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16页.doc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第 16 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
2、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3、1、历史背景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 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知识体系 医 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2、学校类型: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此外,还有寺庙
4、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由低到高是从读写算到数学、天文、医学。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把人按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为“贱民”,为社会最低阶层。 二、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梵行期
5、;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 一5 岁开始,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 吠陀经 。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 公元8 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学习年限一般为12 年。学习内容是 吠陀经 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三、印度佛教的教育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 年,合格者
6、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第四节、文明古国的学校前述几个文明古国中出现的学校除了介绍到的古埃及学校之外,还有祭司学校、神庙学校和古儒学校。祭司学校: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也称僧侣学校。神庙学校:设在神庙,由僧侣担任教师。神庙学校的程度不等,即传授普通、初步的知识和神学课程,培养一般的官吏和神职人员,同时也传授一些较高深、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培养高
7、级官吏和僧侣。古儒学校:印度以古儒为师的学校。古儒是对经义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斯巴达的教育(一)地理背景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四周环山。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城邦。(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9000户,30000 人。 社会阶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30000户。 奴隶:希洛人,约300000人。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三)教育模式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3、 教育过程: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8岁:进入国家教
8、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乐教育。 3)1820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2030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30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30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45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
9、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年。到60岁(男性平均年龄是25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第二节、雅典的教育(一) 地理状况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76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二) 社会结构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经过一毓政治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三) 教育模式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2、 教育特点:
10、和谐发展的教育3、 教育过程: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2、13岁: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读是识字阅读,顺序是先字母、词,而后是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写是描蜡板上的字;算是用石子、手指和算盘计算。弦琴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音乐、唱歌、朗诵。 3)12、13岁15、16岁:增加体操学校。体操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和游泳、骑马、舞蹈。这三类学校学业结束后,多数人结束学校生涯,从事各种职业。 4)15、1618岁: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教育内容包括体操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音乐和社会活动。其中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5)1
1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属兵役性质。 20岁时通过仪式成为一个正式的公民。4、 女子教育: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忽视女子教育。 第三章、苏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生平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二、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二)论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者
12、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自然-伦理,划时代)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重于言传(四)教育内容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
13、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简介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
14、程碑。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在20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学习8年,柏拉图死后逃出雅典,先后到麦加拉、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西西里宣传政治主张,公元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在这里讲学40年(BC387BC529)。二、 教育思想(一)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体和灵魂。灵魂能主动思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启发
15、的过程。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哲学家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二)、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36岁,进入公立学前教育机关,实施音乐教育和游戏。717、18岁,分别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实施情感教育。三类学校分别实施普遍教育、音乐(音乐、舞蹈、读、写、算)和体育(体操、五项竞技)。具有铜铁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劳动者。1820岁,进入埃弗比团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在这一时期,学习的文化科目是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
16、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2030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3035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3550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哲学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二、教育思想(一)教育理论1灵魂说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
17、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2. 教育阶段论亚里斯多德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按每7年一个阶段来划分。0到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教育要顺应自然,
18、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7到14岁为第二阶段,以德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开办的学校中接受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14到21岁为第三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教育应着重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书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和政治学等。3. 论文雅教育文雅教育,也叫“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它由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斯多德认为,要实现文雅教育,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时间。自由学科是文雅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自由两种。文
19、雅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一节、古罗马教育的概况 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以农业经济为主,加上征战需要,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培养农民和军人。所以,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后两个时期的教育:(一)共和时期的教育1、共和早期1) 社会背景: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平民基本上是农民。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十二铜表法;简单的读写算等。男童到16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2、共和后期1)社会背景
20、BC3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世纪罗马兼并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2)教育体系712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1216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其他希腊文学;BC100年前后,出现拉丁文法学校,学习西塞罗等人的著作。16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3、帝国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变化表现为:1) 改变教育目的,由培养演说
21、家改为顺民和官吏2) 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3)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由国家委派)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生平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论雄辩家。2关于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雄辩家。要成为合格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其中伦理学的知识最重要,因为伦理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再次,雄辩家还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雄辩家的培养应把练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常用的练习方法有模拟演说、写作等。3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他认为要尽
22、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2)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尽为人之道。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1昆体良的教育观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其
23、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2昆体良的教学观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夸美纽斯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3昆体良的教师观(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奖惩时要注意分寸;(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5)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教育史 知识点 整理 精品 文档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