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练习.doc
《选官制度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官制度练习.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选官制度练习【精品文档】第 12 页1(2014吉林长春三模26)“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使学校教育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从元至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几百年一贯制地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上述材料说明了()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B科举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C科举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制约和导向作用D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2(2015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19)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
2、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竞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3(2014广东肇庆二模12)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A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B带来师门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4(2014浙江余姚高三冲刺模拟13)打破特权和垄断,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是()A战国实行军功爵制B汉代盐铁专营C隋唐实行科举制D孔子创办私学5(2014湖北武汉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25)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6(2014江西九江三模24)钱穆国史大纲中谈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
4、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制B客卿制C察举制D科举制7(2014福建厦门二模16)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人科举范围,但算学科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学科考试停止了。算学科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A科技发展的停滞B科举制度的衰落C官僚政治的腐败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8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
5、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9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度B科举制C编户制D察举制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11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
6、途。这种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12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13(2015四川宜宾高三7月调研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
7、会公平14(2014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使人们热衷于当官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隋朝创立的()A世官制度B察举制度C科举制度D刺史制度15(2014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唐摭言中记载:一次唐太宗走到殿后端门时,见到新取的进士们一个个排着队,规规矩矩地走出去,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谓天下英雄都落入我的圈套了)此记载能够体现出的中心含义是()A唐朝是英雄辈出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B唐太宗是尊师重教的典范C知识分子们在当时是社会的主流人物D科举制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16(2013
8、江苏学业水平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17(201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24)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18(2015贵州遵义高三第一次联考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9、,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A征召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世禄制19(2015广东湛江高三10月调研1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20(2013.7宁夏学业水平1)中国古代不少统治者强调以“孝”治国,特别强调这一标准选拔官吏的制度是()A禅让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1(2014.1四川学业水平2)伏尔泰
10、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主要赞赏中国的()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22(2010天津学业水平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A繁荣儒家文化B防范地方割据C削弱宰相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23(2015四川绵阳一模5)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24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中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凋零的直接原
11、因是()A程朱理学束缚B僵化的科举制C中西文化不交流D专制政治25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名著的共同点包括() 章回体短篇小说集 反映明清社会的危机 批判现实的力作 以科举制度的批判为重要内容ABCD26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情。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
12、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韫才毓行者,咸了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
13、标准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
14、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9(2014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6分)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15、。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朝代 年代 开科次数 登科人数 有名可查一甲人数 武状元人数 备注 进士 诸科 特奏 小计 状元 榜眼 探花 唐 朝 618907年 263 6656 6656 158 29 19 41 宋朝 9601279年 118 42459 16336 38477 97272 118 95 83 78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4分) (2)结合所
16、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宋代登科人数较唐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对于材料一、二中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30(2014福建福州二模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法,以八股制义取士,实不足据。况有司故事奉行,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以去,此人才所以日下也。 林寿彝射鹰楼诗话 道光帝1841年上谕道:“近来士习未醇,往往怀挟入场,冀图抄袭。本科会试,经王大臣搜出十余名之多。”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23 材料二 (1841年两广总督
17、祁埙上疏)须就武备开取士之途微寓变通考选之制。如文试第三场策问五道,请定五门发题:曰博通史鉴,曰精熟韬钤,曰制器远算,曰洞知阴阳占候,曰熟谙舆图情形若兵书上祥(详)水战之阵法,图志则通外域之夷情,并足裕远谟而操胜算。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42 材料三 各省学臣于岁(注:1888年)科试时,生监中有报考算学者赴总理衙门,试以格物、测算、及机器制造、水陆军法、船炮水雷、或公法条约、各国史事诸题,择其明通者,录送顺天乡试与通场士子一同试以诗、文、策论此项人员若于会试中试后,得用享职。 醇亲王奕譞等奏折 材料四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官制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