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79987.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成语故事教案7998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教案79987.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成语故事教案79987【精品文档】第 14 页老马识途指鹿为马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老马识途指鹿为马3 对牛弹琴鹤立鸡群 孩子复习讲述老马识途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学习新成语故事对牛弹琴鹤立鸡群,运用成语说句子。4 画对牛弹琴 孩子复习讲述上节课的成语故事,画对牛弹琴故事配画。5 兔死狐悲飞蛾扑火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兔死狐悲飞蛾扑火6 杯弓蛇影金蝉脱壳 孩子复习讲述兔死狐悲飞蛾扑火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杯弓蛇影金蝉脱壳的成语故事。7. 画杯弓蛇影 孩子自己画杯弓蛇影的故事配画8 蛛丝马迹鼠目寸光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
2、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蛛丝马迹鼠目寸光9 一鼓作气韦孩子复习讲述蛛丝马迹鼠目寸光的成编三绝 语故事,孩子来讲一鼓作气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10 举一反三七步成诗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举一反三七步成诗11 孩子演七步成诗杯弓蛇影 把孩子编排为两组,两组人员分表选代表来表演七步成诗和杯弓蛇影12 一夜十起 五谷不分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五谷不分一夜十起13 毛遂自荐孟母三迁 孩子复习复述五谷不分一夜十起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毛遂自荐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14 画毛遂自荐 孩子自己画毛遂自荐的故事配画15 精忠报国高山流水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
3、成语故事精忠报国高山流水16 孩子自己讲准备的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孩子自己准备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17 纸上谈兵负荆请罪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负荆请罪18 复习总结 总结本学期学过的所有成语故事,对孩子一学期表现进行表彰总结。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养成教育训练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三则故事分别通过语言、动作、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
4、叙述故事,学习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
5、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二、精讲课文。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
6、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1) 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 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 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 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
7、”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 为什么?(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三、联系生活,明道理。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
8、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四、拓展作业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五、作业布置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教学板书: 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夸口 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自相矛盾戳穿盾:对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错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
9、事的第二篇2、水滴石穿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本成语故事。2、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3、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个重点词句的意义。2、品读中领悟水滴石穿的启示,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3、复述课文。教学时间:1课时课件准备:水滴石穿的PPT课件、SWF朗读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中国幅员辽阔,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在源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以及那脍炙人口的历史成语故事。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出
10、示插图,这块在屋檐下风吹日晒的石头上的光滑圆润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4、能用一个成语归纳这幅图的内容?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初读课文1、动画播放水滴石穿。思考:“水滴石穿”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他要这样说?2、张县令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为了这枚铜钱,这个小吏被县令处斩。为什么县令要下令处斩这个小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再者,这个小吏还没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还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大不了的!)3、齐读课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石头也会被滴穿的。”三、渗透教育1、学完这个成语故事后,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故事的意思吗?齐读课文第二节“成语危害。”2、现在
11、常用在什么积极的地方?学生讨论后,继续齐读课文第二节“现在,取得成功。”3、由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样的人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谁能简要地介绍他的事例?师生共同交流讨论。4、点击“课件3-4-5:1指名朗读:爱迪生、齐白石、贝多芬2听了这三个伟人的的事迹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四、沙场点兵1、回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当中,深情讲述:“水滴是渺小的,不能和坚硬的石阶相比。可是日复一日往石阶上滴,时间一长,石阶上竟出现了一个个小孔。这就是不起眼的小水滴创造的奇迹!是因为小水滴相信自己的力量,具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由此,我想要我们求学成才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自信与恒心就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可是,
12、我们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天生条件不好,是“没用的人”,“不如人家聪明”,那么从小小的水滴身上,这些同学应该得到启发,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看到光明的希望。水滴还可以穿石,何况我们小学生呢?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有信心,也需要有恒心,因为知识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信心,也就会失去奋斗的勇气,如果没有恒心,理想就会变成空气。同学们,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攀登科学高峰,必须持之以恒!”出示课件。2、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历史成语故事?共同交流。五、复述故事1、分成小组,在小组中互讲故事。要求:听清讲得好的地方,并注意不足之处。选派代表到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即兴演
13、讲。2、指名演讲。3、小结。六、总结讨论。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1.成语“水滴石穿”愿意是指-,现常用来比喻- -2.用“水滴石穿”造一个句子。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
14、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你读懂了什么?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师范读,生想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15、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四、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板书设计 齐宣王 南郭先生 齐
16、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混 逃 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蒙混是不行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三篇 画龙点睛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明白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明白成语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1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2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3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
17、怎样记住它。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三、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1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2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
18、术。3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5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6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7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8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语故事 教案 7998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