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精品文档】第 6 页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梳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在下面有古今异义有词语上做上记号,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河内凶:古义: 今义: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 今义: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谷不可胜食也:古义: 今义: 数罟不入洿池:古义: 今义: 树之以桑: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 三、 写出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一)食:谷不可胜
2、食也: 狗彘食人食: (二)时:不违农时: 无失其时: (三)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四)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五)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赵太后曰:“然”: 四、词类活用(一)找出本文中名词作动词的五个词语并解释:(1) 解释: (2) 解释: (3) 解释: (4) 解释: (5) 解释: (二) 找出本文中动词作名词的两个词语并解释:(1) 解释: (2) 解释: (三)形容词作动词(四)找出本文中有使动用法的一个词语并解释: (1) 解释: 五、
3、(1)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2)翻译本文中的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数罟不入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六、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
4、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邻国之民不加少 填然鼓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 B/ C/ D/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
5、跑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劝学知识梳理、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有 生 輮 知 2、试译难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阅读1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
6、木直中绳 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 疾:强D.圣心备焉 备:具备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取之于蓝 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
7、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D.顺风而呼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过秦论知识点梳理一、 通假字: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孝公既没 二、 古今异义(古/今)于是
8、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并起 流血漂橹 九国之师 三、词类活用(找出词语并解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席卷、包举、囊括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三)追亡逐北 (四)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横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五)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六)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七)会盟而谋弱秦 以愚黔首 废先王之道 四、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向郡。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威振四海。 4、倔起阡陌之中。
9、 5、身死人手。 6、委命下吏。 7、崤函之固,自若也。 8、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1、陈利兵而谁何。 1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13、为天下笑者,何也? 1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阅读1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 谪戍之众(因罪被遣) 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 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 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 揭竿为旗(举起)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非抗于九国之师(
10、抵抗)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百有余年也B.而倔起阡陌之中C.赢粮而景从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斩木为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相同,也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也不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 翻译重点句子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
11、而斗诸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12、,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说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找出古今不同意义的词,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今: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今: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今: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 今: (5)吾从而师之 古: 今: (6)今之众人 古: 今: (7)小学而大遗 古: 今: 3一词多义(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词类活
13、用(找出本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 名词作动词。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 学于余 耻学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不必贤于弟子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下列虚词并且用法一致的句子) 1而 (1) 连词,表并列。 (2) 连词,表转折。 (3) 连词,表承接。 (4) 连词,表修饰。 (5) 表陈述语气。 2之 (1) 助词,的。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 助词,主谓之间取
14、消句子独立性。 (4) 代词。 3 其 (1)代词,那些。 (2)代词,他、他的。 (3)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副词,表反问语气。 4于 (1) 介词,比。 (2) 介词,向。 (3) 介词,对于。 (4) 介词,从。 (5) 介词,被。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三、师说阅读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
15、、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D、相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后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 读,du,句中停顿C官盛则近谀谀,y, 阿谀奉承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6、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小学而大遗吾从而师之弟子不
17、必不如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圣人无常师常:常常B.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没有必要C.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D.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师:老师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A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B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C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D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14翻译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