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11页.doc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精品文档】第 11 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斩鬼记三合剑。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
2、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并未载入正史。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 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
3、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明清传奇:“
4、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六才子书:清代著名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西厢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为六才子书.1.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简论 A.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B.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
5、升级。C.兼具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D.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e.虚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浪漫幻想有着现实的真实依据。如至情使主人公生可以死,死可以还魂复生。F.“情”的化身“花神”,正统官吏的化身“胡判官”等的人性化描写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G.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试析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
6、生活和表现人物。*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1 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
7、的情人。2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2. 砚斋称贾宝玉是“圣之情者也”?多情之圣:痴情之圣:纯情之圣:3.“混世魔王”贾宝玉1、女性崇拜:“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女性崇拜的底线:“女孩儿
8、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这话虽是混说,倒也有些不差。” )“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2、叛逆者(觉醒者)的形象(废物)“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民主平等的思想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4.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
9、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5.元杂剧的主要特点: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6.元杂剧的剧本
10、构成 1、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结构形式。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2、元杂剧剧本的内容。唱词、宾白、科泛和题目正名7.元杂剧的发展 前期:金末-大德末年(1234-1307)是创作的鼎盛时期,活动中心在大都。著名作家几乎全是北方人。内容大都反映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风格豪放粗狂,语言质朴自然, 后期:元武宗至大年间-元末(1308-1368)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时期,创作中心在杭州, 出现了不少南方作家。不少作品宣扬封建道德和神仙道化。艺术上追求典丽工巧。8、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1、文学发展的必然 2、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1)国力强盛(2)作坊林立(3)商贸发达(海运、漕
11、运) (4)城市繁荣3、社会黑暗的必然(提供了冲突)(1)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吏治腐败。(3)法纪松弛。“有例可援,无法可守”。(4)社会混乱。4、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提供了作者)(1)“八娼九儒十丐”。(2)废止科举。元代的知识分子不能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官场,于是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在文场上,造成了元杂剧的勃兴.9、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上,四折一楔子。折:故事情节单元;音乐组织单元。楔子: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嵌入(完整严密;弹性)。 2.在内容上,唱、科、白。 唱,唱词。一人唱,一宫调,一韵律. 科,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的舞台指示。 白,宾白。独白,对白,
12、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带白,分白。 3.在音乐上,五宫四调。仙吕宫(42支),南吕宫(21支),中吕宫(32支),黄钟宫(24支),正宫(25支),大石调(21支),双调(100支),商调(16支),越调(35支),即九宫。 4、在角色上,末旦净杂。四、 元杂剧繁荣的表现、分期及衰落的原因表现 1、作者多(人才辈出) 地域(北方戏剧圈, 南方戏剧圈) 数量(钟嗣成录鬼簿152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71人) 成员(文人、医生、商贾、文官、武将、无名氏作者)2、 作品多(名作如林) 钟嗣成录鬼簿458种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156种 (明人臧晋叔元曲选100种,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62种,现存162种)
13、 录鬼簿记载了152个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 录鬼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元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和作品目录的著作,它开创了简单载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的先例,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书目.分期: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原因 1、北艺南迁,水土不服。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杂剧的活动中心也从北到南(1)音乐上的水土不服(北曲南化)。 (2)作者上的水土不服(作者南化)。元杂剧本是与北地、北曲、北人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失去这些,便会蹈空。在这种空洞中,元杂剧就萎缩了、衰落了。2、作者情怀,今非昔比。(1)政策较开明,关系较温和。(2)科举恢复。 因此,元代后期
14、的剧作家与客观社会取得了多层次的谐调,这样一来,前期那种主客观的巨大分裂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以及由这种巨大痛苦所引起的巨大的不吐不快的创作热情,便慢慢消释。这是元杂剧衰落的最根本原因。3、杂剧格局,多有不足。 不足:程式,呆板。五、中国戏曲何以晚成(于元)?(一)中国人缺少戏剧所必需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性,或者人的主体意识。自由性,独立性。1、从冲突的产生方面来看,一个主体性不强的人不会和外界产生冲突。2、从冲突的表现方面来看,一个主体性不强的人也不会用戏剧的方式去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个前提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或者说很长时间并不完全具备。“中国戏剧之所以迟迟不得降生,就
15、在于儒教的道德律令严重地压抑了它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客观内容,即压抑了人们主体力量的自由性、独立性以及由此行动所产生的冲突。” 儒教重人伦,重人的隶属关系,而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因此中国人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 (二)戏曲高度的综合性导致了戏曲的晚出。 如果中国戏剧象古希腊一样,只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话剧、舞剧、歌剧,其降生期或许会大大提前。艺术构成的“繁复而且高难度”,正是中国戏曲的晚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繁复而且高难度”就是戏曲的综合性。 (三)古代城市经济的不繁荣导致了戏曲的晚出。 (四)叙事性的文学因素发育得不充分不健全,也是戏曲晚出的重要原因。8. 南戏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
16、,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9、南戏的演变 1.产生于北宋末年(村坊小戏)2.发展于南宋中叶(流入城市)3.衰落于元代(杂剧压倒南戏)4.成熟(中兴)于元末(全
17、国性的大型剧种)10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1、在结构上,杂剧的基本单元是“折”,而南戏是以“出”为单位,杂剧是四折,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杂剧的题目在剧本末尾,南戏的题目在剧本前面;杂剧有楔子,南戏没有楔子,而有“开场”。 2、在演唱上,杂剧由一人独唱,南戏各种角色都可以唱,除独唱外,还可以对唱、接唱、伴唱、合唱等。 3、在音乐上,杂剧的音乐主要是在北方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曲,激越昂扬;南戏的音乐主要是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曲,婉转柔媚;杂剧的每一折限用同一个宫调,不能换韵,南戏的一出不限用同一个宫调,可以换韵。9、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
18、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10、南戏的内容特点是: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学史 明清 重点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