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doc
《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精品文档】第 11 页第一章 绪论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大类小类特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粘细菌等无核膜包裹细胞核、不含组蛋白、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真核微生物真菌、粘菌、卵菌、原生动物、藻类具有核膜;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非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无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特殊;单一核酸;活性细胞内寄生;有侵染能力。2 微生物的特点(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2
2、 细菌的大小:通常微米( m)计。3 细菌细胞组成结构:4 革兰氏染色反应的步骤和结果、革兰氏反应的原因分析、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肽聚糖结构的相同点和差异、磷壁酸和脂多糖分别为哪种类型的细菌的特有成分?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位点。步骤: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番红或沙黄复染结果: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G+)、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G-)原因分析:细胞壁结构和成分不同。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肽聚糖结构的异同:项目G+菌G-菌聚糖骨架(相同)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交替重复排列,以
3、-1,4糖苷键连接而成肽聚糖较厚(20-80nm); 达50层较薄(1-3nm);1-3层四肽侧链常见氨基酸构成第三个氨基酸为: 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交联方式肽间桥连接一个四肽侧链的第3个氨基酸和相邻骨架四肽侧链上的第四个氨基酸,交联度达75%一个侧链上的第四个氨基酸与相邻骨架上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直接相连,交联度为25%空间结构三维立体结构二维平面结构溶菌酶敏感不太敏感青霉素敏感不敏感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特有成分。溶菌酶的作用位点:-1,4糖苷键青霉素的作用位点:肽间桥与相邻四肽侧链上第四位氨基酸的连接处。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细胞
4、膜的基本结构:磷脂双分子层;6、核糖体的主要成分和功能主要成分: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7、链霉素等抑制核糖体30S亚基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更加敏感;8、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布在:核区和质粒;核区的主要成分为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9、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表面湿润、有光泽、粘液状的细菌为产荚膜的细菌; 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表面干燥、粗糙的细菌为不产荚膜的细菌;10、运动器官-鞭毛;着生位点-细胞膜。11、菌毛的功能:粘附作用、聚集细菌;不是运行器官,不参与运动;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后期,在菌体内形成的一种折光性强、壁厚、含水量低
5、、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1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深层,一个或几个同种的微生物细胞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14、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裂殖。15、“泥土的芬芳”-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产生的土腥味素。16、链霉菌的基本构造: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17、主要繁殖方式:分生孢子:孢子丝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在气生菌丝或基内菌丝的一端膨大形成孢囊,成熟后释放大量的孢囊孢子。18、蓝细菌也称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19、蓝细菌的主要个体形态:单细胞和丝状体;20、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营养,已
6、知最小的原核微生物。细胞膜中含有甾醇。21、立克次氏体与支原体的区别:有细胞壁但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区别:细胞较大、无过滤性和存在产能代谢系统。22、衣原体的特点:产能的酶系统不完整,须严格在细胞内寄生。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1、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假菌(卵菌)、黏菌、藻类、原生动物。2、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葡聚糖3、真核生物细胞膜中含有甾醇,能进行胞吞作用;原核生物细胞膜具有电子传递和基团转移的作用。4、真核生物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体、核仁和核质;5、细胞质中的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三种蛋白纤维构成细
7、胞骨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6、真核微生物的运动器官为鞭毛。7、按照内质网膜上是否含有核糖体,分为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前者的功能为合成和运送胞外分泌蛋白,后者功能为与脂类和钙代谢等密切相关。8、真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较大:80S,由60S和40S的2个小亚基组成;原核细胞及线粒体、叶绿体中的核糖体:70S,由50S和30S的2个小亚基组成。9、线粒体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重要细胞器,功能是把蕴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潜能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能量(ATP),是真核细胞的“动力车间”。10、叶绿体由双层膜包裹,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颗粒状细胞器,存在于植物和藻类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1
8、、高尔基体作为大分子物质化学修饰的场所1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差别。13、真菌包括:酵母菌:单细胞霉菌:外形疏松、绒毛状菌丝体的真菌,如毛霉、根霉、青霉等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多细胞真菌,如蘑菇、木耳等14、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几乎所有细胞都长出芽孢子;其他的繁殖方式?15、霉菌的形态:菌丝(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菌丝体(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伸展区16、营养菌丝体在长期适应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过程中,特化成不同形态,如假根和匍匐丝、吸器、附着胞、菌环和菌网、菌索和菌核等;气生菌丝体的特化主要表现在形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其内部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
9、子;17、霉菌的繁殖方式:18、有性生殖的过程:当两个不同性别的细胞结合后发生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19、蕈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通过芽殖、菌丝断裂以及产生分生孢子、节孢子进行典型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孢子是通过担子形成的20:粘菌又称裸菌,其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粘变形体,通常以摄食性吸收营养(主要以细菌、真菌的孢子和有机颗粒作为食物)。生活循环近似原生动物,但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以孢子繁殖,又与真菌类似。21、原生动物为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运动、捕食生物),因其形体微小(10-300m)而被列入微生物学范畴。22、藻类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
10、低等植物的一种。第四章 病毒1、非细胞微生物2、病毒的特点缺乏细胞结构。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组成;病毒体仅含一种类型核酸。要么DNA,要么RNA;繁殖方式特殊。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宿主专一性,无独立代谢酶系,依赖宿主自身复制,基因水平的寄生;有侵染能力。细胞外不表现出生命特征,却可以感染使其敏感的寄主细胞,并使寄主产生相应的症状;更加多样化。总体水平上,相比于其他生物更加多样化。3、病毒的大小:个体极其微小,纳米级生物,必需在电镜下观察。4、病毒的结构:基本结构核酸(核心)和蛋白质(衣壳)。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为病毒的基本结构。有些复杂的病毒在
11、衣壳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由脂类和多糖组成的包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5、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二十四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结构(偶数噬菌体)6、病毒核酸的类型:单链DNA(ss DNA)双链DNA(ds DNA)单链RNA(ss RNA)双链RNA(ds RNA)7、病毒的包膜基本结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类似;包膜突起、刺突:包膜脂双层上嵌有的糖蛋白;8、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其他9、病毒的包含体实际上是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在细胞内集中合成及装配成病毒粒子的场所,即病毒工厂10、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原核微生物的病毒叫噬菌体。11、噬菌体
12、的生活周期:吸附、侵入和脱壳、复制与生物合成、装配、释放;12、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13、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原现象。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化学分子组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质类、维生素、抗生素、无机盐类2、微生物有五种营养要素,即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3、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为数众多的异养微生物。对异养微生物来
13、说,其碳源又同时兼作能源,这种碳源又称双功能营养物。凡只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则是自养微生物。4、氮源:凡是能被用来构成菌体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5、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不可或缺,需要量一般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6、【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据其生长所需的碳源、能量与氢供体不同分为种类型:7、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吞噬作用和渗透吸收,其中渗透作用包括: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8、培养基配制时,缓解pH值变化的方式:加入磷酸缓冲液、加入CaCO3、培养基中所含氨基酸、肽、蛋白质等物质也可起到缓冲作
14、用。9、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新陈代谢是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2、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4、ATP的作用和转化反应式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代谢的能量流通中扮演着“能量货币”的重要角色,它作为能量的载体参与代谢途径中能量的储存、释放和转移。
15、5、生物体具有三种磷酸化方式产生ATP: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基团直接从磷酸化合物(底物)转移到ADP而形成ATP。无氧条件下主要的能量来源。 底物水平磷酸化: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链,将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用于ADP合成ATP。 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把所捕获到的光能通过电子传递链转化为以ATP和NADH形式储存的化学能。6、有机物生物氧化产能的过程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受氢(或电子),共3个阶段;根据受氢体的种类不同,微生物的氧化产能代谢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受氢体为氧分子)、无氧呼吸(受氢体为无机氧化物:如
16、NO3- 即反硝化细菌)和发酵(受氢体为有机物)三种代谢途径,前两者在递氢过程中经过电子传递链,故通过氧化磷酸化而产能,而发酵不经呼吸链,故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根据对氧的需求不同,对微生物分类: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注意】代谢底物均为有机物,即有机物为碳源,故为异养型的营养类型。7、EMP糖酵解途径:第一阶段:C62C3第二阶段:2C32丙酮酸+2NADH2+2ATP第三阶段:丙酮酸代谢第二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形成细胞物质、个体生长、繁殖9、实现CO2的同化的微生物(即以CO2为碳源的微生物)包括: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光能自养型10、生物体吸收硝酸盐的方式:硝酸盐的同化还原,即硝酸盐
17、(+5)是一种高度氧化态的无机氮源,它首先要还原为氨(-3)才能同化为有机氮化物,这个过程称为硝酸盐的同化还原;11、微生物吸收硫元素的方式:硫酸盐的同化还原;12、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1、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是指个体数量增加2、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即繁殖)的过程:DNA的复制、细胞壁增生、横隔的形成。3、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胞数量测定法:总细胞计数法(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活菌计数法(稀释平板计数法)、滤膜计数法;细胞生物量测定法:细胞干重法、含氮量测定法、DNA含量测定法、生理指标测定法(各细胞数量测定法的应用)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考试 复习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