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部编版必修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部编版必修上册.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A级合格考达标练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打制石器B用火烹饪食物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2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3据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且“神农能殖嘉谷”。由此可以推知()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B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C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D中国古代农业
2、发展历史悠久4周朝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氏族部落政治的局面。被称为“周朝革命”。“周朝革命”主要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世袭制 D实行郡县制5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B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丹土遗址与两城
3、遗址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2)为材料二图1、图2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B级等级考高分练1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这说明当时()A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 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2.如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说明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鼎的数量不同。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摘编自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高中历史 课时 检测 中华文明 起源 早期 国家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