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案.doc(1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花鸟关情单元导语小荷尖尖、柳絮飘飞,草儿破土、百花绽放,蜻蜓点水、蝴蝶起舞。观察万物生长,聆听生灵物语,你总会有别样的发现。无论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居民,还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它们都是地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吧!在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处处充溢着美感;在散文大家许地山的笔下,花生的好处很多,启迪人们要做有用的人;在女作家琦君的笔下,一场桂花雨伴随着童年的多少欢乐啊,也寄托着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笔下,可爱的珍珠鸟与作者相近相亲,启示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
2、一叶总关情”。亲近大自然的这些生灵,我们也获益良多。本单元课文以“花鸟关情”为主题编排,展现了作家钟爱的动植物,寄托了他们不同的情思。“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也与此相关。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留心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1 白鹭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感受生活、
3、观察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话。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会认“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生字。理解“精巧、色素、美中不足”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重点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背诵课文。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白鹭的图片,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
4、。导语:同学们,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学生答。)对,就是白鹭。(教师出示白鹭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2.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白鹭。)明确:“白鹭”交代了本文的描写对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介绍作者和白鹭的相关知识。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3. 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5、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 学生自主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4)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文章
6、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散文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
7、巧。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第四部分(第911自然段):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的重点是生字的拼写和词语的理解,同时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不少同学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活跃,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课堂自主练习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意思。2. 学习作者从多
8、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3. 凭借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感受白鹭的美。教学课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2.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1)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鹭
9、的“大”有什么作用?(3)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课文第8自然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5)全文的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6)“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实在”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7)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4.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白鹭之美。(1)白鹭精巧如诗。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配合适宜,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流线型结构。大小适宜,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3)白鹭优美如画。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白鹭捕鱼想象
10、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望哨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而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白鹭之美。(5)教师总结。小结:白鹭是一种平凡的动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写了它因为常见而被人忽略的这么多的美。可见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心
11、去感受、发现蕴藏在平凡事物中的美。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过渡: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使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郭沫若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作家郑振铎也曾这样赞美过鸬鹚。1. 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等到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渔人站起来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远远望去,一只只鸬鹚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郑振
12、铎鸬鹚2. 阅读与交流。(1)这个片段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它起一个名字吗?(渔舟唱晚图。)(2)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并不让鸬鹚过分劳作,在忙碌地捕鱼之后,也不忘抛给它们鱼儿吃。)(3)文中把鸬鹚比喻成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比喻成士兵,让人感受到鸬鹚训练有素、兢兢业业。)(4)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渔人怎样的心情?(满载而归的喜悦。)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 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2. 教师指导写法,学生练习小练笔。3.小组展示交流小练笔,集体评议。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搜集
13、、积累描写鸟儿的古诗词。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2 落 花 生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亩、吩、榨”等6个生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分得清文中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4.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
14、写法。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理解“播种、吩咐、爱慕”等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3.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字词的方法,提高识记生字新词的能力。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出示有关花生的童谣,导入课文。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落花生。
15、)3. 教师过渡,引出新课。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加色的字。)(2)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3)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4. 学生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2. 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上记载的固有含义,也有受语境制约产
16、生的临时含义。因此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就应当既联系语境,又结合它固有的含义来进行。3. 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阅读与思考: 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步骤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17、;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却很有用。) 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借物喻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
18、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看上去不起眼的落花生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我们也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为身边的人带去更多的好处。落花生的内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是怎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的?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熟读课文,交流理解新词的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
19、含义深刻的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住人物的情感。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3.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
20、的语句。(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疑问示例:(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1)品读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内容。(此部分为略写的内容,教师简单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A. 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B. 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C. 先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居然”
21、一词的含义,再通过句子给出的语境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A. 朗读指导:读母亲的话时要读出高兴和期待的语气,体会收获花生后的喜悦心情。B. 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2)品读议花生的内容。(此为重点内容,解读父亲的话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15自然段,圈画出父亲的话,理解其含义。A. 思考: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呢?B. 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花生的好处很多,
22、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a.小组讨论,体会花生的品格。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外表矮矮地长在地上鲜红嫩绿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b. 探究写法,深化认识。C. 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a.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b.理解“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这句话。思考:“你们”指谁?父亲的希望又
23、是什么? 指名读第13自然段,理解“我”说的话。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A.思考探究: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和对突出文章主题分别起了什么作用?B.“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这句中的“印”字可以换成“记”字吗?为什么?4. 教师对照疑问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问题一: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二: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贡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5.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三、扩展阅读,赏析名段1. 教师出示课外阅读袁鹰白杨片段,指名朗读。2. 阅读与交流。(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
24、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高大挺秀这些特点。从爸爸的语言和表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微笑地听兄妹俩争论;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脸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树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2)选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赞美白杨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
25、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4)读了选段后你有何感想?(提示:学生围绕“默默奉献”来谈即可。)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 课件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提示:身边的哪些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的品格是不是让你大为钦佩乃至赞叹?只要是像花生那样在默默做着贡献的人都可以作为赞美的对象。2. 学生交流课文中运用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提示:借物喻人就是借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6、。3. 学生选定对象,完成小练笔。4. 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写话示例:课堂上,粉笔那洁白无瑕的身躯伴着“吱吱”的声音在黑板上刻画出了一行行俊俏娟秀的字迹,它的身躯渐渐缩短,直至化为粉末。可是它从来不怕,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老师就像粉笔一样朴实,像粉笔一样辛劳,像粉笔一样无私。多少个日子,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着批不完的作业;多少个夜晚,老师在灯光下备着备不完的课。我们作业本上的一个个红钩、一条条批语,花费了老师多少时间;我们学习上的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绩,凝聚了老师多少心血。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3 桂 花 雨
27、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摇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和无穷回味。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抓住“桂花香”“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初步感
28、知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4. 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桂花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2. 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朗读指导: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朗读的基调是深情昂扬的,语气是亲切自然的,语调是清新上扬的。3. 学生
29、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4. 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5.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教师出示识字卡。)(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写错、记混的字。(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教师板书。)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教师板书。)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教师板书。)运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即通过已熟识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
30、语的含义。 拆分法。(教师板书。)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语拆开来理解,再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这样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示例一: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示例二: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示例三: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6.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消化字词知识。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 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体验到的作者童年的乐趣。3.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学生阅读交流后再出示答案
31、。)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 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4.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齐读。)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并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每一层的大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作者最喜欢桂花,喜欢它那迷人的香气。(爱
32、桂花)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摇花乐”的事情。(摇桂花)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心里却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思桂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桂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2. 感受作者儿时的“摇花乐”。教学重难点理解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验摇桂花的乐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
33、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不懂 欣赏 木兰花 糕饼 至少 完整 茶叶 香飘十里 姿态 杭州2.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默读课文,自主交流。(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自读要求 画出文中描写桂花树样子的语句。 画出描写桂花的香气的句子。 画出文中描写摇桂花的场景的句子。 画出文中描写思念桂花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 汇报展示,品析语句。(1)独爱桂花。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
34、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桂花树的样子普通。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桂花树有什么特点?)(3)桂花的香气迷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的“浸”字有何作用?)(4)摇桂花的快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蕴
35、含着怎样的感情?)(5)桂花的用途。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作者描写桂花的用途,是为了说明什么?)(6)思念桂花。母亲的思念。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思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发挥想象,体验“摇花乐”。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母亲摇桂花。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二“我”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36、,使劲地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三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4.学生讨论,感悟思乡情。5.教师小结,升华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三、知识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2. 指名说说桂花的雅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充。(教师出示资料卡。)3. 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桂花的诗句。示例:关于桂花的诗词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宋杨万里芗林五十咏丛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4.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
37、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 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月是故乡明。提示:无论是赞美家乡的风物,还是思念故乡的亲人,抑或是感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 学生自主写话,在小组内交流,评选优秀语段在班级展示。3. 指名读话,集体评改。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3.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4*珍 珠 鸟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蔓、幽、恶”等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
38、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蕴,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及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教学重点: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课件出示人与鸟相互亲近的图片,感受这种美好的境界。导语: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珍珠鸟却与作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的关系。这种美好的境界是如何创造
39、出来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感受这份美好吧。2.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板书:珍珠鸟。)明确:“珍珠鸟”是课文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对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介绍作者;了解珍珠鸟。2. 学生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3.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4. 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5. 学生各自练读,或在小组内选取喜欢的方式朗读,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一读:自主默读课文,重在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的速度要快,并能获取有用的信息。二读:大声朗读课文,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
40、言顺畅,把握好节奏、停顿等。三读:逐段朗读,反复读重点语段,重在进入情境。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梳理情感线索。(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把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放进精心准备的鸟笼。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可爱的雏鸟出生了,在“我”的呵护下,“我”取得了小鸟的“信赖”,人和鸟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写“我”发自内心的感受。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我”是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的?用横线画出描
41、写“我”的行为的句子。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鸟活动的句子。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1)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真好!以此开篇,有什么作用?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珍珠鸟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这句话运用了哪种描
42、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一,探究“信赖”产生的原因。学生展示自读课文时用横线标注的句子。教师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教师小结。小结:因为“我”不但给珍珠鸟“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的窝,而且从不打扰它们,甚至喂食时都不多看它们,“我”只是微微一笑,给了它们极大的自由与呵护,它们才会逐渐对“我”产生信赖。(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二,探究小珍珠鸟的变化。指名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思考:如果你是小珍珠鸟,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一点点挨近”呢?指名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思考:“再三
43、的呼唤”说明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上面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感悟。教师小结。4.回顾课文,感受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过渡:作者看着眼前珍珠鸟与自己亲近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笔尖一动,流泻出一句爱的呼唤(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1)学生齐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文中说的是谁信赖谁?(珍珠鸟对“我”信赖。)“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我”尊重珍珠鸟,喜欢珍珠鸟,换来了它们和“我”和谐相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把文章蕴含的感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升华主旨。思考: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
44、之间需要信赖吗?(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信赖创造美好”的例子,在班内交流。(4)教师小结,拓展思维。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 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理解课文的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活动分析: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制定班级公约”,要求学生明白制定班级公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一些不守规则的现象,制定班级公约是必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班级公约的重要性和制定班级公约的必要性。本次口语交际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
45、教学目标:1.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2. 善于发现班级内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3. 运用一定的方法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重点难点:1. 能说出制定班级公约的方法,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2. 了解制定班级公约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提前搜集关于班级内不守规则的图片、视频等,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1. 准备与制定班级公约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2. 提前准备好发言稿,可先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激发兴趣1. 教师展示关于班级内一些不守规则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班级内遇到的类似问题。导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制定班级公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而文明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还是我们共同追求和向往的。但现实是,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不守规则的现象,请大家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图片和视频,你们是不是联想起些什么呢?2. 指名说说看完这些图片、视频后的感受。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的兴趣。教师小结: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限制150内