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虎丘记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2.把握文章基本结构思路。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中秋习俗,并做适当延伸。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情感目标:1.通过自身朗读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2.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教学难点: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理解公安派散文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教学过程一、导入苏州也
2、好,南京也罢,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印象。钟灵毓秀,虎踞龙盘,都在眼前的喧嚣中破灭了泡影。灵谷寺听不到禅唱,中山陵只剩下攀登,秦淮河没有了桨声灯影,平江路哪里还有清茶与评弹的闲情。今年过年,携家人江南一行,带着憧憬而去,却收获了不少遗憾。同学们能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看出我的遗憾是什么吗?教师:商业的喧嚣改变了憧憬中的江南,这里缺失了本应有的风土人情气息。我所喜爱和追求的,就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里,袁宏道的虎丘记。二、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曾任吴县(今苏州)知县、礼部主事、顺天府教授等职。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
3、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虎丘记是如何呈现这一主张的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练读,提出问题: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中秋时节,虎丘盛况(2)月夜放歌,自由旷达(3)虎丘胜景,有感抒怀(4)幸得解官,与民同乐2、研读第一段学生范读一遍,齐读一遍。问题一:第一段作者写了哪几幅图景?
4、具有什么特色?明确:写了游人如织(多)、盛装出行(丽)、游人宴乐(盛)三幅图景。虎丘自古被称为“江左丘壑之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是在晚明旅游业还不算发达的情况下,这里何以每天都聚集了那么多的市民?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一句“独以近城故”似乎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他把这一悬惑留给了我们,而自去铺陈“游人如织”壮观宏大的场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首先总括游览声势,接着以一“凡”字领起,极写时间和空间上的稠密,再在这一总体描绘后将镜头锁定于特定场景“中秋”。“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不分贵贱,不择
5、地点,蜂拥而至,其欣然之态,陶醉之神,令人如临其境,备受感染。接着“镜头”拉开:“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作者极写游人游兴之浓,多重比喻以壮声势,给色彩纷呈的背景又添重彩。问题二:作者描写如此盛况,仅是为了说明市民们仰慕山水吗?明确:这样的盛况并非出于哪个人的有意责求,或理俗的限定,而是带有一定的民间性、自发性。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借此来反映市民阶层的一种自由放达的群体心态,尽情抒发内心情感,痛快享受吴地民俗文化深厚的底蕴。特定场景是“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时移世易,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虎丘记袁宏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民俗 文化 第一 单元 虎丘记 袁宏道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