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十二五规划共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十二五规划共50页.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平谷十二五规划【精品文档】第 45 页目 录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1一、序言1二、发展基础1三、发展环境6四、面临挑战7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及目标9一、指导原则9二、发展思路9三、规划布局10四、发展目标13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16一、农业16二、工业17三、物流业19四、旅游业20五、商业21六、房地产业22七、文化创意产业23第四部分 社会事业26一、人口26二、教育26三、卫生27四、文化28五、体育29六、科技30七、信息化31八、就业和社会保障31九、人才32十、民政及残疾人33十一、社会管理与服务34十二、档案及广播影视34十三、妇女儿童35十四、法
2、制建设35第五部分 生态资源环境36一、生态涵养36二、污染防治36三、资源节约37四、低碳发展38第六部分 新城及中心镇发展38一、平谷新城39二、新城分组团42三、中心镇44第七部分 新农村建设47一、城乡统筹发展47二、农村社会建设48三、农村综合改革48第八部分 区域合作48一、交通体系建设领域49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49三、旅游领域49四、物流领域50五、经济技术领域50六、社会领域50第九部分 重大政府投资项目51一、基础设施51二、公共服务53三、生态环境55四、能源保障57五、产业发展59第十部分 规划实施60一、制订配套政策60二、合理安排建设资金60三、组织实施重大项目61
3、四、规划调整61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一、序言(一)规划编制为适应北京市平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0年4月平谷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采取“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方法组织编制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用以指导未来五年平谷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二)规划的基本依据(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关于制定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中共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4)北京城市
4、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5)平谷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三)规划期限2011-2015年。二、发展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高于规划目标增速。 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元,是“十五”末的两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92.4亿元,年均增长14.8%;实现农业总产值29.4亿元,年均增长9.4%;实现旅游收入8.2亿元,年均增长19.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2亿元,年均增长13.5%;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亿元,年均增长19%。(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十五”末的14.7:42.7
5、:42.6调整为2010年的10.8:44.7:44.5,非农产业比例逐年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实施大桃精品战略,形成以大桃为主导的“一主多特”果品结构,有机果品基地发展到40.8万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蔬菜发展到2.2万亩。推进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正大300万只蛋鸡项目、峪口禽业蛋种鸡养殖基地项目加快建设。连续五年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农业节水效果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兴谷、马坊两个市级开发区发展迅速。兴谷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7.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6%,汽车配件、食品饮料支柱作用显著。马坊工业园区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初步形
6、成。峪口国能新能源产业园成功引进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食品检测装备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相继落成。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一批区内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商业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完成商业街、北大综合市场、大华山等10个乡镇集期(集贸)市场、大桃市场等改造,和美、亚洲之星等大型商场相继开业,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直营店、加盟店108个,乡镇及千人村农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购物环境明显改善;旅游业实现全方位发展,完成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增4家4A级景区和2家四星级酒店,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富民”和促进就业效果显著,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7、,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现代物流业扎实起步,马坊物流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平谷国际陆港正式投入运营;房地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储备土地11250亩,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用地。中卫世纪城、紫贵庄园等一批小区相继落成,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平方米,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三)城乡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承载力不断加强。京平高速路建成通车,高速路联络线体系基本建成,到市区时间缩短为40分钟左右;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公路密度达到1.65公里/平方公里,居生态涵养发展区首位;新城建成区市政道路基本完善,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电网供电能
8、力明显增强;建成京平天然气长输管线,部分地区居民用气实现与市中心城区同网同价。专栏1 京平高速路联络线体系京平高速公路全长约53公里,其中平谷段27公里,共有6个出口,包括密三路、京平高速马坊联络线、崔杏路、平三路、京平高速夏各庄联络线、杨稻路6条联络线。新城西扩及分组团建设扎实推进。洳河两岸项目全面启动,白各庄新村回迁楼完工,岳各庄城中村改造、平谷一号地破土动工,体育中心二期、特色文化展示中心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新城西扩态势明显;夏各庄、马坊新城分组团启动300公顷土地一级开发,67万平方米回迁楼进展顺利,市政道路、自来水厂、再生水厂、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专栏2 新城西扩新城西扩的范
9、围为:北至平瑞街及西延线,东至谷丰西路和新平西路,南至建设街,西至新城西路。该区域总面积934公顷,占平谷新城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实现居住、休闲和商务三大功能,建设成以滨河休闲为特色的城市新区。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22万农民安全饮水得到彻底解决,农村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15吨;安装太阳能路灯12580盏,建设一批太阳能浴室、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生物质集中气化工程,推进户厕改造,农村用能条件和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探索了8种新民居建设模式;公交网络实现农村全覆盖。(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建成体育中心一期、区医院病房楼等大型公共设
10、施,改造黄松峪中学、第一幼儿园等危旧教育设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及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平谷分校开工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以区域医疗中心及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失业登记、岗位开发、职业培训为主体的区镇村三级公共就业体系,以文化共享和全民健身为主体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以治安、交通、消防、卫生、生产、食品药品为主体的安全管理体系。社会领域改革亮点频现。率先启动了公费医疗、公立医院和殡葬体制改革,为全市全面推广
11、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全市率先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实施了整合调整,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有效,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社会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公共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大人口”综合服务职能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加大;基层组织和社团组织管理更加规范,民政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五)生态涵养能力显著增强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以年均2.7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5.6%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55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8581吨标准煤,下降了44.67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能源消费结构
12、不断优化,电力、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利用比重明显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建平谷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万吨,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2%。全区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城区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显著提高,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木绿化率达到66.6%。建设兴谷、滨河集中供热中心,整合城区锅炉房,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78.9%。(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长效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
13、别达到93%和96%,均实现规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06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36元,年均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三、发展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经济领域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社会民生将持续较快改善;宏观政策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解决重大根源性问题;产业转型与升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消费与投资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实施
14、,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从北京市发展形势来看,首都北京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后,开始步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新发展阶段。全市将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更加注重引导各区县的差异化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改变薄弱地区及薄弱领域发展状况。从平谷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我区处于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区内重大骨干基础设施瓶颈逐步破解,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较“十一五”初期明显提升,现代制造业、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物流、地产、高端旅游、
15、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起步。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基本到位,对资本、人才等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具备了大发展和大超越的条件。“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人均GDP由4000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四、面临挑战(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平谷区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在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居中游。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经济结构仍需调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相对较高,农业产业化、高端化、规模化项目少,与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工业支柱产业较为单一,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相对偏少;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占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规模与档次不高,很难满足多元
16、化消费需求。(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尚需建设,泃洳河等环城水系有待治理,新城分组团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城镇人口聚集能力仍然较弱。(四)生态涵养能力仍需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仍需治理,林木绿化水平还需提高,地下水位下降明显,空气质量及河流水质有待改善,产业用能和居民生活用能需求上升趋势明显。(五)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改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社会群体日益分散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
17、更大挑战。同时,上位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民众的高期待也对政府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指导原则第一,坚持对接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提升区域地位并举。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积极对接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加强林木绿化、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涵养能力,支撑绿色北京建设。更加注重与周边地区错位、协调发展,将平谷打造成首都城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带中的花园城区和度假首选。第二,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引进高端、高效、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引导农业、食品工业、旅游观光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18、。第三,坚持加快城市建设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并举,构建以更多惠民措施为基础的和谐、宜居城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和建设小城镇,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优化村庄布局,节约土地资源。着力做好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民众。第四,坚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举,加强软硬件建设,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均衡化发展,努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积极构建和谐平谷。二、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首都生态第一区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9、为目的,以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为主路径,大力实施生态立区、环渤海发展、工业强区、三产带动四大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生态绿谷”、“京津商谷”、“绿能新谷”和“中国乐谷”,全面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将平谷建成首都世界城市的重要功能区。专栏3 生态绿谷 京津商谷 绿能新谷 中国乐谷 生态绿谷: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理念,大力发展清洁制造、现代物流、高端旅游、总部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变;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力度,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良的大气质量和宜居的生态环境,努力将平谷打造成为园林化、景观化、生态化、公园化的首都最大最美的公园。
20、 京津商谷:依托京平高速和马坊国际陆港,加快中烟物流基地、城市商务中心建设,打造集奇石、乐器、果品等特色商品于一体的商贸展销中心,将平谷建设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以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和商贸枢纽。 绿能新谷: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于一体的集群经济,将平谷建设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中国乐谷:以东高村提琴产业基地为基础,集聚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高端旅游等相关业态,汇聚全国乃至世界高端音乐产业要素,促进二三产业
21、相互融合,努力将平谷打造成为集乐器研发、生产、交易、创作、演出、展览、旅游和服务配套八大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音乐产业园区。三、规划布局(一)区域功能划分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定位,确定全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在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土地供应、指标考核上对各功能区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发展战略。新城核心区:包括滨河街道、兴谷街道、平谷镇,是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分布区,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房地产业。城市拓展区:包括大兴庄镇、王辛庄镇、山东庄镇,是新城西扩及兴谷开发区向北、向东发展的后备区域,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业及都
22、市工业。新兴产业区:包括马坊镇、马昌营镇、峪口镇、东高村镇,是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物流产业、教育产业、新能源产业及音乐文化产业。 生态旅游区:包括刘家店镇、大华山镇、熊儿寨乡、镇罗营镇、黄松峪乡、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夏各庄镇,是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重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以高端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二)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四大区域功能定位,结合目前的产业分布、资源状况和骨干基础设施分布,全区构建“一城三带十大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格局。“一城”:平谷新城。“三带”:京平高速新兴产业带、密三路特色经济带、十八弯沟域经济带。“十大产业功能区”:中国乐谷文化创意
23、产业园区、马坊物流基地、兴谷开发区、绿色能源产业基地、金海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国际组织总部基地、丫髻山道教养生基地、轩辕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华山旅游集散特色镇、马昌营多元文化产业基地、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基地。专栏4 十八弯沟域经济带沟域经济是北京市近年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我区的十八弯沟域经济带位于北部山区,以平关路、昌金路和黄关路为轴线,涉及8个乡镇,48个行政村,总面积287
24、平方公里,分为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和浅山经济三个发展带,打造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的山区沟域。四、发展目标全面建设“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努力将平谷打造成为首都生态第一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立足创新驱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非农产业比重,提高绿色能源产业、高端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规模和效益,都市型现代农业比重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
25、2%以上,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创新管理方式,城市运营和管理水平较快提高,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较快提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及性普遍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新城西扩,全面改造旧城面貌,打造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支撑、生态宜居的新城。加快中心镇建设,提高人口集聚效应,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到2015年,城市化率力争达到60%。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涵养
26、,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保护水源,扩大林木覆盖面积,推广低碳、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区和特色宜居城市。平谷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类别编号指 标预期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非农产业占比92%以上,三产略高于二产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调控指标经济调节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10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北京市要求12万元地区
27、生产总值水耗下降20%社会管理13常住人口规模力争控制在45.4万人以内14城市化率达到60%15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年均40件以内16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保持在97%和99%以上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18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收缴率保持在96%以上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公共服务20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以上21每千人拥有开放病床数达到4.8张22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50% 23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24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保持在4张以上生态环境建设25林木绿化率达到68%26空气
28、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0天(占比85%)27平谷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3%28四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削减量达到北京市要求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产业发展将以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一、农业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工业化、产业化、功能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立足京津两大都市高端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引导果品、蔬菜、畜禽等传统产业向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培育花卉、蜂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首都新菜篮子工程,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高科技
29、,建设果品新品种、蔬菜新品种、蛋种鸡三大研发基地,争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打造马坊农产品物流基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托山区资源,打造集生态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沟域经济。加快发展正大蛋品、峪口禽业、新希望等龙头企业,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空间布局:山区重点发展沟域经济、果品及畜禽规模化养殖产业;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精品农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质高效、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建成全市重要的果蔬、蛋品
30、、畜禽供应基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二、工业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新能源、仪器仪表、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大力提升汽车配件、食品饮料、服装纺织、乐器制造等传统都市工业。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加快兴谷开发区周边村庄撤并拆迁,着力引进高质量、大型企业入驻马坊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乡镇工业集中地补充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完善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兴谷绿色国际食品工业园、滨河和马坊电控科技园、东高村提琴产业基地,提升项目承载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业
31、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型。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引进和培育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区内有条件的企业上市。空间布局:兴谷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配件、食品饮料等产业,引导高技术制造业向滨河科技园区集中;马坊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制造业;峪口镇重点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东高村镇以提琴制作为重点,发展乐器制造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力争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三、物流业发展方向:围绕 “京津商谷” 建设,加快推进中烟物流基地、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区建设,完善
32、马坊物流基地商品交流展示、综合物流等功能设施,提高发展水平。以烟草、精品农产品物流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现代物流业。深化与天津港、唐山港的合作,创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作业模式,加快建立港口和基地一体化管理体制,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拓展马坊物流基地口岸功能,完善保税仓储、流通加工等相关功能,建立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空间布局:位于马坊物流基地,分为综合物流区、商品交流展示区、普通仓储区、保税物流区(海关监管区)和综合管理区。发展目标:将马坊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北京东北部地区联系空港和海港的主要物流枢纽,打造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33、的一流国际陆港。四、旅游业发展方向:以“健康休闲,轩辕怀古”为核心理念,打造轩辕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丫髻山道教养生休闲区、青龙山高端商务旅游区和金海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和商务会奖五大高端旅游产业。推进景区产权和管理模式改革,探索民俗村委托管理新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建设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和主题型酒店,明显提升全区旅游接待水平。完成汽车营地建设,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空间布局:形成以轩辕文化为主导、新城综合服务为枢纽的“三山一湖”高端旅游发展新格局。轩辕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轩辕文化体验园、轩辕文化生态谷、“轩辕仙境”康体健身带和大华山旅游集散特色
34、镇;丫髻山道教养生休闲区重点打造丫髻山道教养生基地和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基地;青龙山高端商务旅游区重点打造青龙山国际运动度假基地、中国乐谷文化体验基地和御马坊商务度假城;金海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水上运动休闲及国际组织总部基地。发展目标:明显提升旅游形象,提高旅游效益,打造京东生态文化旅游区,成功树立“魅力休闲谷健康生活区”的区域旅游品牌。“十二五”期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五、商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中央商业区、特色展销中心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知名连锁店、专卖店等商业业态,积极发展高端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全面改造升级农贸市场,重点建设大桃批发市场果蔬保鲜库等服务设施,完善物流配
35、送、分类包装等功能。加强乐器、观赏石、工艺品等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功能和档次。着力发展社区商业,合理安排网点布局,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布局:以平谷城区为核心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改造提升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以京平高速沿线三镇为中心发展中高端商业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以金海湖、大华山和峪口为副中心,发展镇级商业区和高档商务酒店。以黄松峪、大华山、金海湖、山东庄、刘家店为重点,建设规范、统一的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目标:依托马坊物流基地,打造京津地区重要商贸集散地,以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商贸枢纽。“十二五”期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六、房地产业发展方向:
36、加强政府土地储备,合理把握土地供应节奏。以“立足常规,发展特色”为思路,按照建筑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文化原则,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旧村改造促进常规房地产业发展,注重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本地居民居住条件;依托京平高速公路和生态资源优势,面向京津两地高收入群体,适度发展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特色房地产。空间布局:平谷新城在洳河两岸发展高端住宅和商业地产,府前街地区发展商业地产,围绕新城旧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区域发展普通住宅。马坊、夏各庄、金海湖、东高村在满足本地及周边区域住房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特色地产,其中马坊重点发展商业地产,夏各庄重点发展养老、养生地产,金海湖发展商业和旅游
37、地产,东高村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地产。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新增土地储备1.1万亩,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使房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将平谷建成京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宜居之城。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中国乐谷”音乐核心产业区、音乐主题文化娱乐区和服务配套区建设,完善音乐文化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体系,实现乐器制造产业向器乐文化产业再向音乐文化产业的逐步提升。大力发展奇石产业,建设中国观赏石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建成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基地。积极发展动漫影视产业,打造京东影视拍摄基地。发掘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民俗工艺品和艺术教育等特色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
38、端创意创作和管理人才。空间布局:按照“一核多点”进行产业布局,东高村镇发展音乐产业,王辛庄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和黄松峪乡发展书画报业艺术品及动漫影视产业,大华山和金海湖镇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多元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形成以音乐产业为龙头,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中国乐谷”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扩大。第四部分 社会事业践行“人文平谷”和“科技平谷”发展理念,以构建和谐平谷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打造文化大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公共
39、服务效益后评价制度和收益评价体系,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促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力争到2015年,社会形势更加稳定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社会事业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一、人口建立“大人口”工作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口监测预测、信息共享、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等公共服务功能,切实发挥人口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创建和谐家庭,增强独生子女家庭发展能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
4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5.4万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二、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以优质、均衡、内涵化发展为主线,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引进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贯彻人才强教战略和“名师名校”工程,建立外引内培机制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京外中年优秀师资和培养本区人才,建立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梯队。规范和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98%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
41、中阶段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以上;优化提升职业教育,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成功引进知名首都高校,教育产业园初具规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园安保工作。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学习型平谷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三、卫生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目标,健全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三大体系,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财政支付和补偿机制。实施“51020”人才培养工程,显著提升
42、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居民认可度。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精神健康,全面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区”。到2015年,全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每千人拥有开放病床数达到4.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71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比例达到70%。专栏5 “51020”人才培养工程在“十二五”期间,依托重点学科建设,扶持5个优势学科,打造1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20名基层业务骨干,推动卫生系统整体人才建设。四、文化以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新活力的文化大区为目标,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增强文化
43、软实力,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5年,力争使居民的文化情趣、文明程度和地区的发展内涵得到明显提升,平谷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50%,全区公共文化群众满意度达到60%。扩大平谷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国际桃花音乐节、轩辕祭祖、丫髻山庙会、秧歌大拜年、桃花大舞台、精华武术等文化品牌,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建设中国书法之乡、书画之乡、奇石之乡,打造平谷特色文化品牌。抢抓机遇,不懈努力,将“中国乐谷”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准、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旗舰。深入挖掘整理轩辕文化、上宅文化、宗教文化、皇家文化、长城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进公共
44、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平谷特色文化展示中心建设,新建一批主题文化广场、乡镇文体中心和社区文化室,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注重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效益,探索基层文化活动场所运营和考核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共享和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扶持文化团体,夯实文化发展基础。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领域,加强监管和服务,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五、体育抓住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机遇,以打造“生态健身区”为目标,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协调
45、发展。深入实施“八个一”工程,办好全民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开展,体育人口率达到60%。培养引进体育人才,创新工作机制,快速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有效管理维护基层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加强政府引导,实施市场运作,建成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培育“中国篮球之乡”和北京平谷全国户外休闲健身大会等体育名片,加快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六、科技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培育自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政府积极推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
46、研发力度,积极开展与首都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科技资源的联系与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打造科技农业发展基地;以加强与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为突破口,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发展、保护与利用,促进科技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显著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全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10%,技术专利申请数量递增15%。七、信息化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要求,把信息社会建设作为平谷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47、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逐步构筑竞争优势。升级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应用、移动政务和电子商务五大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和全面升级。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带动和服务作用,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社区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建成功能完备、惠及全民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覆盖全区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构筑健全高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应用全面覆盖。到2015年,农村农副产品销售额中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20%以上,全区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20兆。八、就业和社会保障整合培训资源,理顺培训机制,加大复合型人才培训力度。挖掘就业潜力,创新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援助,完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支持自主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扩大就业渠道。建立外联内扩的就业帮扶机制,实现就业服务信息联网共享。以就业促增收,规范工资支付行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衔接政策,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加大社保基金收缴力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