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复习题共19页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针灸学复习题共19页文档.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实验针灸学复习题【精品文档】第 18 页复 习 题绪论1、 实验针灸学定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2、 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3、 针灸对机体的作用(1)镇痛作用(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4、 针灸作用
2、的基本特点5、 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6、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7、 实验针灸学的任务8、 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9、 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10、 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一)基本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基本观点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
3、精神11、 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第一章1-112、 穴位的含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13、 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应病症14、 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15、 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 穴位诊断法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16、 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分三大类: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2)知热感度异常: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
4、虚证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发生变化。2组织形态学改变色泽、形态改变:例如: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凹陷、隆起、条索、硬结: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1)电学特性变化(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 实证虚证(3)光学特性变化(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 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1、感受装置(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例:足三里 产生针感的部位最浅0.7cm最深3.5cm皮下组织深度0.3-0.5cm(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
5、织较为多见。组织包括: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7)针感形成机制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2
6、、传入神经1、分类、。(A、A和、A、C类纤维)(粗细)A:脊神经中粗的快速传导的有髓纤维B类纤维:有髓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类纤维:细的无髓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缓慢2、针刺信号可兴奋四类神经纤维3、针刺信号主要沿着躯体感觉神经中、类纤维传导。4、电针感以、类纤维为主传导,而手法运针针刺主要由、类纤维为主传导。3、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1)针刺信号主要由脊髓上传至高级中枢。例:完全脊髓横断损伤的患者的脊髓水平以下部位感觉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针刺这些部位没有针感和手下感(2)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沿对侧脊髓腹外侧索上行,与脊髓浅感觉通路(痛温觉)传导路径相关。(3)脊髓深感觉通路:薄束、楔束参与得气的维
7、持。4、针刺信号的脑内通路针刺信号脊髓丘脑丘脑皮质束内囊大脑皮质形成针感5、针刺信号的循经传导18、 如何理解针感性质的多样性1、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不甚明确2、针感性质多种多样,但与混合感多见,其中痛感也是一部分3、针感性质多样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穴下的组织结构不同:刺激神经干-麻;刺激肌肉、肌腱、骨膜-酸胀;血管痛(2)与感受器和兴奋的神经纤维类型不同:手针主要兴奋、类神经纤维-酸麻重胀;电针主要兴奋、类神经纤维-麻 (3)针刺参数不同 进针深度和方向 刺激方法 刺激手法 刺激部位 刺激强度 19、 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手下感实质穴位部位
8、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穴区肌电与主动肌电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的多,区别如下:(1)频率穴区肌电:在55Hz和165Hz附近为多主动肌电:在01000Hz范围内(2)波幅穴区肌电:通常在80300V之间,少数在400V以上。主动肌电:可达100300mV 20、 穴位肌电的本质与施术者手下感同时出现的肌电活动可能来源于针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肌肉收缩刺激运动神经末梢引起的活动针处自发的肌电活动针刺刺激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分支引起的反射性活动。21、 简述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在肌肉组织比较丰富的穴位,三者有规律性的关系。“大肌电”在重度手下感和强
9、针感时出现最多;“小肌电”在轻度手下感和中度针感时出现最多;“无肌电”在针下松空和弱针感时出现最多;没有肌肉或肌肉少的部位,如头顶、耳廓、手指等处的穴位,针刺不能产生真正的手下得气感,但受针者仍有明显的针感。正常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可能是针刺肌电兴奋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大脑产生针感(酸麻重胀)针处肌肉收缩产生手下感 加强针感1-222、 经络现象定义经络现象:人体出现的沿古典以及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23、 循经感传现象以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被
10、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以及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24、 循经感传出现率 感传普遍存在 型在人群中出现率递减 感传的出现率平均是20.3%,显著型的出现率为 0.35% 感传的出现率涉及因素:出现率与地区、民族、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25、 循经感传的八大特征简答题:1.循经扩布2.感觉性质多样3.慢速传导4.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5.宽度与深度不均6.影响脏腑功能活动7.趋向病所8.可以阻滞(一)循经扩布1、路线基本上是循经性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2、常表现为“不及超过窜行或不循经”等。3、一般规律为:四肢部的感传路线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胸腹部不一致;头面部大半不一致四肢
11、部胸腹部头面部4、如在交会穴处安放电极进行刺激,则感传可同时沿行经此穴的各条经脉传导。需要指出的是:几条感传线同时行进时,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受试者可清楚分辨感传路线的衔接流注交叉和交会现象观察的感传显著者,刺激穴位引起的感传均可在十四经脉连续传注还观察到刺激足三阴经的井穴,则感传线均在三阴交穴处交会,然后分支各自沿本经路线向上传导(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二) 感觉性质多样感传的感觉性质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个体不同刺激部位不同方法不同感觉的性质不同。3、就刺激部位来说:(1)针尖到达皮内时,引起痛感,定位明确, 无放散现象(2)针尖深入皮下、肌层时, 胀感(3)针刺深部时,酸麻重胀等感
12、觉并可出现感觉的传导就刺激方法来说:(1)毫针刺激引起的感觉是多样的(2)电针或穴位注射多出现酸胀沉冷热感(3)电脉冲刺激常出现麻感触电感 或虫跳感蠕动感 (4)艾条 温热感麻感等5、就刺激手法来说烧山火 多热感透天凉 多冷感(三)慢速传导循经感传的速度远比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慢一般在“数毫米至数厘米/秒”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的感传速度常有不同。小腿,前臂部位比大腿,躯干,头面部快。(四)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双向循行(1)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2)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3)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向离中性和向中性传导感传的回流:双向传导
13、性:(五)宽度与深度不均(1) 宽度:感传路线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约0.5-5cm或更宽。一般来说:四肢部较窄;躯干部较宽;头面部呈片状扩散4、带状区域可分为:感觉较强而清晰的较细的中心区宽而感觉模糊的边缘区5、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有关:针刺浅者呈带状穴位注射时 针头细,药液少,注射慢,感传呈细线状。针头粗,药液多,注射快,感传呈带状。(2)深度:感传的深度:一般上臂、臀、下肢等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四肢末端,头面部 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肺经皮下肺主皮毛脾经肌肉脾主肌肉(六)影响脏腑功能活动感传能引起相关脏腑的内脏效应,如: 1. 针刺足三里穴,当感传上达上腹部时, 受试者感觉
14、到胃部灼热或抽动,剧烈的胃痛消失。 2. 针刺商阳穴,受试者出现肠蠕动增强; 3. 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不齐患者心率恢复。(七)趋向病所:循经感传的趋病性:针刺不经过病所(患区)的经脉穴位时,感传路线沿穴位所属经脉路线循行,但至病所附近,即偏离该经脉转向病所。例如:有报道一例心脏病人的不同经线发生感传后,都有趋向心脏的集中现象。(八)可以阻滞1接力对于短程感传,在其终止部位继续施 加刺激,常可使感传继续接力前进2. 阻滞若在感传线上施加一个阻滞性刺激,可 使感传阻滞,不再向前传导,去除刺激 ,感传可恢复。3. 阻滞的方法:机械压迫 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 局部冷冻降温 皮肤触觉刺激 外加磁
15、场特点: (1)机械压迫性刺激引起的阻滞特点是阻滞与恢复迅速,偏离经络线则不受影响(2)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奴佛卡因(张力阻滞)特点产生迅速, 恢复缓慢。原因可能是由于注入的液体使局部张力增高所致冷冻阻滞:特点是感传的阻滞与恢复都是渐进性的。原理引起冷冻阻滞的穴位深部组织临界温度是21.60.4,远较哺乳动物外周神经传导阻滞的温度高得多,因此冷冻阻滞不象是由于外周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可能是由于降温影响了感传过程中某种酶化学反应的原因。皮肤触觉刺激特点感传的阻滞与恢复是渐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触觉刺激在中枢水平对感传的干扰。26、 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一)手法导气 (二)电针短程接力 (三)药物激
16、发某些药物如ATP、辅酶A和许多行气活血通经和络的药物应用或注射,可大大提高感传显著程度。乙酰胆硷循经导入(0.01%)可使感传出现率由15%提高到70%,ATP次之,肾上腺素(Adrenlin , Adr)无明显效果。乙酰胆硷导入出现红线,肾上腺素Adr导入出现白线。(四)入静诱导(五)其它艾灸法循经加热电鍉针相结合温水浴发热鍉针井穴振动循经贴磁片等27、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制外周动因激发说基本内容循经感传的根本环节在体表。就是说循经感传可能是由于“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激时产生的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依次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根本环节传于体表,感在中枢其主要依据有:循经感传的路线
17、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的分布很不一致;慢速传导; 可见的经络现象发生; 感传的可阻滞性;体表感觉缺失区内仍有某种依照其固有路线行进的传递过程通过。肌肉、肌腱手术后感传改道;遇到创伤、关节或斑痕时,感传受阻或绕道。截瘫病人身上出现“跨越式传导”。中枢兴奋扩散说基本内容: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定向扩散。根本环节:“感在中枢,传在中枢” 主要依据循经感传的路线是以皮质感觉功能为基础的,一旦大脑皮质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后,循经感传就不能发生; 幻肢感传颅内疾患可引起自发性感传和循经感觉异常。气功诱导入静后可使感传出现率大大提高28、 常见的经
18、络现象和特点循经性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感觉异常或其他感觉障碍,也叫“循经性感觉病”,或叫“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循经性综合征”。此病是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一.循经性感觉障碍(一) 性质 循经性疼痛性质:多数为钝性轻痛或压痛,有时疼痛难忍,疼痛区域边界模糊,不伴有红肿热等现象。 循经性感觉异常的性质:多种多样,以麻感最多,其次有酸感,冷感,热流感,痒感,吹风感,跳动感,灼热感,水流感。 循经性感觉的性质与循行路线所发现的病灶性质有关。循经性痛感-疼痛病灶循经性麻感-占位性压迫,循经性热感-炎症性(二)分布不同于神经、血管、海氏
19、带。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吻合, 广泛分布于14经,以膀胱经多见。病变可局限于一条经脉,数条经脉,或表里经或同名经脉。(三)循行宽度、长度与速度宽度: 0.3-3.0cm长度 :大多短于/等于/少数长于速度:10-40cm/s(四)发作中的主要临床表现1 发作次数、始发点、行程、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具备发作性特征 1次/日 数次/日 数天一次始发点:从体表恒定的一点开始行程:循经扩散持续时间:数分钟-数小时2 伴随症状精神情感症状血管收缩障碍呕吐内脏危象肢体不自主运动3 在循程上施加压迫可使之终止4 发作中意识清晰,事后可完整回忆.5 发作后的嗜睡与一过性运动及感觉障碍二 可见的经络现象定义: 是指
20、先天的或后天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循经皮肤组织形态或色泽的改变。例如:红线、白线、出血带等现象(一)循经性皮肤病1定义:病理状态下沿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2 分类先天和后天1)先天性的皮肤病线状痣;线状汗管角化症;线状皮肤萎缩2)后天性皮肤病:线状皮炎,线状湿疹,硬皮病,线状扁平苔藓,线状紫癜,色素沉着等,*先天性的 以各种线状痣为多见。*后天性的,以线状皮肤病较多见,其中又以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的神经性皮炎及扁平苔藓最为多见。3 分布特点1)十四经脉和带脉,以肾经较多见。2)同一病人可在多条经脉上出现皮肤病损,同一经脉也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损。3)皮肤病损可出现于经脉的一部分,也可
21、波及全程。4)宽度,一般0.52.0cm,肩胛部有时可扩大成片,另一些部位可成点状。4 共同特点:从病理变化方面看,真皮上部血管变化,血管周围炎症浸润,表皮变化,是循经性皮肤病的共同特点。5 病因与该经所属内脏病变有一定关系(二)循经性皮肤显痕(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循经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针刺后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的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和皮下出血等现象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反应。针刺穴位循经出现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2 特点1)可表现为红线、白线、皮疹、皮丘带、皮下出血带。多伴感传出现.2)有的细如丝线,有的宽达12cm,3)短的仅出现于经脉的某一部分,长的可通达全程。4)持续时间:数十分钟至数小
22、时5)这些皮肤反应,经穴刺激后,循经可产生一系列变化,循经性的皮下出血带,表现为:穴位刺激-真皮层血管神经功能性改变-循经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带状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丘疹-循经出现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循经出血带,循经性皮丘带(循经性荨麻疹)皮丘带实质上就是体表上循经产生的荨麻疹样改变,也是一种循经出现的血管神经功能造成真皮层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产生荨麻疹样改变。 其过程为:循经胀痛或痒感红线(即充血带)皮丘带充血带贫血带(白线)色素带3、皮丘带的形成潜伏期:5-16小时,消退时间为0.5-2小时。4 、皮丘带形成基础:1)感传显著;2)皮肤过敏;3)有的还合并某种内脏病 5、伴随
23、症状29、 对经络实质认识的基本观点(略)30、 经络实质的几个假说(略)1-331、 经穴-脏腑相关的定义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32、 胃大部切除患者耳廓低电阻点出现的规律(1)随手术中内脏牵拉程度迅速增多(2)以耳甲腔、耳垂、耳背显著(3)与病灶面积成正比(4)区域不固定、成片出现(5)随病灶痊愈而减少33、 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耳廓低电阻点出现的规律低电阻点在术后一定时间内急剧增加,高峰在术后15-16天,四周恢复至术前水平 主要集中在血管周围 低电阻点的数量与溃疡面积
24、成正比 低电阻点出现稍落后于体征,低电阻点达高峰时病情好转 34、 牵涉痛的定义、特点、海氏带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特征:(1)出现部位多在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部位相对固定(2)一般为可逆的、突发的(3)可出现感觉和组织形态双重改变(4)局部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痉挛局部缺血(5)与内脏病变性质成正比,内脏病重牵涉痛重(6)偶有以牵涉痛为主症就诊(注意)35、 简述穴位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的相关规律(1)穴位传入冲动按脊髓一定节段投射:每个穴位的针刺冲动都投射
25、到一定的脊髓节段,也弥散到上下邻近的节段。同一经络的穴位,部位不同投射节段也不同,主治不同;不同经络上的穴位,神经节段相同,主治相同。(2)躯干部经穴的主治功能有明显的分段性:同一条经脉的穴位,所处神经节段不同,主治不同,表现为“同经异治”;不同经脉的穴位,在同一神经节段上,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颈部穴位主治头面部疾病;上胸部穴位主治心、胸、气管、胃疾病,下胸部(腹部、腰骶部)穴位主治腹腔、盆腔脏器的胃疾病 (3)俞、募穴于所属脏、腑的神经节段关系:分析了24个俞募穴,19个与相应内脏又明显对应关系,小肠俞不太明显。说明临床上针灸募穴和俞穴对所络属脏腑的功能有良好调整作用,也解
26、释了为什么募、俞穴的位置都定位于躯干部的腹、背侧,而不在本经的循行线上(4)四肢部位的经穴主治与神经节段相关系:四肢的神经节段是沿肢体长轴纵向分布四肢经穴主治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治则:a四肢的神经节段是原始的体节沿肢体长轴纵向延长,每一条经线位于1-2个神经节段上。b每条经穴位的主治基本相同。c经与经之间主治有差别。d四肢经穴的主治症候由支配经络的神经节段决定。e重叠区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小结:四肢经穴主治病症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特征,为“循经取穴”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治则免提供了科学依据。(5)头面部经穴主治与神经支配各经穴位的主治病症主要是以局部病症为主。对内脏功能也有一定的调整
27、作用(6)四总穴36、 体液调节的定义,常见传播媒介体液性调节: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和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等通过血液途径或神经轴突运送至靶细胞而发挥调整作用。传递媒介:激素:ACTH,CGMP 神经递质:NE去甲肾上腺素,5-HT,DA,Adr肾上腺素37、 简述胃耳相关的联系途径和基本依据(一)交感神经肾上腺能纤维与耳廓低电阻点的形成1、造模:家兔胃溃疡模型2、耳与其有关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耳大、枕大、耳颞N)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切断所有躯体感觉神经低电阻点无变化4、切断迷走神经低电阻点无变化5、切断所有感觉神经,同时摘除颈部的交感神经节、颈总动脉的一段低电阻点减少一半6、交
28、感神经节后纤维是该反射弧的重要传出途径(二)迷走神经在耳廓低电阻点形成中的作用1、电刺激迷走神经,耳穴低电阻点出现2、切断迷走神经,低电阻点不再增加3、刺激胃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低电阻点没有变化结论:迷走神经是传入神经。(三)下丘脑与耳廓低电阻点形成1、造模:兔实验性胃溃疡耳廓低电阻点形成结论:内脏病可以引起耳廓低电阻点的形成2、损毁孤束核、下丘脑外侧区等模型低电阻点出现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峰值下降3、在下丘脑外侧区埋藏电极电刺激可引起耳廓低电阻点形成结论:上述核团参与耳廓低电阻点形成。4、下丘脑 前区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有关 后外侧区与交感神经活动有关实验证明:耳廓低电阻点的传出神经是交感神
29、经胃传出神经迷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低电阻点形成结论:下丘脑的后外侧区是耳廓低电阻点形成的中枢(四)总结:胃-耳的关系1、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2、中枢是下丘脑外侧区3、传出神经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4、反射弧:胃迷走神经下丘脑外侧区交感神经耳产生低电阻点第二章38、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良性、双向性2、整体性、综合性3、功能性、早期性39、 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1、穴位特异性2、得气状况3、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4、个体差异5、时间因素40、 简述穴位主治功能特异性的含义1)穴位与非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2)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3)同经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41、 论述穴位功
30、能特异性及其作用机制?穴位功能特异性的作用穴位功能特异性定义: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一)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1 穴位主治功能特异性1)穴位与非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定义:穴位作用明显,而非穴位大多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 2)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定义: 穴位的针刺效应和所属经脉的络属规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本经穴对其所属脏腑器官的影响较异经穴位明显。3)同经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2、穴位反应病症的特异性1)内脏疾病在体表有反应点2)内脏疾病在耳廓上有反应点(二)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相对性1、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性定义:穴位的特异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见的情
31、况是:一个穴位有时可对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或分治多种病症;而多个不同的经络穴位对同一个脏器有时都可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症。 一个穴对多个脏器有治疗作用多个不同穴位对同一脏器发生作用2、穴位病理反应的相对性不同脏腑疾病在共同穴位上出现病理反应;同一脏腑疾病也可在不同穴位上出现病理反应。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理论依据与神经节段性支配有密切关系近距离取穴的机制大部分穴位与其相应的内脏的神经支配属于一个脊髓节段或在其相应内脏所属神经节段的范围内,所以神经节段相同,穴位的主治功能也相同,穴位的神经节段不同,其功能主治也不用。穴位功能相对性:主要由于针刺信号在脊髓和脊髓以上的各级中枢与痛信号相互作用的结果与
32、脑内有关神经结构的整合作用有关A 、头部取穴面部取穴的机制:四白穴四白穴的感觉神经元位于半月神经节内四白穴区与面神经核、动眼神经核有联系针刺四白穴可治疗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鼻炎、头痛等B、远距离穴位远距离取穴的机制一些穴位与疼痛部位或有关的脏腑器官不属于同一神经节段或邻近节段,而属于远距离穴位,其针效的产生与脊髓水平以上脑内神经结构的整合作用有关,而表现出穴位广泛的全身作用。表现出穴位特异性的相对性。穴位功能作用的普遍性还可能与体液因素有关。42、 穴位特异性相对性的含义定义:穴位的特异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见的情况是:一个穴位有时可对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或分治多种病症;而多个不同的
33、经络穴位对同一个脏器有时都可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症。43、 论述穴位特异性的理论依据:见第35题44、 简述得气及其含义得气的含义(1)受针者的针感:酸麻胀重等复合感(2)施针者的手下感:沉紧、滞重、不夹针两者分别或联合可作为医生针刺得气的标准。45、 简述得气的临床意义(1) 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2) 得气是针刺施术技术的标志46、 简述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1)温度幅值:不同类型的神经末梢,对温度的反应不同。20时只有冷觉末梢受刺激,40时只有温觉末梢受刺激,33时冷觉和温觉末梢均受刺激,50时冷觉和痛觉末梢受刺激45是开始感受疼痛的临界值,也是组织开始被热损伤的温度。2)温度升降
34、速度:当一个温度感受器突然受到稳定温度变化刺激时,最初它会产生较大的反应,但在第1分钟后就会发生衰减,并在其后的0.5小时或更长时间进一步发生缓慢衰减。温度感受器对稳定的温度变化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但对温度的不断变化发生明显的反应,温度每改变1 ,可使细胞内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约2.3倍3)温度作用面积:温度刺激的作用面积与温度感觉的空间总和有关。整个身体同时受到温度变化的作用时,其分辨微小温度变化的能力最大;当温度变化影响整个体表部分时,小至0.01度的快速温度变化即可被感知。当受作用皮肤表面只有1cm2的大小时,比上述温度大100倍的温度变化也不能被感知。原因是在一个小的体表面积里,冷觉和温觉
35、末梢的数量是非常小的。在前臂上冷点平均为1315个/cm2,而温点只有12个/cm2。4)壮数:灸疗的状数不同,所兴奋的皮肤感受器可以不完全相同。高阈机械感受单位常由于重复的热刺激而变得敏感;在连续灸中发挥作用。多型性伤害性感受单位在针刺或加热到伤害性水平时易于激动。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持续时间:与每壮温度升降速度有关间隔时间:与整个温度刺激的梯度有关47、 人体三种温度感受器的5个数值20时只有冷觉末梢受刺激,40时只有温觉末梢受刺激,33时冷觉和温觉末梢均受刺激,50时冷觉和痛觉末梢受刺激45是开始感受疼痛的临界值,也是组织开始被热损伤的温度。48、 电针定义、一般电针仪常用的电流
36、电针定义: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的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电针仪产生的波形多为双向脉冲波49、 电针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1)刺激强度(振幅):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穴位,其耐电量不同。同一穴位对低频率耐电量大于高频在一定范围内电针效应随强度增加而递增电针镇痛的刺激强度一般以机体能耐受为宜,过弱效果不佳,过强机体不能耐受(2)频率不同频率的电针可以引起中枢释放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如:2Hz电针足三里脑啡肽含量升高,强啡肽含量不变100Hz电针足三里强啡肽含量升高,脑啡肽含量不变2Hz与100Hz交替的疏密波强啡肽和脑啡肽两者都升高,镇痛效果增加电
37、针不同频率 发挥不同作用不同频率电针产生不同效果不同频率兴奋不同神经纤维类型:高频(电针)兴奋粗纤维,抑制细纤维;低频(手针)兴奋细纤维,抑制粗纤维(3)波形脉冲电 规律脉冲 调制脉冲(疏密波、断续波) 不规律波(声波、语言、噪音)适应性规律脉冲所产生的电刺激使人体容易适应,调制脉冲可相对减少上述电刺激的适应现象,不规则声电波电刺激人体侧不易产生适应现象调制脉冲相对多用:如: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最佳波形为疏密波和断续波镇痛:声电波优于规律脉冲和调制脉冲解除疲劳:规律脉冲和调制脉冲优于声电波连续波对瘫痪性疾病有良好作用 50、 手针与电针的区别(1) 定义:电针:在针柄上连接电针仪,通以微量脉
38、冲电流来兴奋穴位组织。手针:在毫针针刺穴位获得针感后,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来达到使穴位组织感受刺激作用而引起兴奋.(2)刺激性质电针:电刺激手针: 机械刺激(3)针感电针:麻感手针: 混合感(酸胀感)(4)兴奋神经纤维类型电针:类为主的粗纤维手针: 类为主的细纤维(5)耐受性电针:易耐受手针: 不易耐受51、 个体差异的定义定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差异.52、 个体差异、中医辩证分型、植物神经功能与针灸疗效的关系?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针麻优良率: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不敏感型副交感神经敏感型交感神经敏感型混合敏感型53、 情绪反应的定义情绪反应:在现代研究
39、中疼痛、视觉、嗅觉、听觉、渴觉及饥饿等刺激都可诱发情绪活动,并伴随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变化,包括自主神经功能、躯体运动和内分泌方面的变化,这些通称情绪反应54、 简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响(1)情绪(2)暗示(3)分心(4)思想准备(5)顾虑(6)认识55、 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略)56、 生物节律的定义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57、 生物节律的分类按周期分类:a) 近似昼夜节律: b) 超日节律: c) 亚日节律: 按驱动节律的根本动因分(1) 外源性节律:产生是由外环境中的周期性震荡因子所驱动(2) 内源性节律:由体内固有的定时机制所驱动58
40、、 近似昼夜节律、超日节律、亚日节律的定义a) 近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是指周期近似24小时的生物节律。是生命活动中最普遍、重要的一种节律。如:血压、呼吸、体温、尿液成分、体能、心理功能、免疫功能、代谢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血细胞数量b) 超日节律:是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脑电、心电、脉率、睡眠时慢波愉快波的周期性变动c) 亚日节律:是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又分为3种。7d节律:新生儿血压、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月节律:月经周期;年节律:候鸟迁徙59、 病理节律(10条)a) 正常:胃液PH值峰值再下午4时,与消化道上皮增厚期重合;b) 十二指肠溃疡:峰值 下午7时;胃
41、癌:峰值 上午8时c) 心脏病:晨间发作,因为血浆肾素峰值在早晨4-6时d) 心肌梗死:发生高峰在早晨,心功能处于低谷e) 心绞痛:凌晨3时发病最高,与冠脉在此期张力最大有关f) 脑血栓:见于后半夜,血流速最慢g) 脑溢血:入夜前后,h) 过敏性哮喘:常发作于后半夜,呼吸道阻力最大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最低,组胺含量最高,患者对致敏原的敏感性最高i) 细菌性感染:发热从早晨5时至中午12时,9时达到高峰j) 病毒性感染:发热出现在14时至24时这段时间,晚上10时达高峰60、 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其效应的显现有一个渐进的发生发展过程,即先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潜伏期,然后针效才
42、迅速上升,在高水平针效维持一段时间后,便逐渐下降,回落至针前的水平。61、 时效关系曲线的特点、特殊曲线及意义特点:不对称的钟形曲线分期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特殊类型(1)速发型反应:潜伏期短举例:针刺家兔足三里,数分钟胃蠕动增强(2)迟发型反应:潜伏期长举例:针刺大鼠大椎穴,每日1次,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1星期才明显升高,15D达峰值。特殊型式:1 上升期前抑制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对末梢血中白细胞数的影响30min2 下降期后抑制针刺对家兔肝枯否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62、 针麻诱导期、针刺耐受、针刺后效应定义及临床意义a) 针麻的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至
43、镇痛效果达到可以进行手术的这段时间,称为诱导期。诱导时间一般以2540min为宜b) 针刺耐受:实验中,连续电针数小时,可发现镇痛效果逐渐减弱,称为针刺耐受。c) 针刺镇痛的后效应:通常把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称为针灸的后效应,针刺镇痛有非常显著的后效应第三章63、 疼痛的定义、特点、分类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特点:1. 疼痛多为复合感觉,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感觉。2. 伴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害怕、恐怖、痛苦、焦虑等。3. 心理活动会影响疼痛的强度和性质。4. 疼痛具有“经验”的属性。5. 疼痛常伴有组织损伤。6. 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7. 疼痛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痛阈表现为24小时变化,上午8-9点最低,下午2-3点最高。分类1、刺痛(快痛、第一痛) 特点:感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持续时间:迅发迅消情绪:弱情绪变化2、灼痛(慢痛、延缓痛、第二痛)特点: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持续时间: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情绪: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变化3、酸痛、胀痛、绞痛(内脏痛,深部组织痛)特点:定位很差伴有明显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