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
《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精品文档】第 31 页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 廖穆熙 邴媛媛 电 话:01059957689 5
2、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
3、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试 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五)湿浊中阻证:恶心
4、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7.遵医嘱艾灸,
5、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二)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7.遵医嘱药熨。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三)脘腹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
7、见附录2)。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6.药熨法(详见附录2)。7.拔火罐(详见附录2)。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9.红外线照射: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
8、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二)饮食指导1.饮食伤胃证: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2.风寒袭胃证: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3.暑湿伤胃证: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4.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
9、苦瓜等。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5.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6.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7.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三)情志调理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五、护理效果评价附: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0、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证候诊断:饮食伤胃证 风寒袭胃证 暑湿伤胃证 浊毒犯胃证 湿浊中阻证 脾胃虚弱证 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呕吐1. 观 察2. 饮 食3. 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6.中药封包 应用次数: 次
11、,应用时间: 天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较好一般 差 胃脘疼痛1.活 动 2.观 察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药 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6.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7.中药封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8.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较好一般 差 脘腹胀满1.活 动2.观 察3.其他护理措施:1.穴位注射 应
12、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较好一般 差 其他:(请注明)1.2.3.好 较好一般 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药熨法拔火罐中药封包红外线照射健康指导/签 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13、 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
14、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15、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
16、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17、。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
18、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共31页word资料 中医 护理 方案 31 word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