期,许多原先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开始了全面的转轨过程,发达国家和国际性组
18、织也在推动发生危机的国家重新定位其政府角色,加强市场在解决社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2) 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部门中的组织独立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也表现在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3) 社区角色的变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正式部门的角色也不断地被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侵蚀。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在公共政策实践中也越来越强调社区的重要性。6.政府决策的主体有哪些分类,具体包括什么(体制内和体质外)答:官方 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官方思想库、半官方 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
19、思想库)公民个人7.利益集团如何影响政策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方式。直接游说包括,直接与议员和政府官员沟通、提供情报、起草议案、在听证会上作证、影响重要人事任命等;间接游说又称为公众游说或基础游说,通过传媒对某一政治问题进行引导和宣传,形成舆论压力,或者是发动基层选民通过邮寄信件等手段向有关议员、官员提出要求。8.政策工具有哪些分类,具体包括什么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 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强制性工具,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 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包括管制、
20、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 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包括信息 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9.政策问题有哪些特征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单独存在孤立的实体,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 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主观性: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既与客观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 人们对这种客观现象的认识和选择有关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它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 利害关系人动态性: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政策问题情境不通,问题也不同。10.影
21、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公民个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 引发而来的。利益集团的作用: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 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定往往受多种个人因素的制 约,在构建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这些个人因素 往往与公共问题交织在一起。政府体制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 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 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专家学者的作用:能够凭
22、借自己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进行问题分析和政策 发动,从而为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创造条件。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11.洛维、邓恩对政策问题的分类洛维将政策问题分为分配型、管制型与再分配型三类分配型问题是把物品和服务,成本和义务分配给社会特定群体而引发的政策问题管制型问题是政府等管制者设定明确一致的管制标准和管制规则,对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或处理不同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所引发的政策问题再分配型问题是政府将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团体享受或承担所引发的问题。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将政策问题分为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与
23、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三类。每一类问题的机构取决于它们相对复杂程度。12.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 、问题搜索 、问题界定 和问题陈述 四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组成;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 、元问题 、实质问题 和正式问题 四种实质内涵。 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构建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认识或“感知”到问题情境的存在。 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此阶段中是以公共政策概念诠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元问题。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此阶段是以专业知识来判断该问题究竟属于哪一种政策领域。 第
24、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一旦界定了实质问题,就可以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正式问题。从实质问题到正式问题这个过程称为“问题陈述”,即对实质问题形成一个正式的数学表达模式。13.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政策方案规划是公共政策适应政治环境的过程。政策方案必须要有政治可行性,才能得到多数公众的支持。如果政策方案不能适应政治环境,不能算成功的。政策方案规划是分析政策方案的系统思考过程。政策规划是针对政策问题,依据社会需要,系统思考政策方案的过程,它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的产物。政策方案规划是发明政策方案的过程。一个好的政策不是人类系统思考的产 物,而是规划者本身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政策方案规
25、划是考验可行性的过程。政策规划者所设计出来的政策方案,必须考虑其可行性。14.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政策目标的确定(选择好的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它是决策者期望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备选方案的设计(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据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评价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政策方案的优选(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决策系统只能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的优选)15. 政策方案评价的基本内容政策方案
26、价值的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进行价值分析政策方案效果的评估,对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政策方案的取舍政策方案风险的评估,对各个备选方案风险的强弱程度,防范性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预测评估,选出风险较小的方案政策方案可行性的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是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最重要因素16. 政策执行研究有哪些基本理论行动理论。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组织理论。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
27、运作。博弈理论。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17.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2做好组织准备3.进行 物质准备4、制定执行计划) 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1.政策实验2.全面推广3.指挥协调4.监督控制)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1.绩效考评2.追踪决策)18.试分析政策效果的类型。直接效果:直接效果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 体所产生的作用。 附带效果: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 产生影
28、响,这种影响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 该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影响就是公共政策的附带效果。潜在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成本在短期内不易为人们察觉,但又可能在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达出来,这就是潜在效果。 象征性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其初始用意也不过是让目标群 体以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之中,从而 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激发起某种情绪。19.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答:邓恩把公共政策的标准分为六类,分别是: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效益的问题的是结果是否有价值,效率的问题是为了得到这个有价值的结果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充足性是这个有价
29、值的结果的完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问题。公平性是成本和收益在不同集团之间是否等量分配,回应性是政策运行结果是否符合特定集团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念,适宜性是所需结果(目标)是否真正有价值或者值得去做。 20.分析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行动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21.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有哪些功能。功能是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它代表了政府活动的基 本方向,政策的效果就是通过具体的功能来体现的。所谓功能的终止, 就是终止由政
30、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组织。任何政策活动都是通过组织来推动的。因此,政策的终止通常也伴随着 组织的缩减或撤销,这就是组织的终止。 政策。这是指政策本身的终止,即停止执行某项政策。承担政策活动的组织依 旧存在,原先政策所承担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负担。 计划。计划的终止,是指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22.公共政策的评价方法。(P212)答: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有无”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23.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框架。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利益分析的首要问题在于明确利益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和结构,所以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是一
31、个重要的研究工具 。 利益需求分析。哪种类型,哪个层面的利益需求更容易被激励起来,使之与社会利益的实现和增进相协调,这是利益分析中的一个要点利益实现方式分析。利益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强制式的政府机制、交換式的市场机制和美德式的伦理机制。在利益实现分析之中, 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利益分配结果的分析。结果层面的分析,重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在公共政策中实现社会利益的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最终达成的利益分配结果, 是公共利益与组织的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谐与均衡。24.什么是模型方法(基本思想)模型方法是研究指导运用模型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是公共政策分析最基本的工具。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
32、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所谓模型是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理论模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直观性,理论模型离不开抽象,但却往往采取形象,直观的表述。近似性,只强调客观事物中的主要的本质因素,忽略其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假设性,在已有的经验事实,数据资料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假设,以此作为分析的逻辑前提。25.什么是多角度分析A技术角度。以最优化模型分析政策问题,具体使用的理论与技术是:概率统计、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分析、经济计量学以及系统分析等。用技术观点强调客观的因果推断,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
33、。B组织角度。将政策问题及其解决看成是从一种组织状态向另一种组织状态有序发展的组成部分。强调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与规划,经常是组织观点的主要特征,它常与技术观点相抵触。C个人角度。将政策问题及其解决看成是个人的感知、需求与价值作用的结果。它突出决策者的悟性、能力以及自我利益,在支配政策制定中所起的作用,它可以提供从技术、组织角度无法提供的认识。(三) 论述题1. 科布的政策议程建立模型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建立政策议程的三种模型:外在创始型: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目的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但结果往往是遭到彻底否决或修改。政治动
34、员型:由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导人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通常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出现,目的是为了寻求公众的支持,以便更好的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内在创始型:由政治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通常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目的是争取更多认同性团体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问题列入正式议程。2. 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型多源流分析模型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界定。问题并不是通过某种政治压力而引起决策者关注,而是通过指标变化,焦点事件 ,反馈信息三种途径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
35、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有关。其重要方面在于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的各种建议,通常以听证会,论文和会谈等形式获得检验。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它包括三个因素,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行政机构或立法机构的换届,如果潜在的议程项目与以上因素相一致,那么更容易获得议程上的优势。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政策之窗。此外,政策议程的建立还受到政策活动家以及外溢现象的影响。3. 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该模型囊括了影响政策执行的三大类,十七种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以及政策以外的其他变量。
36、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将政策执行分为5个阶段:执行机构的政策产出,目标团体对政策产出的服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感知到的政策产出的影响,政策的主要调整。4. 制度分析模型1、制度的界定康芒斯: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科斯:从产权的角度讲,制度就是一系列关于产权的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 是规则或组织形式,其外延非常广泛v诺斯:制度就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2、旧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关注制度的属性,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旧制度更多以国家为导向,侧重于对宏观方面的制度。对运行中的制度及其操作规则缺乏一种动
37、态的视角进行考察,抹杀了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的能动性。3、新制度主义v新制度主义假设人的理性化,研究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与国家兴衰的影响,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新制度主义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把制度看作是一个影响公共政策的变量,着重的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新制度主义实际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互相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新的研究途径。5. 精英分析模型精英模型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代表人物及观点:帕累托看来,少数精英统治社会,社会权力在精英中进行分配,人类历史上所有形成
38、的国家中,都必然存在一个由少数政治精英组成的统治阶级,他们左右着国家的发展进程。莫斯卡认为一切社会存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属于政治精英,控制着社会的大多数。米歇尔斯从政党的角度研究权力问题,提出“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政党来实施统治,而政党又是由少数领袖来实施统治。对精英分析模型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况精英模型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一定程度上偏离公共政策“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公共利益6. 集团分析模型集团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在政策过程中,每个集团都希望通
39、过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其所争取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代表人物及观点: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原料,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机体行动,对政府施加压力。相互冲突的集团压力是政策方向的唯一决定因素。杜鲁门:利益集团是一种在其成员所持有的共同态度上对其他集团提出要求,现代社会分工和利益分化导致多元利益集团,政府本身也是利益集合体。简要评价:集团分析方法打破了传统比较政治对正规结构和法律结构的研究对政策过程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符合决策过程中民主与制衡的要求低估了政府决策者在制定过程中的独立和富于创造性的作用该模型无视公共利益要求的倾向,背离了政府及其政策
40、中的“公共”原则7. 完全理性分析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质是一种政策优选的方法。完全理性决策模型主张,一个理性的政策就是效率最高的政策,为了达成理性的政策,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理性决策模型要求,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穷尽目标的策略和方案,预测每种方案的结果及其概率,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批评者认为,完全理性模型适用的条件过于苛刻,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性决策模型的价值只是用来分析政策为政策者再考虑,选择政策时的一种标准。换言之,完全理性模型是一种
41、理想的模型,在现实中并不可行。8.有限理性分析模型v有限理性模型缘于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 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主张:v决策者不是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做决策,而是在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下作决策。决策者寻求的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规定的标准。有限理性的决策标准不是最大化,而是满意原则。有限理性是建立在行政人的人行假设基础上的,而不是经济人。评价: 在西蒙看来,希望决策者按照理性的,最佳的模型进行决策是不切实际的,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在现实中往往让位于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9. 渐进决策模型(林德布洛姆)1.主
42、张:渐进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看做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着主导的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在渐进决策模型看来,决策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过程渐进决策模型经常是修正过去的政策,而不是全面更替。渐进决策模型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按部就班原则,积少成多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由于重大创新的政策后果特别难以预期,所以渐进决策模型主张,政策制定基本上应该是保守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且应将创新之举限于边际性的修改2. 评价:最大的启示:公共政策是对旧政策中存在问题的补充和修正,政
43、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是理性的,节约了成本该模型对缓解矛盾冲突,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带有的保守主义色彩,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修修补补的游戏该模型被认为是不民主的,它把决策范围局限在小部分高级决策者之中排斥系统的分析和计划,破坏了寻找有益的新选择的动力。10. 支持联盟框架(萨巴蒂尔)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政策支持者来源于各种职位的人们,他们分享着一个由一系列基本价值,关键性的假定和问题意识所构成的一个特定的信仰系统,并在一定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一致的行动。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是共同知识和信仰的使然。在支持联盟框架中,引起政策改变的外部因素可以分为“相对稳定的”系统参数和“动态的事件”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或抑制了政策制定评价:支持联盟框架不仅考虑到政策改变的可能性,而且涉及到了政策改变的机制,同时更加强调系统执行和反馈的影响,信仰体系和利益因素决定了联盟所采取的政策。11. 间断性均衡框架(鲍姆加特纳和琼斯)间断性均衡框架的关键在于政策垄断的思想,与政策子系统的思想相对应。政策垄断是指政策制定中,由重要的行为者所组成的集中的,封闭的体系。政策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