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变迁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变迁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变迁【精品文档】第 7 页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变迁1. 导言1.1研究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目的 标志性建筑往往作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一种形象代言,能够彰显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或彰显其先进的竞争力,对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既有文化演进、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等宏观层面的要素驱动,也有大众传播和公众认可所必须取其精华的内在需要。城市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集体记忆伴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逐渐形成的一定记忆历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城市和建筑创新此起彼伏,高新技术推波助澜,城市的
2、文化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都通过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得以呈现。城市文化本身就具有多视角的复杂景象。为了更好的了解城市文化的变迁,以及加深对的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研究。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变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1.2研究意义 对城市标志性建筑变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文化的变迁,更可以加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通过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可以更好的做好城市的规划、使城市建筑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文化。更好的适应文化的变迁。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发扬。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墨里(Christopher E.C. Murray)认为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城市化,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
3、活在城市中。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认识到,新的和现有的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创造性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对了解文化和创造力发挥关键和作用 Driving long-term urban success: culture, creativity, competitiveness, and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ity。穆雷罗(Maria Patricio Mulero)提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政策已日益以促进城市发展。然而,在创意城市的模式下,建筑对文化的影响存在困境与矛盾。自那时以来,已经有很多城市试图通
4、过更系统的方法的文化政策来堆城市建筑进行规划。通过对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From creative city to generative governance of the cultural policy system? The case of Barcelonas candidature as UNESCO City of Literature。莎特里(Monica Sassatelli)通过欧盟(EU)文化政策在欧洲化进程中的作用。它将追踪欧盟在文化事务上的能力发展,特别是旗舰计划“欧洲文化之城”的发展。将欧洲重新配置为充分的空间。这为分析“欧洲文化空间”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
5、战略起点 EUROPEAN CULTURAL SPACE IN THE EUROPEAN CITIES OF CULTURE。从国外的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当前大多是对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没有体现标志性建筑的变迁对于文化的影响。1.2.2国内研究现状刘云(2015)认为中国目前对于城市地标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对于地标理论的认知阶段,即重视依据外部形态与区位的位置来定义地标,从而将城市中的诸多形状与体量极为夸张的建筑称作地标,这种地标成为城市发展中实现某种利益诉求的标榜。基于此,国内建立界定与认定城市地标的机制迫在眉睫4城市地标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以美国地标保护为例5城
6、市新区主导区域城市设计中的文化植入研究以泉州台商投资区主导区域为例。丁灵鸽(2012)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在城市主城区承载力有限背景下,城市新区的出现对有效实现城市人口分流、扩大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新区的产生尽管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但由于文化的欠缺,造成了新区活力的缺失,城市形象也趋于一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国内很多新区往往片面追求物质建设,而忽略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从而导致新区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刘敏(2014)提出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
7、而我国名城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名城保护更新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6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从当前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在当前国内对于地标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变迁主要还是停留在需要界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认为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在不断的丧失。没有提出怎么更好的通过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来更好的达到对文化的影响研究。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功能分析法。先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提出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更好的解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然后通过功能分析
8、法分析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变迁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更好的对本课题进行研究。1.4本文创新点本文选择了具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变迁相互影响进行研究以更具有针对性。在以往对城市文化的变迁研究中只是分析了城市文化受到经济等发展因素等影响而发生不断改变,而本文根据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改变入手对城市文化变迁进行研究,研究更加具体从标志性建筑的不断改变着手从而对城市文化变迁进行研究。2.城市标志性建筑与文化相关理论2.1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定义与特性2.1.1城市标志性建筑定义城市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性建筑,也称“地标”。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
9、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北京天安门、比萨斜塔、东京铁塔、纽约自由女神像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7蓝力民。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与地标概念辨析。由此看出对于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的名片和文化乃至国家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来研究城市文化的变迁有着很大的研究作用。2.1.2城市标志性建筑特性我国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指具有地标意义,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建筑。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外观逐渐趋同,无论是北方的县级市还是南方的省会城市,其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的外表趋同一致,这也成为一味
10、追求城市化而导致的缺陷。城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外表和特征不同于普通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例如,当屏幕上出东方明珠塔或狮头喷泉时,人们可以认出其城市分别为上海和新加坡。从城市体验上来讲,标志性建筑时城市居民心理认知中的重要建筑,是公民聚集的地点,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可以认为,城市标志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环境性,城市标志建筑应与当地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其主体和类型不应和当地环境相冲突。第二,公众性,标志性建筑虽建筑结构特异,但又不能超出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在建筑和命名上都适应公众的心理特点。第三,文化性,标志建筑的文化性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性,一座经典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被称为“立体的画”或”
11、凝固的音乐”。同时,标志建筑的文化性应符合城市精神,符合城市居民的价值观。2.2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变迁历史从上世纪中到今天,50多年过去了,同50多年前相比,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建筑文化包容广泛,而建筑艺术是其中重要而显眼的方面。1959年,在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北京建成了10座大型公共建筑物,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运动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及华侨大厦,合称“10大建筑”。当时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创作目标是: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
12、5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一些重要的顶级公共建筑物相继落成。除上海、广州等地有几座外,最多也最显赫的集中在首都北京,它们是国家大剧院、国家运动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数字大楼等。这批新建筑的形象十分突出,非常耀眼,它们与人们已建、已知的任何建筑物都不一样,国家大剧院像巨蛋,国家运动场如鸟巢,游泳中心墙薄如蝉翼。上世纪北京10大建筑的风格可用“庄重”2两字来概括,眼下出现的新标志性建筑的共同特点则是“新奇”新颖和奇特。与50年前的10大建筑相比,新建筑恍如来了个“变脸”,显现出十足另类的面貌。房屋建筑是复杂进程的综合产物。建筑风尚的转变,与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
13、制的转变、物资条件的改良及人文状态变化都有直接的关系。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对建筑活动影响深入而广泛,没必要再说。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物”与“人”两方面的变化共同推动了建筑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良对建筑活动的影响直接又明显,就中最重大的,一是财富的增多,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房屋建筑,不论实体还是空间,都是需要实物来进行建造的,称之为“凝固的音乐”。不仅反映了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周拥军,郑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2.3 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2.3.1.标志建筑的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由人主导的,
14、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建筑进行选择和淘汰,最终选择了外表美观和起居方便的建筑 陈鹏. 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J.。在建造了大量的美观方便的建筑之后,城市居民需要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大型建筑,于是,标志性建筑便逐渐出现在各大城市规划中。此外,还有一些传统建筑也成为了城市标志建筑,这种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最典型的当数北京的故宫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2.3.2标志建筑特色展现城市的地域性 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15、南方温暖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南方人温婉的特质。“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建筑理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不需要强行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性和文化性是相关联的。在我国南方,气候一般比较湿热,降雨较多,因此其房屋主要功能为遮阳、通风和隔热,风格淡雅轻巧。北方则气候干冷,建筑院落讲究封闭严谨和雄伟壮丽。地域性也造成了地域人民审美的差异化,这也具体表现在了城市标志建筑之中。 2.3.3建筑风格特色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和思想形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心
16、理特征和审美习惯影响到了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普通建筑中。而城市标志性建筑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例如迪拜帆船酒店大楼,其独特的帆形结构和金碧辉煌的外表,说明了城市生活的富足奢华。3. 我国城市标志性建筑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1我国城市标志性建筑面临的问题3.1.1城市特色的丧失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固有的品质逐渐招到破坏,导致城市建筑趋于相同。每个城市的建筑大部分千篇一律。导致城市特色的不断缺失。3.1.2忽视历史传统及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多元化,精神生活也要求多样化。这在人
17、们对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建设中也偏于经济化、国外化。盲目追求新颖的建筑样式导致标志性建筑缺乏历史文化内涵。3.1.3城市发展中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直觉,致使中国多数城市原有的城市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标志性建筑逐渐消失。在20世纪追求西式现代化过程中,以及城市急于发展现在化城市的浪潮中。一味的追求城市现代化导致原有的历史性建筑不断被破坏。这样使城市失去了建筑和公共环境艺术的特性。3.1.4盲目模仿使城市丧失个性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地陆续迎来各国的建筑设计师。如今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的光怪陆离使得一些不太成熟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眼花缭乱。由于对本
18、土文化缺乏深厚的功力。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建筑师对建筑的设计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的汲取。在社会经济浪潮之下,每个城市的建筑设计逐渐趋于千篇一律。每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风格也逐渐趋于相同,这使得城市标志性建筑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3.2我国城市标志性建筑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3.2.1保护标志建筑所处的环境,保留传统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城市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留存大量的古遗迹古建筑。部分城市为了建设新建筑而拆除古建筑,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损失。如前文所述,城市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文化有所联系,而富含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内涵,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最好背景。因此,在
19、建设标志性建筑时,应注意对古建筑的保存和维护,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产生的集群效应会为城市后续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此外,设计师应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保护树木和天然水源,防止出现为建高楼大厦砍断树木填平池塘的做法,应使城市标志性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3.2.2标志性建筑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独立的标志性建筑物应展现城市文化,而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应按照一定的布局方式进行排列。城市中心应建设中心建筑,作为建筑群的核心,沿核心可向四周辐射。例如,上海市的陆家嘴圆形区域和外滩圆弧区域相应,被称为”日月光华映黄浦江”。在建设中,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纪念碑、火车站、摩天大厦还是标志雕塑都应该提前进行规划,不能毫无章法随意搭建。而提前规划也意味着重视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 3.2.3出台相关政策或方针支持发展城市特色标志性建筑 从国家方面应加强城市发展自己特色文化,建立各个城市特色化标志性建筑。同时每个人也应树立加强对旧的特色标志性建筑的保护意识。4. 总结 城市文化竞争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标志建筑的特色也属于城市文化,并且,城市标志建筑应该与城市文化相联系。城市规划者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标志性建筑。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传承城市文化,更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