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欣赏.doc
《西方音乐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欣赏.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西方音乐欣赏【精品文档】第 32 页西 方 音 乐 欣 赏第一章 古代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自古代至巴洛克时期,西欧音乐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依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它可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四个发展时期。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音乐文化。古希腊音乐文化的繁荣时期,大约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至8世纪左右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古希腊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荷马史诗、歌曲、悲剧、喜剧等。荷马时代出现的荷马史诗是
2、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大型作品。代表作品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古希腊的乐器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有了发展,它们可为歌曲伴奏或独奏。(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 音乐片段)公在前5至4世纪,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悲剧艺术体裁产生。悲剧是一种包括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由对白和音乐分曲含有朗诵调、独唱、合唱组成。古希腊的音乐为单声部音乐,它形成了八组自上而下的调式音阶,如多利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后来,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接受和沿用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使之成为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基础。纪元初年,罗马帝国的奴隶、平民等被压迫阶层中产生了天主教,随之出现了为它服
3、务的宗教音乐。最后,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它为国教,天主教音乐因此得到确认和发展。第三节 中世纪的音乐文化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史上称这一段时间为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音乐史中的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后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欧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中世纪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有意大利、法国、德国,此时期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为宗教音乐与世俗歌曲。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从当时流行的歌调中选编出一套典型歌调确定为天主教传统歌调,并将之汇编成唱经歌集。后人称之为格里哥利圣咏。公元9世纪以后,
4、格里哥利圣咏曲调下方增加了一条平行四五度的曲调,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至13世纪,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广泛使用。欧洲音乐自单音音乐过渡至复音音乐。中世纪除宗教音乐外,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也在发展。当时法国游吟歌手、德国恋歌诗人演唱的歌曲内容反映了战争、爱情及对大自然的歌颂。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题材是人对生活的爱,对理智的信心,对大自然的歌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中心有法国、意大利、尼德兰(今天分属于比利时、荷兰、法国三国,位于北海沿岸地区)、德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法国歌
5、谣曲、意大利牧歌、德国新教圣咏、意大利合唱复调音乐以及琉特琴、管风琴音乐。在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中,音乐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首先体现在世俗音乐体裁得到极大发展。14世纪,以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为代表的新艺术音乐风格开始发展。15世纪,尼德兰乐派作曲家发展了复调音乐中的模仿手法,确立了严谨的复调技术,丰富了复调织体,使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形成新的结合。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杜费G.Dufay,14001474年、沃克亥姆J.Ockeghem.14301495年、奥尔兰多第拉索(0.di.Lassus,15321594年)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16世纪初,改革后的德国新教圣
6、咏为四部合唱形式,旋律在高音部,曲调选自德国古老的圣歌与民歌,用德文演唱。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这首歌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马赛曲。在德国新教圣咏的影响下,法国、尼德兰、瑞士等国也出现了新教圣咏。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琉特琴音乐逐渐器乐化了。风琴音乐出现了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早期器乐体裁。(琉特琴、管风琴音乐 音乐片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以内容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技术上的巨大创造性,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它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欧洲各主要国家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欧洲音乐
7、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新旧风格交织、社会内容混杂的复杂形态。音乐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欧洲音乐文化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Baroque,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在艺术史中使用,主要指17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宏伟、华丽、充满活力的风格特点。音乐史中沿用了这一词,用来概括当时音乐的复杂多样和创新精神。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主要有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以及风琴、古钢琴、小提琴、器乐合奏音乐。巴洛克时期,歌剧是一种广泛发展的音乐体裁。它最早诞生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00年,为庆贺梅弟奇公主玛丽亚嫁给法王亨利四世,里努契尼写了优丽狄西一剧,由
8、培里、卡契尼作曲。10月16日在皮提宫首演。于是,人们将1600年作为歌剧年而载入音乐史册。意大利歌剧自诞生后,先后出现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坡里四个歌剧艺术中心。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有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阿丽安娜,切斯蒂M.A.Cesti,16231669年的金苹果,A.斯卡拉蒂的光荣的凯旋、世袭贵族等。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场面壮观,经常插入舞蹈、合唱,音乐比较注重宣叙调,显现出更多的民族特点。优秀的歌剧作品有吕利(16321681年)的阿尔密德、拉莫16831764年的风流的印度人等。此时期英国的优秀歌剧作品有普赛尔(16581693)的迪东与伊尼。德国歌剧的代表作品有序兹(15851
9、672年)的达芙妮。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17世纪中叶传入德国,后来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内容以世俗或宗教故事为题材,规模较清唱剧小,故事情节简单,偏重抒情性,具有室内乐性质。巴洛克时期,欧洲的器乐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17世纪意大利提琴制造艺术的空前发达,促使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水平飞速发展,同时以提琴为主的合奏艺术形式也有了重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器乐形式主要有奏鸣曲、协奏曲两类。独奏奏鸣曲中的优秀作品有塔蒂尼Tartini,16921770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
10、的颤音。协奏曲为16、17世纪之交出现的由一个或数个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果独奏者不是一人,则称为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兼演奏家维瓦尔第16871741年大大发展了协奏曲体裁,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协奏曲四季等。(斯特拉底瓦尼 名琴与名曲)(大协奏曲四季 春)古钢琴自16世纪起流行于英国,17世纪以后又为法国宫廷和市民所喜爱,当时的乐器型制有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两种。英国古钢琴艺术繁荣于莎士比亚时代。(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及其音乐片段)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在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巴赫与亨德尔两位音乐大师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继承了前人的重要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
11、创作风格,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时代。“音乐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赫的音乐作品众多。声乐作品主要有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圣诞节清唱剧、200多首康塔塔(其中世俗康塔塔23首)、6首经文歌。器乐作品中管弦乐作品主要有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4首管弦乐组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主要有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音乐的奉献;钢琴乐曲主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2卷、赋格的艺术、意大利协奏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管风琴乐曲主要有143首圣咏前奏曲以及幻想曲、赋格
12、、托卡塔等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管弦乐F大调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的音乐创作体现了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先进思想,作品中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提倡的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意义。在创作中这种哲学伦理思想又和抒情、写景密切结合在一起,达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概括性、综合性,并富有民族性,音乐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特有的热情和幻想力。他的音乐创作使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复调风格达到高度的成熟和繁荣,并为新的主调和声风格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清唱剧大师”亨德尔 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一
13、小市民家庭。1759年4月14日在伦敦逝世。亨德尔一生创作了歌剧50部,代表作品有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罗德林达等。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清唱剧居重要位置。他共写有清唱剧23部,作品庄严强劲、气势宏伟,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气概和史诗性。优秀作品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等。此外,亨德尔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曲,其中有大协奏曲、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清唱剧弥赛亚 “哈里露亚”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它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作品内容富有戏剧性和史诗性。16世纪起源罗马,为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也有世俗题材的作品出现。1
14、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位置。为清唱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作曲家有德国的序兹、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具有欧洲性。他是新复调风格的古典大师,作品音乐形象丰富,倾向于造型性,作品中英雄的宏伟风格对其后的作曲家具有广泛的影响。第二章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从娱乐走向崇高)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处于动荡的革命年代。在这一时代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也在走向相当紧张的阶段。它的最终结果,即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首先,以法国“启蒙运动”为代表,全欧性的政治思
15、想运动蓬勃发展。“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思想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到得了广泛的支持。在德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狂飚运动”,“狂飚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崇尚感情,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情绪;它歌颂自然,反对专制暴政,反对黑暗社会。年轻的歌德和席勒参加了这场运动,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启蒙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应该提及的是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美学思想。它们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艺术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强调在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强调艺术的民族性、民
16、主性,还提出了“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等。新的文学理论、新的美学思想,引起了这一时期西欧音乐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更接近于市民要求,市民审美观念的喜歌剧的产生。喜歌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这一体裁被意大利作曲家裴格雷西和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做了最早的尝试,他们的喜歌剧作品管家女仆和乡村卜者具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正歌剧的改革,作曲家格鲁克的改革目标即去掉正歌剧的种种弊病,要具体体现启蒙主义美学理论“返回大自然”的口号。他认为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美的伟大原则,他摒弃了正歌剧中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和对声乐技巧的炫耀,要求歌剧反映新的生活现实和新的思想观念。格
17、鲁克的歌剧作品有阿尔塞斯特、伊菲革涅亚在奥利德。后来,古典主义的歌剧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再次是器乐创作方面,世俗性因素加强,主调和声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音乐创作追求哲理性的表现,贝多芬即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运用于他的器乐创作中,提高了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在这一时期中,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得以确立和完善。尤其是在交响乐和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古典主义初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的基础上,把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推向了高峰。“交响乐之父” 海 顿弗朗茨约
18、瑟夫海顿(17321809年),出生于奥地利,其父为农民,自幼即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天赋。5岁时,开始学习基本乐理,8岁去维也纳在圣斯蒂芬教堂担任唱诗班歌童,通过演唱的曲目,他熟悉了过去的奥地利、尼德兰和意大利作曲家的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18岁时因变声而被解雇,为了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街头演奏、家庭四重奏晚会,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了维也纳的世俗音乐,他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刻苦钻研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自1759年起的30多年的时间内,海顿在封建贵族府邸中服役,根据主人的命令,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包括餐后的音乐演奏、娱宾的歌剧及家用礼拜堂弥撒乐等。海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是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作曲家
19、所共同经历的道路,同时,也是18世纪欧洲音乐生活的典型写照。海顿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不下125首交响乐(广泛流传的有第44哀悼、第45告别、第94惊愕、伦敦等),77首弦乐四重奏(最重要的有第3号、20号、64号、76号等),20首钢琴协奏曲,9首小提琴协奏曲,6首大提琴协奏曲,16首其他各种乐器的协奏曲,52首钢琴奏鸣曲及帕蒂塔,175首次中音提琴的小品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卡赛兴和室内乐小品。在声乐作品方面,以二部清唱剧 -创世纪及四季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许多宗教性的声乐作品及36首歌曲等。第45告别、第94惊愕、第101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小夜曲小夜曲原意为“傍晚的音乐”。中世
20、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常用吉它伴奏。因多于傍晚在恋人窗下演唱而得名。后演变成独唱时器乐改编曲、器乐独奏的小夜曲。18、19世纪还盛行过一种组曲型器乐套曲也称为小夜曲。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贝多芬二部三重奏也命名为“小夜曲”。在这些作品中,海顿赋予其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鲜明地表现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及他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具有愉快幽默的性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的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较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海顿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两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上。在他的四乐章的交响乐中,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发展原
21、则,发展了近代管弦乐的编配手法。他的四重奏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在创作手法上和复调的运用上也更为大胆。海顿的音乐创作成就,为莫扎特的古典歌剧、贝多芬的器乐创作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神童”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的父亲是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在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之下,莫扎特自幼就显现出特殊的音乐才华:4岁起学习钢琴,5岁开始写作乐曲,8岁时已经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莫扎特的父亲急切盼望儿子的成功,6岁时就带他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奏,莫扎特以他不凡的才能被人们誉为“神童”,也就在漫长的旅途中,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他听
22、到了凡尔赛教会歌手的宗教音乐合唱和管风琴演奏;听到了巴黎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的优美音色;以及亨德尔的神剧、独具特色的意大利歌剧,这些都成为莫扎特以后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在莫扎特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歌剧方面的贡献最为显著。他写有22部歌剧,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他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各个角色更深刻的抒情性;“重唱”的成功运用为展开情节造成戏剧性冲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莫扎特创作有45部交响乐,早期作品与海顿风格相近,后期的第39号、40号、41号,去掉了以往交响乐的引子,主、副部主题间的形象对比更为强烈,展开部不稳定幅度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音乐 欣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